來源:經濟參考報 | 0評論 | 3963查看 | 2016-02-24 14:52:00
23日,記者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網站獲悉,我國將盡快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及配套實施細則,建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
與此同時,還將在全面總結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經驗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建立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及交易制度,開展碳排放配額預分配工作,加強市場監管,確保2017年啟動運行全國碳市場。
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大會召開前,中國明確提出計劃于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屆時將覆蓋1萬家企業,覆蓋31個省市區的6個工業部門(電力、鋼鐵、水泥、化工、有色、石化),并將覆蓋每年約40-45億噸的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量的近50%,中國的碳市場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場。
北京理工大學《'十三五'碳排放權交易對工業部門減排成本的影響》估算,2017年引入全國碳排放交易后,在'十三五'后期(2017年-2020年)帶來的碳減排成本節約效應可以達到年均約1500億元,占同期碳減排機會成本的比重約為35%-40%;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為工業部門帶來的額外減排量可以達到年均2.8-3.2億噸二氧化碳,占同期工業碳減排量的比重約為6%-8%。
目前有關部門正在設計全國統一碳市場機制,制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及配套實施細則,有兩個思路,一種是把某些試點地區的好的經驗完善后作為范本推開,另一種就是全面總結試點經驗,重新制定出一套規則。'此前,有知情人士對記者透露。
根據發改委透露的信息,除了之前提到的碳交易市場建設之外,下一步我國還將在強化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目標落實、持續引導全球氣候治理規則制定、發揮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作用、全面深化低碳試點示范等六方面進行工作部署。
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科表示,我國工業部門近年來碳減排壓力略有降低,但主要原因并非工業部門減排潛力上升或減排難度降低,而是由于今年部分高耗能和高排放部門產出增速放緩。
記者在調研采訪時發現,當前試點碳市場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工業企業節能減碳的意愿和碳資產管理的意識較為薄弱,有些甚至不太了解。在他們看來,在當前的排放要求下,碳交易的必要性不大,而且也沒多大的經濟效益。不少企業參與碳交易的目的和動機停留在合規、履約的初級層面,對碳資產的經營管理不夠重視,甚至將碳交易視為企業發展的桎梏。
王科認為,未來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的建立應注重處理好幾個平衡問題,首先是實現減排政策目標與活躍市場交易的平衡,碳交易不應為交易而交易,交易的種類和流動性應該適度,應以低成本有效實現全社會碳減排目標為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與此同時,應實現區域和行業發展水平與減排責任的平衡,在配額分配方面,應綜合考慮區域、行業分布及其碳減排任務承受能力。其次,全國統一碳市場建立初期,碳排放配額分配應以無償分配和有償分配相結合、無償分配為主的形式開展,隨著碳市場發展成熟程度的提高,應盡快過渡到無償分配和有償分配相結合、有償分配為主的方式。此外,根據經濟形勢和企業產量開展事后配額動態調整,采用基準線法,在產量增加時對增長部分給予一定程度的配額補給,在產量下降時對減產部分進行配額回收。最后,應注意排放配額交易與核證自愿減排量交易的平衡。
【相關閱讀】
近日,中電聯與美國環保協會發布《中國電力減排政策分析與展望——中國電力減排研究2015》,全面反映了2014年度中國電力行業發展情況,分析了燃煤電廠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現狀,并提出能源法規政策體系的建立應轉為以低碳為導向。
在1月18日舉行的中國碳市場重點行業企業高層培訓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蔣兆理表示,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啟動已經進入倒計時,發改委起草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去年12月已正式報國務院審議,2016年將加快推進該條例出臺,抓緊制定各項配套細則和標準,確保明年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啟動運行。業內人士預測,若全國碳交易市場成立,覆蓋的排放交易量可能擴大至30億至40億噸,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元級別。
中國被視作全球最具潛力的'碳減排'市場,也為發展碳金融提供了廣闊的空間。1月18日,國際排放權交易協會(IETA)主席兼首席執行官Dirk Forrister1月接受專訪表示,中國要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需要建立統一清晰的政策環境,碳排放權的配額發放要適度從緊,碳交易體系設計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并提供定期透明的交易信息。
日前在上海舉辦的2015中國碳市場高峰論壇上,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副司長蔣兆理表示,我國正在研究低碳發展長期路線圖,完善的碳市場是路線圖上不可或缺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