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 0評論 | 6081查看 | 2015-03-05 18:32:00
不出意外,肆虐全國的霧霾再次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熱點話題,引爆本次輿論的是知名媒體人柴靜拍攝的紀錄片“穹頂之下”。
事實上,近年來社會各界有關霧霾治理的討論已較為充分,普遍的共識是把大力發展新能源作為解決霧霾問題的重要抓手。但盡管近年來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截至目前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占比依然很小,要想在霧霾治理中挑起大梁,新能源產業還需在規模和技術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
“以太陽能為主導的分布式能源將成為撕開能源互聯網層層大幕的契機,而能源互聯網又會反過來推動分布式能源的大力發展和裝機量的提升。而且,以分布式能源撬動的能源互聯網,其最終內涵肯定會遠遠大于分布式能源之間的融合發展,大于新興能源之間的互聯互通,能源互聯網發展到成熟階段時,應該是所有能源形態都可以在一個大平臺上實現融合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發展能源互聯網無疑是治霾良策,因為它將極大地推動新興能源的發展。”對此,薛黎明充滿信心。
要在太陽能利用形式拓展和技術創新上下功夫
煤炭的大規模消費以及生產利用環節的不清潔,被認為是霧霾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要替代當前巨大的煤炭消費總量,只有在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新興能源上下功夫。
中海陽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國以光伏發電為主要利用形式的太陽能產業發展非常快,緩解了一部分環境壓力,但目前總量還較小,利用形式還較為單一,應該也完全可以與其他產業結合起來發展,如農業、漁業、建筑產業等等。另外,太陽能產業的發展,不應該局限于光伏,光熱發電也應該是太陽能利用的另一片主戰場。
作為新能源領域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中海陽憑借專注太陽能領域的精準定位以及雄厚的技術實力,已在光伏、光熱發電領域有眾多光鮮的履歷,其所承建的大型光伏地面電站輻射喀斯特地貌、灘涂、荒漠、荒山等多種地質地形,并且不斷拓展太陽能利用形式,目前已涵蓋光伏農業大棚、漁光互補、光電建筑一體化等分布式光伏領域,累計完成裝機容量近100萬千瓦,優質的電站性能和超預計的發電量不僅獲得了中節能、中廣核、中電投、三峽新能源等廣大客戶的一致好評,還為新能源開發和能源結構的優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作為太陽能利用形式拓展和技術創新的重要發力點,中海陽醞釀已久的兩大光熱電站投資項目同時揭開神秘面紗,并即將開工建設。同時,中海陽還將與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啟動1-2個太陽能光熱稠油開采實驗項目。該技術一旦成熟,每年有望為中國稠油開采領域節省400億元的能源消耗。而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之所以選擇與中海陽合作,恰恰是因為中海陽目前的相關實驗項目已經啟動,而且擁有太陽能光熱稠油開采所涉及的方案設計、設備制造、系統集成等一系列技術。
能源互聯網是新能源發展重要突破口
受限于自身能量時間分布上的不均衡和難以預測等各種因素,太陽能等新能源目前還難以成為主力能源。
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和能源互補解決這一難題?在這方面,中海陽也有了前沿的構想和解決方案,即通過智能化分布式太陽能采集和使用的交互形式,結合互聯網平臺技術,實現億萬人的實時能源互聯和共享。
中海陽的構想靈感來源于《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中提出的新的能源科技理念,即“每一棟建筑物都不應該是單純的能源消耗體,同時還應該具備一座微型發電廠的功能,在消耗能源的同時收集和創造能源,再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互聯互通,高效利用。”中海陽能源集團董事長薛黎明認為,考慮到我國的現實情況,可以把一棟建筑物的概念拓展到一個新城鎮、一個園區或一個住宅區,讓它們成為一個個小的區域單元,同時具備能源生產和使用的雙重功能,并實現區域范圍內的互聯互通;在條件完善時,能源互聯互通的范圍將不斷擴大,直至覆蓋全國、全球……
對我國來說,這種構想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目前我國的太陽能發電主要以大型地面電站為主導,且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荒漠地區;相反,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經濟相對發達、用電負荷大、環境污染相對嚴重的區域,太陽能發電的裝機容量卻較低,尤其是適合于這些地區的太陽能分布式發電的應用進展緩慢,環境保護面臨巨大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海陽已于今年一季度推出反射型聚光光伏的熱電聯供設備,并把這種創新設備與天然氣冷熱電三聯供進行了很好的融合,為產業園區、城市社區或新城鎮搭建區域型能源互聯網,減少傳輸損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形成區域性能源供應的基本自給自足,實現能源供需的高效快速調配,并可以此為基礎逐步建成更大區域的能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