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能源與環保 | 0評論 | 2980查看 | 2015-01-27 17:29:00
日前,國家能源局通報了2014年的社會用電量數據,一方面,2014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3.8%,相比去年年初預計的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7.0%左右“折速”近一半,另一方面,2014年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4286小時,同比減少235小時,創197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一般情況下,若全年的設備利用小時數在5500小時以上表明該地區用電趨緊,5000小時為用電平穩,低于4500小時,則用電情況相對飽和,一般無需新增裝機。
全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的驟減,設備利用小時數的新低,意味著什么?電力過剩時代真的來了?
從7%到3.8%
全社會用電量是經濟運行形勢的“晴雨表”。根據國家能源局日前公布的全社會用電量最新數據,2014年,全社會用電量5523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用電量994億千瓦時,同比下降0.2%;第二產業用電量4065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7%;第三產業用電量666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4%;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692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2%。
然而今年2月,中電聯發布的《2014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則預測,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5%左右,相應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7.0%左右,這一數字已經明顯低于2013年7.5%的用電量增速。
不過,這僅僅是開始,年中時中電聯發布的《2014年1-6月份電力工業運行簡況》顯示,1-6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2627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3%,此時中電聯對全年的用電增速進行了首次“調速”, 認為2014年電力消費增速將比2013年小幅回落,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6%。
這一預期數字在三個月后公布三季度的數據時再次刷新,為全年用電增速3.5%。從7%到6%的改變用了近半年時間,從6%到3.5%僅用了3個月。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日,中電聯發布的2014年前三季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稱,前三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3.9%,其中三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回落至1.4%,1.4%用電量增速為2009年三季度以來的最低增速,同比、環比分別回落9.5和3.8個百分點。
對此,中電聯副秘書長歐陽昌裕當時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表示,從電力需求的總體趨勢來看,用電需求增速已經進入了“換擋期”。
根據日前國家能源局又公布了去年全年的數據,雖然比11月份預期的3.5%略有提高,當時用電量增速的放緩已經是集成的事實。
“經濟進入新常態,用電的增速放緩進入新常態也是正常的。”原能源部經濟調節司司長姜紹俊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利用小時“歷史新低”
不僅是全社會用電量增速“驟減”,2014年的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也創下了歷史新低。
1月21日,國家能源局發布行業快報統計稱,2014年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4286小時,同比減少235小時,是197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其中,火電、核電和風電的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的驟減是導致這一數字明顯下滑的主要因素。根據快報統計數據,2014年底全國火電裝機容量9.2億千瓦,設備平均利用小時4706小時,同比減少314小時,是197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2014年底全國核電裝機容量1988萬千瓦,設備平均利用小時7489小時,同比減少385小時;2014年底全國并網風電裝機容量9581萬千瓦,設備平均利用小時1905小時,同比減少120小時。
從火電來看,天津、河北、內蒙古、江蘇、山東、海南、陜西、青海、寧夏和新疆等10個省份火電平均利用小時超過5000小時,但吉林、上海、湖南、四川、云南和西藏等6個省份低于4000小時,其中西藏、云南和四川分別僅有701、2749和3552小時,與上年相比,共有24個省份火電利用小時同比下降,其中,貴州、西藏下降超過1000小時。
風電方面,在風電裝機容量前十位的省份中,河北、山西、內蒙古、寧夏和新疆等5個省份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吉林和甘肅風電平均利用小時分別僅有1501和1596小時。
對此,國家能源局的分析認為,導致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歷史新低的主要原因是“受電力需求增長放緩、新能源裝機比重不斷提高等因素影響”。
對于電力行業,對于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一般情況下,若全年的設備利用小時數在5500小時以上表明該地區用電趨緊,5000小時為用電平穩,低于4500小時,則用電情況相對飽和,一般無需新增裝機。
全年4286小時的發電小時數,已經遠遠低于5000小時的平衡狀態,更低于4500小時的相對飽和狀態。
“電力市場進入過剩時代?在我看來,還要再觀察一下。”姜紹俊表示,“一方面,2014年GDP同比增長7.4%,仍保持較高的增速,另一方面,國家推出了七個重大工程包,也會促進相關工業經濟領域的用電,此外,今年電力體制改革將會有新的動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電力市場形成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