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林益楷 | 0評論 | 3738查看 | 2014-10-16 10:32:00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9月25日的消息,中東產油國沙特在發電領域消耗的石油數量再創新高,今年7月份達到90萬桶/日(2009-2013年夏天平均值約70萬桶/日)。粗算一筆賬可知,沙特發電消費石油數量占其國內石油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30%左右,成為全球石油發電比重最高的國家之一。
對沙特而言,石油發電占比全球最高并不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好消息。眾所周知,石油發電是一種污染較大且不具持續性的發電方式,從世界范圍看,石油在與煤炭、天然氣等發電燃料的競爭中處于下風。丹尼爾·耶金在《能源重塑世界》中曾經這樣寫道:“目前拉動世界電力生產的三駕馬車是煤炭、核能和天然氣,這三種能源的主導優勢將至少能保持20年。”
世界多國石油發電的比重都在下降,這是不爭的事實。幾十年前,石油發電在美國電力供應中的比例還在15%以上,如今僅為0.6%左右。中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某些年份石油發電占比一度超過1/4,80年代以后開始迅速下降,至2010年已降至0.3%的極低水平。在歐盟,石油發電占比也極其微小。
對比世界各國石油發電的趨勢,沙特用如此大規模的石油來發電,顯然是一種不合理的資源配置。但沙特明知如此,卻難戒石油發電之“癮”,顯然有不得已的苦衷。
首先必須看到,過去十多年來,沙特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今年一季度 GDP增長幅度為4.7%),該國人口也從1999年的2100萬攀升至如今的3000萬以上。經濟及人口的迅速增長,導致這個石油出口大國自我消費的“胃口”越來越大。數據顯示,2012年沙特全年消費電量達2320億千瓦時,2013年消費石油290萬桶/日,電力和石油消費分別較2000年翻了一番。如此巨量的能源消費增長,是沙特難戒石油發電之“癮”的重要背景。
石油發電比重過大,也與沙特自身的能源結構有關。一般來說,面對電力需求的強勁增長,很多國家傾向于用煤炭發電(印度等東南亞多國的做法)和天然氣發電(日本在福島核電事故后的做法)來彌補,但沙特情況不同。首先,沙特本國幾乎不擁有煤炭產能。其次,沙特天然氣多為油田伴生氣,目前大約60%-70%的天然氣來自加瓦爾等大油田,且含硫量較高。而該國石油儲量卻極其豐富,擁有高達2660億桶的證實儲量(在全球占比為16%),用石油發電與該國石油資源的“天賦異稟”有關。
在筆者看來,造成發電資源錯配背后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價格之手”。根據OGJ數據,沙特天然氣儲量僅排名世界第五,位居俄羅斯、伊朗等國之后,但依然擁有驚人艷羨的291TCF的儲量(約8萬億立方米)。為何石油公司對開發沙特的天然氣沒有動力?我想價格是重要原因。數據顯示,2013年沙特天然氣賣給國內消費者的價格只有0.75美元/mmbtu,而同時期美國henryhub氣價為3.73美元/mmbtu,英國氣價為10.51美元/mmbtu,日本氣價為15.96美元/mmbtu。沙特國內的天然氣價格嚴重偏離了其市場價值。反觀沙特的石油出口,其賣給歐洲參照的是布倫特油價,賣給亞洲參照的是迪拜和阿曼油價,前幾年賣給美國參照的是WTI油價,顯然,石油比天然氣的定價更加市場化,石油公司采油比采氣掙錢得多,二者境遇自然是天壤之別。
實際上,正是由于國內能源定價嚴重背離市場價值,帶來了能源的過度消費、浪費以及政府補貼的泛濫,最終也給資源國帶來了“慷慨的負擔”。這種現象在沙特、俄羅斯、委內瑞拉、印尼等多個國家都有所體現。沙特2013年底最高標號的汽油每升價格僅0.62里亞爾(約合0.165美元),每千瓦時居民電價僅0.08里亞爾(約合0.02美元),居民電價僅為實際發電成本的25%。如此低的能源價格,導致沙特民眾可以隨心所欲購買大排量汽車,有的人出去度假家里甚至都不關空調,造成了能源的極大浪費。而沙特在化石能源補貼方面的資金卻一直位居全球各國前列。上述現象歸根究底,在于“看不見的手”的缺失或扭曲,石油發電不過是資源錯配的“冰山一角”而已。
然而,即使是上天的“饋贈”極其豐厚,沒有合理的價格機制引導消費,資源也總有耗竭的一天。例如印尼,作為曾經的亞太地區重要的油氣生產國,該國長期執行油氣低價及補貼政策,給國家財政帶來沉重負擔,直到2004年“退化”成為石油凈進口國。而資源匱乏的日本和韓國,則把價格市場化視為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重要內涵。殷鑒不遠,包括沙特在內的其他國家也該警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