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日經商務周刊 | 0評論 | 4606查看 | 2012-07-10 09:56:00
日本將從7月1日開始實施旨在普及可再生能源的全量收購制度。由于盡早參加是確保盈利的關鍵,因此以發電業務為中心,不同行業的企業相繼涉足該領域。當然,并不是所有相關企業都能成為勝者,狂想曲的前景尚不明朗。
“在發電運營商之間,盡早參與該業務的意識比較強。目前已經接到了近20件咨詢。” 明電舍公司開展著百萬瓦級太陽能(大規模光伏電站)設備設計及施工業務,該公司能源系統部長鈴木岳夫這樣透露。該公司在山梨縣建設了輸出為1萬千瓦(kW)的百萬瓦級太陽能發電設施,該設施已于今年1月投入運轉,其后連續接到關于同等規模項目的咨詢。
日立制作所計劃在茨城縣新建風力發電設備組裝工廠。現在的主力機型是發電能力為2000千瓦的產品,但計劃針對海上發電開發5000千瓦等的大型產品。
到2020年,相關市場將擴大到10萬億日元。有望完全改變市場的可再生能源全量固定價格收購制度,規定電力公司必須以固定價格收購利用太陽能、風力及中小水力等可再生能源所產生的電力,這將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普及。不過,在18日日本經濟產業省最終確定的制度設計中,能夠得到有利的最初收購價格(下表)保證的,只有在明年3月之前接受認證、向電力公司申請完畢的運營商。
某大型設備企業認為,之后由于毎年會對價格進行修訂,因此“或許僅僅是最初年度參與的部分比較有利可圖。如果部件和設備訂單蜂擁而至,甚至有可能在接單方面意外失手。”
其中,備受關注的是光伏發電。除了太陽能電池廠商之外,軟銀、NTT和近畿日本鐵道等不同行業的企業相繼參與進來。在零售業界,打算進行售電的企業也日益增多,比如,羅森副社長玉塚元一表示:“按照現在的收購價格,作為一項業務足以實現盈利。”其原因在于,與風力和地熱等相比,確保選址及環境影響評估等所花費的人力物力較少,可在短時間內參與進來。
2012年度日本的可再生能源采用量預計為250萬千瓦,估計相當于其中8成的200萬千瓦左右將為包括住宅用途在內的光伏發電。日本太陽能發電協會代表理事、夏普會長片山干雄認為,太陽能電池供貨量“有可能達到250萬千瓦以上,為上一年的2~3倍”,打起了如意算盤。
業務收益性低得出人意料
不過,與市場的熱烈氣氛相對,關于發電及售電等業務是否是有吸引力的投資項目,冷靜的觀點還是比較多,令人意外。
就連投資約250億日元,在鹿兒島縣建設日本國內最大的7萬千瓦太陽能發電設施的京瓷公司也表示:“目前正在研究業務的盈利能力。預定用15~20年收回投資,并不認為會產生特別高的收益”。
收購制度設定的投資回報率(IRR)光伏發電(10千瓦以上)為6%,風力(20千瓦以上)為8%。投資回報率是一項表示投資盈利能力的指標。與大多以超過10%為目標的企業業務投資相比,并不是特別高的收益。
與京瓷合作參與百萬瓦級太陽能業務的IHI公司稱:“投資效率將低于公司內部標準。更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有效利用此前為用于造船工廠而取得的閑置土地。”NTT的子公司NTT設施公司稱,NTT在3年內啟動20多處百萬瓦級太陽能設施,“主要目的是獲得發電站施工及維護運用的專有技術”。各家公司似乎還有意欲借此提高企業形象、沒有其他有前途的投資對象等內情。
期待較大的,是向發電站提供材料和設備的企業。例如光伏發電方面,有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的“架臺”、將直流電轉變為交流電的功率調節器等。
新日本制鐵公司已將耐腐蝕性更高的架臺用途高性能鋼材的產能提高到了原先的2.5倍。據稱明電舍公司也計劃到2014年度將電源調節器的銷售額提高到2011年的4倍。
相關服務產業的活動也活躍起來。開展人才派遣業務的Intelligence公司從4月起,開始開展培育希望在新能源相關領域就業的人才,并派遣到企業的業務。該公司事業開發部新業務開發部經理関根隆行稱,特別是“許多太陽能相關企業都感覺銷售人員不足”,將致力于向設置太陽能電池板的電氣設備公司等派遣銷售人員。
從事電氣產品性能檢測業務的大型企業德國TUV Rheinland公司于4月在大阪市開設了日本國內第三個大型試驗設施。社長兼首席執行官(CEO)Manfred Bayerlein充滿信心地說:“希望在2012年內從約10處發電設施接到發電量及耐久性等的測量服務。今后還將開展與風力、地熱有關的性能試驗。”
針對電池性能降低和企業破產的保險登場
另一方面,作為主角的太陽能電池板企業卻充滿不安。在以往的日本國內市場,日本產品在技術水準及品牌方面人氣較高,國內面板廠商也能夠確保一定的收益,但在全量收購制度的推動下,需求擴大,與中國制低價電池板等的競爭必定會激化。目前的業績也因全球電池板價格下滑的影響而開始惡化。
許多預定開展百萬瓦級太陽能業務的企業明確表示:“雖然考慮以國內企業為中心,但也不排除選擇海外企業。”在率先采用定價收購制度的德國,由于被卷入價格競爭,該國最大的電池板生產企業Q-Cells于今年4月宣告破產。
日本光伏發電協會代表理事片山對此表示不安:“不能因劣質電池板及施工對消費者造成損害。期待正常的產業發展。”
日本國內最大的太陽能電池企業夏普將在住宅用途方面,針對銷售店及施工人員進行培訓,計劃每年培訓1萬人,力爭借此提高發電品質。京瓷及昭和殼牌石油的子公司Solar Frontier也強化了維護及咨詢服務。雖然打算避開與中國企業進行價格競爭,通過強調出色的品質及服務來確保收益,但目前還沒有十足的把握。
周圍的目光也是苛刻的。對歐洲收購制度比較熟悉的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也開始在日本銷售針對太陽能電池性能下降及企業破產風險的保險。該公司表示:“來自對此抱有不安的發電運營商及金融機構的咨詢正日益增多。”
全量收購制度的目的在于將來使可再生能源能夠不依賴補貼等,成為一項自立型產業。收購資金將分攤到企業和消費者等電力需求方的電費中。不過,現實情況是,破產保險銷售公司或許會成為“可再生能源狂想曲”的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