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賦能、數據驅動、綠色生態、智慧建造,正助力北京市屬企業在重大項目建設上正走出一條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關系,踐行高質量發展的“破繭”之路。
建造節能、低碳環保的綠色生態建筑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是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相關團隊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提出并踐行了建造綠色生態樞紐的新理念。
北京市政總院軌道交通與地下空間院黨委書記、院長陳鶴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樞紐規劃的目標是,待全部通車運營后,年綠色出行比例超過90%,成為國內綠色出行比例最高的樞紐之一。
在咨詢設計階段,相關團隊引入了“陽光引入地下”及“站城核”的空間設計理念,力圖打破鐵路割裂城市的舊例,充分發揮鐵路、軌道帶動作用,促進產-城-站融合,使地下樞紐、自然環境、城市景象多層次聯系滲透,實現交通樞紐與活力城市的雙重價值耦合。
“我們搭建了綠色交通、綠色能源、綠色建筑、綠色環境、減振降噪、固體廢棄物收集與利用、防洪排澇與海綿城市、智慧化和人文化等九個維度的樞紐綠色生態體系。”京投樞紐公司副總經理劉文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
劉文談到,在綠色低碳方面,在陽光引入地下車站的采光孔上方構建京帆屋蓋,通過“一構雙層”創新型結構體系發揮了重要綠色節能作用,雙層體系有效地引入外部自然光,大大增加了地下公共區自然采光,全年可節約采光能耗約48.6萬千瓦時,相當于130個四口之家一年的用電量;在防曬隔熱方面,雙層體系降低圍護結構表面太陽輻射能,有效防止強太陽輻射直接影響室內溫度,全年可減少熱負荷約520萬千瓦時,相當于1500個四口之家一年的用電量。
位于奧林匹克中心區的國家會議中心二期項目也是近期北京市建設的重點工程之一,項目從建設初期便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致力于打造全球領先的智慧會展中心、最高標準的綠色節能建筑。
“這個項目全方位地升級了地基、鋼結構體系及構件材料,降低不可再循環材料(混凝土)用量約22.4萬噸,節約鋼材約1.86萬噸。”北京北辰會展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董曉光表示。
此外,該項目采用了600平方米的太陽能光熱系統集熱器,可滿足17.5噸/天的生活熱水需求,全空氣空調系統在過渡季節可調新風比至70%,年節省電耗約31%,采用綜合雨水控制、太陽能生活熱水、高效冷熱源等新技術,致力打造最高等級的綠色會展綜合體。
數字賦能實現項目降本、提質、增效
通過數字賦能推進項目全生命周期數字化轉型,搭建智慧建造平臺,實現項目建設管理全過程的平臺化、數字化管控,讓規劃、建設、運營真正做到一體化統籌,是實現項目降本、提質、增效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
劉文指出,在高質量建設副中心站樞紐工作中,通過搭建使用智慧建造平臺,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實現了工程參建各方信息共享與協同,對建造過程成本、安全、質量、進度、資源等方面實施一體化管理,提升施工現場的數字化、精細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動了工程建造由“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的轉變。
“目前智慧建造平臺服務樞紐工程參建各方超過6700余人,平臺實現了各參建方之間數據貫通,高效推動了工程各環節的無縫銜接、高效協同。”劉文談到。
新國展二期項目是北京市目前建筑規模最大、功能最完善、技術最先進的綜合性會展場館。該項目也同樣運用了時下行業領先、國際知名的智慧會展數字管理體系。
北京辰星國際會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張利東談到,在場館數字化建設及應用方面,新國展二期場館小程序提供一站式服務入口,方便客戶快速獲取服務,其中包括展會咨詢、線上售票酒店預訂、智慧停車、交通信息、線上直播、智慧翻譯、智慧導覽導航、智慧餐飲、租車服務及周邊旅游等主要功能,形成以服務體驗人文化、運營保障精細化、運營管理數據化、展城融合一體化、設備設施智能化的特點。
探索“新質生產關系”的新嘗試
作為生產力發展火車頭的新質生產力,引領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也正在催生出新質的生產關系。首開集團建設的北京宋莊小堡印象街改造提升項目是市屬企業運用“新質生產力”、探索“新質生產關系”的新嘗試。
首開股份公司商業管理公司副總經理王穎林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該項目是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利用途徑的新嘗試。”
王穎林指出,小堡印象街改造提升項目的新模式特點在于,在集體土地權屬不轉移的情況下,以協議約定的方式,項目公司向小堡村提供借款,以小堡村名義對項目進行投資開發,土地和未來建成房產均保留在小堡村,實現了項目投資開發到經營回收投資的整個閉環。
從項目產權方面,該項目改變了以往城市更新單純的修舊模式,將原有無序的、低端的、不安全的地上建筑整體拆除,重新規劃設計、重新建設,取得完整的規劃建設手續和產權手續,從根本上解決以往城市更新只更新建筑本身的局限。
此外,土地和房屋產權沒有發生變化,小堡村全體村民真正獲得集體土地的增值收益,且該收益是長期的、有固定增幅的收益;同時項目的商業運營和物業管理乃至商鋪的經營均優先吸納小堡村村民,培養村民的專業技能和素質,既增加了村民短期內的經濟收入,又提升他們的商業經營技能,是保障了農民利益途徑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