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CCTV-2《中國經濟大講堂》欄目“一起干個大工程”特別策劃,邀請中國能建華東院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總工程師葉勇健講述《戈壁綻放“向陽花”》的故事。深度揭秘了阿克塞110MW塔式光熱項目攻關歷程。
據此前報道,阿克塞縣匯東新能源750MW光熱+光伏試點項目占地約20.6平方公里,包括110MW光熱發電和640MW光伏發電。是國內首批“光熱+光伏”試點項目,國家“沙漠、戈壁、荒漠”大型太陽能熱發電基地示范(續建)項目之一。該項目由中國能建華東電力設計院自主開發并承擔EPC總承包,集熱場由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鍋爐股份有限公司設計、供貨。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發電量將達17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煤50.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47萬噸。計劃于2024年年中完成并網發電工作。
阿克塞項目只是我國新能源如火如荼建設中的一個縮影。幾十年來,我國新能源行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本期讓我們跟著葉勇健總工的視角,看中國能建人如何攻克重重難題在青藏高原邊緣的邊陲小城阿克塞建設國內在建單機規模最大塔式光熱項目。
難題一,造國產“向陽花”
在阿克塞光熱+電站的現場,一萬多面定日鏡組成的巨大鏡場,是光熱電站能量的來源。它們每一塊面積接近50平方米,重量高達1.2噸,相當于一輛普通轎車的重量。
定日鏡的反射率高達95%,比大多數反射率只有75%到80%的家用鏡面高出不少。以前這些特殊的“向陽花”都是國外進口的,不僅定日鏡生產線是純進口的,連生產線的組裝、生產都是國外技術人員指導下進行的。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造出國產“向陽花”?定日鏡是首要難題。
難題二,幫定日鏡扎“根”
一萬多面定日鏡,能否精準地將太陽光聚攏并反射到集熱器上,直接關系著集熱效率。因此每一面定日鏡都有自己唯一的坐標位置,安裝精度要求極高。
如何保證這些“向陽花”的指向精度呢?首當其沖要把“根”扎穩,而這個“根”就是支撐定日鏡的立柱結構。每一個“根”長約七米,重達兩噸,要用三十噸重的打樁機一根根定點、精準栽種在整個鏡場中,誤差要求僅僅幾毫米,就好比用打樁機穿針引線。對土建施工單位來說,這是一個從未遇到過的工程挑戰,甚至國內都沒有可參考的施工方案。
難題三,“頭重腳輕”的聚光集熱塔施工
遠望阿克塞光熱+項目,180多米高的聚光集熱塔屹立在戈壁銀海中央。未來,集熱塔頂部還要安裝近40米高的吸熱器,而運行階段吸熱器及其鋼結構加上內部的熔鹽,總重量將達到1500噸左右。高聳的塔身如何支撐住如此巨大的重量?
難題四,鍛造光熱電站“心臟”
光熱電站如何把太陽的能量儲存起來,實現全天候發電?靠的就是儲熱系統,這個系統由冷熔鹽儲罐和熱熔鹽儲罐兩個熔鹽儲罐組成,就像是超級保溫桶,把定日鏡吸收的太陽能量都儲存在里面。
如果把熔鹽比喻成“血液”,那么推動這些熔鹽循環流動的“心臟”就是低溫熔鹽泵。與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水泵不同,熔鹽泵都是安裝在熔鹽儲罐的罐頂,遠離地面,通過一根細長的泵軸伸入儲罐底部吸取熔鹽。以前這個熔鹽泵都是進口的,如何攻克這又一個“卡脖子”難題?
難題五,“親兄弟”攜手降成本
定日鏡安好了,集熱塔建好了,光熱太陽能電站是否就可以晝夜不停地發電了?可惜還不行!要想真正投入運營,它還需要解決一個核心難題,那就是發電成本太高。雖然光熱發電真正具備了低碳清潔、出力連續穩定,可以24小時發電、有可靠儲能、電網調節能力強等特點,但是建設和發電成本卻遠高于光伏發電。光熱電站如何才能做到物美價廉,經濟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