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密市伊吾縣的荒漠戈壁上,有一個“科技范兒”滿滿的建筑群,這就是新疆哈密5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發電站——由14500面鏡子組成的巨型銀色“向日葵”,源源不斷地發出綠色電力,將科幻感和工業美感直接拉滿……那么,是誰在操作這些設備呢?今天,一起去了解這座巨型銀色“向日葵”背后的守護者。
春節前夕,記者驅車來到了伊吾縣北戈壁灘,新疆唯一一個熔鹽塔式光熱發電項目就坐落在此。遠遠地,就能夠清楚地看到塔上閃亮的“光球”,在茫茫戈壁上就像地標一樣指引方向。
已建成的新疆哈密5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發電項目。融媒體中心記者郭子毅攝
“你看到的最亮、最高的塔叫集熱塔,四周反光的就是定日鏡,每面定日鏡是通過11面小鏡子組成的,面積是……”眼前這個樂樂呵呵的中年人,就是中國能建哈密光熱電站副主任、中電哈密太陽能熱發電有限公司運行部副主任付敬。
2019年,新疆哈密5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發電項目建成,付敬也從家鄉陜西來到了新疆,從一名火電技術人員轉變為光熱電廠的技術負責人。轉眼間4年多過去了,他見證了戈壁灘中這個綠色能源項目的誕生、成長和發展。
定日鏡前,付敬正在為記者講述發電原理。融媒體中心記者郭子毅攝
“這個區域共有14500面鏡子,這些鏡子把太陽能反射到吸熱器上,吸熱器通過聚集能量,傳導給中間介質——俗稱熔巖,然后加熱產生565攝氏度的高溫,再進行回收,這就是聚光集熱系統的工作原理。”付敬告訴記者,他和同事們每天守護的這14500面鏡子叫定日鏡,每當太陽升起,這些定日鏡逐日聚光,將陽光匯聚在吸熱塔上,最終使光熱資源轉化為清潔電力。
作為新疆首個塔式光熱發電站,新疆哈密5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發電站總占地6600畝,相當于616個足球場。如此廣闊,如果是步行從廠區邊緣走到塔底就有1.28公里,而付敬和同事們每天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巡檢、排查、檢修,可以說一年300多天的時間他都和這些鏡子在一起。
這段時間,面對春節期間用電需求大幅度提升及隨時可能出現的用電高峰,付敬把他和同事們的工作內容也“劃了重點”:日常巡檢的密度從一天一次增加到一天兩次,同時制定各種應急預案,確保電站滿負荷運行。
工作人員正在場內設備區進行巡檢。融媒體中心記者郭子毅攝
為確保鏡面反射率,定日鏡需極高的潔凈度,然而地處荒漠戈壁,大風天氣成為維護工作面臨的最大難題。從電站建成到現在,付敬和同事們經歷了多少次大風天氣,他自己也記不清了,但他卻能十分精確地告訴我們,這里全年日照時數可達3380小時,是光能產業開發的理想之地。
“把定日鏡設計成五邊形,相比傳統的四邊形,遮擋率較低,反射效率比較高。我們還配備了5輛清洗車,這種車是我們針對鏡面形狀定制的,每兩周對現場全面清潔一次,確保鏡面的清潔度,光才能準確且高效率地反射到熱塔上去。”作為定日鏡的守護者,付敬自豪地告訴記者,這座光熱電站的光熱轉化效率是普通光伏的2至3倍,全年按平均天氣環境供電量為1.983億千瓦時,可滿足24萬人一年的生活用電,相當于節約標準煤6.19萬噸。
清洗車正在對定日鏡表面進行清潔保養。融媒體中心記者郭子毅攝
新疆哈密5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發電站最亮的地方是吸熱塔,這里是電站的核心——熔鹽塔。熔鹽塔下,付敬帶領記者來到熱鹽罐前,他告訴記者,這里藏著光熱發電技術的一項“超能力”——在太陽落山后依然能夠發電。
正在這里工作的中電哈密太陽能熱發電有限公司運行部副主任邱西文告訴記者,每天在太陽落山后,熱鹽罐便已經制滿了熔鹽,晚上利用這些熔鹽就能繼續滿足機組運行需要。現在,熔鹽儲蓄的能量可支持電站持續發電13小時,進而實現了電站24小時不間斷發電。
14,500面定日鏡和熔鹽塔怎樣默契配合,才能實現電站全天候不間斷發電呢?付敬帶記者來到了整個電站的“大腦”——建在吸熱塔內部的集控室。在這間控制室里,每面定日鏡的實時運行狀態一目了然,一旦出現問題,付敬和同事們第一時間就能“鎖定目標”進行維護。
工作人員正在對場站內設備進行集中統一管理。融媒體中心記者郭子毅攝
由于光熱發電是新興的能源產業,相關技術和設備運行在全球都處于逐步探索階段。為確保設備正常運行,今年春節,付敬又要在崗位上度過了。
“父母如果生病了,大多數情況下,我只能提供金錢上的支持,非常感謝我弟能在父母身邊照顧他們。還有我媳婦,因為我很多年都在外漂著,媳婦一直支持,對小孩來說,感覺陪他們太少,小孩現在學習壓力比較大,進步緩慢,希望他在學習上有好的發展,這也是我的一個遺憾吧。”付敬說。
怎么能不遺憾呢?對于每一個在外打拼的人來說,春節都有著別樣的意義。在新疆哈密5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發電站里,有很多年輕人,他們各自擁有不同的專業背景和技能,有的是電力工程師,有的是建筑工人,還有的是環保專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但相同的選擇使他們在戈壁灘上相聚,他們共同的目標就是守護好戈壁灘上的這14500面鏡子,讓新疆輸出更多綠色電能。
用于光熱發電的定日鏡場陣列在余暉的映射下顯得格外壯觀。融媒體中心記者郭子毅攝
記者手記:年味漸濃,付敬、邱西文和無數電力人選擇堅守崗位,與嚴寒抗爭,與孤獨為伴,但他們眼里有光、心中有愛、肩上有責,源源不斷地為千家萬戶提供穩定、可靠、清潔的電力能源。點亮了無數家庭的燈火,他們是真正的“追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