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雄厚的產業根基,深圳正在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新型儲能產業中心。11月27日舉行的綠色能源論壇上,多名來自高校、科研機構的院士、專家代表為新型儲能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深圳是我國最早發展新能源產業的城市之一,2022年,深圳新型儲能產業產值2670億元,同比增長18.4%。深企已在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和電解液等鋰電池生產中的關鍵原材料中實現全方位覆蓋,系統集成的電源側儲能全球市占率12.9%,便攜式儲能全球市占率37.7%。
創新方法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科技部原副部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劉燕華在演講中表示,能源安全問題必須及早部署,中國正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能源需求還會增加,既要解決自身長遠發展可能面臨的風險問題,也要參與全球能源革命的競爭,要在能源安全問題上盡快實現自立自強。
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學勤講座教授鄒志剛發表了主題為“國家雙碳目標下的氫能源發展——機遇與挑戰”的演講。他表示,氫能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我國可再生能源豐富,可以滿足大規模制氫的需要,其中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電解水制氫形成的“綠氫”是實現能源結構轉變、二氧化碳減排的關鍵。
鄒志剛在演講中指出,研發大功率氫燃料電池發電系統,是國家能源轉型的重大需求。他重點介紹了在光催化太陽能制氫及光催化反應技術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目前其率領的團隊已構建出太陽能轉換效率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的光熱耦合光催化分解水產氫原型裝置。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國伯明翰大學儲能研究中心主任丁玉龍在視頻演講中重點談了碳中和能源轉型的挑戰與儲能技術的機遇。他認為,儲能技術的全產業鏈發展需要其他技術和產業的支撐,包括上游的產能端和下游的用能端,建立有效的協同機制對儲能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
儲能在應對碳中和未來挑戰的機會在哪里?丁玉龍指出,碳中和的關鍵是能源轉型,可再生能源是能源轉型的必要條件,與此同時,也要重視余能有效利用,構建新的能源基礎設施。
在丁玉龍看來,未來超級基礎能源設施——基于連續和離散的區域性高度柔性能源網絡將提供多能源服務,具備低度集成、高靈活性、減少中間過程、高比例利用自然能、移動服務、智能化等特征。在這一基礎設施中,儲能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儲能是萬億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多種技術、經濟模式的組合,而不是局限于單一電池循環充放電行為的理解。”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綠色儲能研究所所長陳永翀在演講中重點談了中國儲能產業的定位、趨勢與變局。
他指出,儲能是新型電力系統的“壓艙石”,在“雙碳”目標下,儲能將作為靈活性調節資源,逐步替代部分火電,承擔電網調峰調頻職責,在高比例新能源的電力結構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