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條水系有機液流電池生產線投產、首個GW級鋅鐵液流電池智能工廠投產......
近一年來,已有十余家液流電池生產商在緊鑼密鼓地推進液流電池擴產計劃,液流電池行業迎來了一輪兇猛的擴產潮。
1、產能大爆發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簽約/在建/投運液流電池生產線已超30條,涉及全釩液流電池、鐵鉻液流電池、鋅溴液流電池、鋅鐵液流電池、水系有機液流電池等多種技術路線。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華民預測:到2025年,電化學儲能累計裝機容量將達到30GW,釩液流電池市場份額約占15%,平均儲能時長4h時,約為18GWh;到2030年,電化學儲能累計裝機容量將達到100GW,釩液流電池市場份額約占30%;平均儲能時長6h時,約為180GWh。
基于對未來廣闊市場空間的看好,今年以來,多家液流電池企業紛紛擴大產能。
其中緯景儲能科技有限公司、液流儲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星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擴建產能總量位居前三。
10月26日,緯景儲能位于廣東珠海的“超G工廠”宣布全面投產,年產能超過6吉瓦時,是全球液流電池行業首個已投產的吉瓦級工廠,標志著行業實現了從兆瓦級向吉瓦級產能的巨大跨越。
早在今年1月,緯景儲能在江蘇鹽城的智能基地正式啟用了首條液流電池電堆智能產線,并將該智能化產線復制到更多的“超G工廠”。
截至目前,緯景儲能在山東、湖北、江西、福建、江蘇、廣東、浙江等地規劃和建設了多個鋅鐵液流電池“超G工廠”。
液流儲能科技公司方面,6月29日,該公司與青海省海西州格爾木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內容,液流儲能公司將在格爾木逐步建設5GW液流電池全產業鏈項目。另外,該公司5GW全釩/鐵鉻液流電池全套生產項目(一期)于6月底進入了試投產階段。
7月,內蒙古蒙東液流儲能科技有限公司4.5GW液流電池電堆生產集成能力及全產業鏈項目(一期300MW)也順利建成投產。
星辰新能于2023年分別在湖北省和江蘇省規劃建設一個產能達3GW的全釩液流吉瓦級工廠。短短3個多月,其位于常州武進的全釩液流吉瓦工廠就落成投產,刷新了國內最快速液流電池工廠投產紀錄。
2、規模化智能化推動降本
液流電池仍然處于商業化初期,初裝成本過高是市場化推廣的一大瓶頸。
上述多家企業大舉擴建產能,對液流電池降本有何增益?
山西國潤儲能科技有限公司方面曾表示,全釩液流電池最大的降本路徑還是規模化生產,數年之前的動力電池也曾面臨類似的情況。
緯景儲能創始人兼副總裁陳攝軍認為,規范化和智能化生產是發展儲能的必由之路,也是支撐儲能產品迭代、推廣、持續降本、擴大應用規模的關鍵條件。
“緯景的目標是將度電成本壓縮到0.2元/Wh,低度電成本將在長時儲存市場更具優勢。”陳攝軍說,“公司將堅定地通過智能制造來降低鋅鐵液流電池產品的成本。”
“去年11月的中核匯能1GWh招標,行業大部分的報價都在3.5元/Wh平均價格左右的。今年10月,國電投的招標,整個行業平均報價已經降到了2.65元/Wh。”液流儲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曉昊總結道,基本上在一年之內整個行業降了一塊錢,這就是現在產業化爆發的一個結果。
綜上,業內人士認為,產能的規模化、智能化和市場的規模化發展是拉動液流電池降本的有效路徑。
3、會引發產能過剩危機嗎?
如果說擴產的正面是推動降本,那負面便是有可能引發產能過剩。
今年以來,行業輿論普遍認為儲能(特指鋰電池儲能)進入寒冬,就像曾在鋼鐵、光伏等行業無數次上演過的“劇本”一樣,是蜂擁而上的擴產潮催生了產能過剩。
盡管國內外儲能市場的裝機量都實現了快速的增長,但儲能電池的產能增幅更大,從而造成了儲能電池產能出現供應過剩。
公開數據顯示,由于行業擴產積極,當前國內儲能電池產能已超200GWh,整體產能利用率從2022年的87%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足50%,其中戶儲電池產能利用率連3成都不到。
產能過剩直接帶來的就是價格戰,據悉,今年9月儲能電池的報價已接近0.4元/Wh;儲能系統報價也已經跌破1元/Wh。相關數據顯示,1小時/2小時/3小時/4小時儲能系統最低報價已低于0.9元/Wh;0.5C直流側最低報價為0.66元/Wh。
而上述價格足以讓鋰電池廠商無法盈利。
碳酸鋰是鋰電池的核心原材料,占了電池成本中的很大一部分,今年4月份碳酸鋰現貨價格跌至16萬元/噸時,國內儲能電池的成交價還高于0.6元/Wh;但如今碳酸鋰現貨價格仍高于20萬/噸,對應的電池價格卻低于0.6元/Wh。
“看好市場→擴大產能→產能過剩→一地雞毛→重新洗牌”,任何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貌似都難以逃脫這樣的產業規律。
雖然液流電池的市場剛剛起來,但我們也有必要去思考一下:液流電池的產能擴張是否會重蹈以上覆轍?
和鋰電池相比,在初裝成本上,液流電池儲能當前的平均報價為2.65元/Wh,鋰電池儲能系統的報價已經跌破1元/Wh,液流電池相較鋰電池的成本競爭力依然較差。
產能的規模化擴張是一種有效的降本途徑,但前提是,需要有對應的市場去消化產能。目前,市場上對液流電池的采購需求在逐步放大,但還沒有達到真正的市場化發展階段。液流電池的產能擴建在加速進行,但也還沒有達到真正的產能達產階段,大多數產能仍在規劃建設中。
就像兩條拋物線,當市場的需求和產能的供給達到交叉點時,正是市場供需的平衡點。至少在2025年之前,這兩條拋物線還都在起始發力階段,當下依然是擴建產能的最佳時期。2025年之后,是否會面臨產能過剩?則要看市場是否真能如預期那樣進入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