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河洛埠水庫濕地公園
綠色低碳,是烙印在青島中德生態園、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骨子里的基因。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德生態園就確定了以“田園環境,綠色發展,美好生活”為特征的園區可持續發展方向,努力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青島自貿片區揭牌三年多以來,始終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開放發展為主題,整合并延續了中德生態園的綠色生態建設基底,在綠色低碳建設領域打造出一張知名的綠色名片。
2022年8月25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支持山東在深化新舊動能轉換基礎上,著力探索轉型發展之路,加快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青島自貿片區的綠色發展,與《意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以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為主攻方向”的要求同符合契。對青島自貿片區來說,此番《意見》出臺,既是對片區先行發展的肯定,更為片區未來發展堅定了信心。
建設綠色生態城區
在園區發展規劃編制前,中德生態園提出了促進環境與社會、資源與經濟四維平衡發展的、可量化的指標體系,并于2018年正式制定2030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中德生態園與中德兩國規劃企業和研究機構合作,完成了包括概念規劃、總體規劃以及城市設計等各類規劃成果32項,形成交通基礎設施可持續性設計、綠色生態城區等各類規劃專題研究成果。
有了這些規劃的指導,中德生態園開始不斷嘗試采用各類綠色生態的建設標準。從中國的綠色建筑標準到美國、德國綠色建筑標準LEED和DGNB,從國內相對節能率為65%和75%的普通建筑到節能率達到90%的被動房,從雨水直接排放到海綿城市建設,都在中德生態園這片土地上開展了項目建設和推廣。
2015年,按照綠色建筑二星級標準建設的78萬平方米的現代安置區“福萊社區”實現交付,15個傳統村莊村民“進城上樓”和就地擇業,一座小型的未來城市初具規模。中德生態園用三年時間實現了人民群眾對美好居住生活的向往之目標。
福萊社區規劃總用地面積38.66萬平方米,共建設高層住宅20棟、多層住宅70棟。社區采用20余項綠色建筑技術,熱電兩用太陽能、地輻熱供暖等環保系統廣為應用。社區還試點建設了“福萊智慧社區”,提升城市治理數字化網格化精細化水平,例如通過有線電視媒介,打造涵蓋民生政策、便民信息等多方面內容的智慧平臺。通過該平臺,居民在家即可看到“四點半課堂”自家孩子的相關情況,欣賞到自己在“樂活曲藝社”中的表演,實現“足不出戶、樂享生活”。
綠色低碳建筑產業化
在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基礎上,青島自貿片區正大力推進建筑光伏一體化和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規模化發展,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被動式建筑是一種集高舒適度、低能耗、經濟性于一體的節能建筑標準,對解決我國建筑行業能耗高、碳排放大等問題意義重大。2016年到2021年,中德生態園通過被動式建筑示范項目的能耗監測大數據,驗證了被動房在青島的適用性和可靠性,進而將被動房項目擴展到城區,大規模發展零碳城區。
一方面,被動房連片發展,有利于因地制宜集中推進“煤改電”,取消市政供暖,采用高效設備。通過探索地源熱泵、空氣源熱泵和分布式光伏光熱等清潔能源融合發展模式,推動清潔能源高效利用,達到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綠色低碳的大背景下,被動房開始逐漸走向產業化。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家戰略,中德生態園降碳提質并舉,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傳統建筑產業向高端化發展,在園區引進了裝配式建筑構件工廠、被動式門窗和熱回收新風系統等綠色低碳新興產業,加快形成建筑部品構件的新舊動能轉換。
做好低碳技術研發推廣,進一步創新綠色發展機制。多年耕耘,中德生態園在綠色低碳技術應用和標準化創新發展等領域已經成果豐碩,參與編制了多部被動式建筑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中德生態園以節能降碳和綠色轉型為牽引,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開發綠色金融產品、擴大綠色信貸規模,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開發被動房項目和產業。
此外,中德生態園還嘗試了德國的DGNB建筑可持續評價系統。這是一套以評價和優化建筑物及城區的環保性、節能性、經濟性和使用舒適性等為目標的評價系統,在可持續建筑物和城區的設計、施工和運營等方面開展評價和指導,正在解決可持續建設的各個關鍵問題中被越來越多地采用。
這個園區“會呼吸”
俯瞰中德生態園,一個個組團形如鵝卵石,道路則穿針引線分布其間,多而不亂。這是中德生態園構建的對外銜接便捷、綠色交通主導、組團特色鮮明的園區交通體系,支撐著低碳、智慧、宜居、活力的示范性生態園區發展。
隨著建設發展和招商引資的推進,園區不斷優化交通設施布局和結構,把海綿城市的理念融合到綠色交通網的布局中。下雨時蓄積雨水,干旱時釋放存水,作為生態城市建設的一種技術措施,海綿城市建設很早就在中德生態園得到應用。此外,中德生態園還提出園區海綿城市建設雨水利用率80%的指標。
具體開發建設中,園區著重從道路、公園、濕地三方面做文章,要求達到“會呼吸”的效果。圍繞海綿城市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園區提出“排水降噪瀝青路面修筑技術”,獲交通運輸部科技成果推廣項目第一名,形成排水瀝青路面設計等5項設計技術及標準,在園區應用后收到良好效果。
這種對綠色的執著一脈相承。青島自貿片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在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水資源深度節約集約利用和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加強探索創新;注重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和碳匯能力,保護生態系統。
加強園區防洪排澇體系建設,實施河道生態防護,自然凈化水質,嚴格保護生態空間、泄洪通道等。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濕地、坑塘、河壩,并對原有濕地進行雨水利用改造美化,結合地形及水流方向,在景觀水系中設置蓄水壩體,以形成大面積水域,營造濱水景觀。建成的山王河濕地公園、漢德D-zone和山龍河改造項目,成為園區雨水收集凈化的雨水花園,同時發揮出巨大的景觀效應,成為園區及周邊居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開放創新做強樣板
適逢機遇,大有可為。面對綠色低碳建筑產業的發展良機,青島自貿片區支持建筑產業鏈領航,積極引導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企業共建產業創新中心,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組織開展“技術攻關+產業化應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片區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實行“一人一策”,目前已聚集吳志強院士、崔愷院士工作團隊,引進德國被動房研究院費斯特教授及團隊作為園區生態建設顧問。
在新建零碳園區項目上,青島自貿片區率先推進能耗“雙控”(能耗雙控指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青島自貿片區聯合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碳匯補償和交易機制,開展重點項目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核算。
同時,青島自貿片區積極拓展對外開放合作新平臺和新領域,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深化綠色低碳建筑技術領域國際合作,推動技術、產品走出去。青島自貿片區發揮青島毗鄰日韓的地理優勢,聯合日韓發起亞洲被動房大會,主動實施品牌文化賦能行動,將兩屆大會放在青島自貿片區召開,很好地宣傳了青島綠色城市的獨特魅力。
深耕數載,功不唐捐。青島自貿片區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實現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編制了我國首個以綠色發展為特色的“綠色自貿”指標體系。園區成為綠色低碳發展的示范樣板,近年來先后獲評全國低碳試點城市、全國智能制造示范園區、全國首家綜合標準化示范園區、國家綠色制造國際創新園、全國智慧城市試點、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城區、全國首批新能源示范園區、聯合國可持續城市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青島自貿片區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開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