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甘肅省強縣域行動實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各市、州黨委和人民政府,蘭州新區黨工委和管委會,省委各部門,省級國家機關各部門,各人民團體,中央在甘各單位:
《甘肅省強縣域行動實施方案(2022-2025年)》已經省委、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共甘肅省委辦公廳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22年4月18日
(此件發至縣團級)
甘肅省強縣域行動實施方案(2022-2025年)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十三屆十五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關于實施"四強"行動和做好“五量"文章的決策部署,根據《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甘發【2021】9號),結合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強縣與富民相結合,以滿足人民群眾(多字錯誤)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增強人民群(漏字錯誤)眾幸福感、獲得感為根本目的,全力以赴提升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千方百計壯大經濟規模,打造一批工業強縣、經濟大縣、農業富縣、文旅名縣和生態美縣,構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繁榮興旺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為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和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提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工業強縣、產業興縣。優化整合資源、集聚要素支撐,選準主導產業,加快傳統特色產業改造升級,大力發展工業實體經濟,強化延鏈補鏈和強鏈固鏈,以精細化、項目化、園區化推進產業集群建設,構建縣域現代產業體系。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依托縣域資源稟賦,結合主體功能定位,緊扣縣域發展類型,明確發展路徑,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完善分類推進舉措。
——堅持城鄉統籌、融合發展。按照"四化"同步要求,統籌城鄉發展需要,培育健全縣域商業體系,加快鄉村振興發展,促進商貿物流、人力資源等自由流動,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覆蓋水平,有效破除城鄉二元發展結構。
——堅持集約利用、綠色發展。立足"三新一高",深刻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規律,有序推進城鎮開發,防止大拆大建,貫徹落實"雙碳(固有表述錯誤)"要求,扎實推進節能降碳,提高集約節約利用水平,加強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二、發展目標
按照五大發展類型,找準定位、確定賽道,激發縣域發展內生動力,全力在工業主導上促增量、在城市服務上拓體量、在農業優先上提質量、在文旅賦能上挖潛量、在生態功能上增容量,力爭到"十四五(固有表述錯誤)"末,全省縣域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明顯增強,地區生產總值300億元以上的縣達到10個以上、100-300億元的縣達到30個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達到7%,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累計提高8個百分點,縣域對全省高質量發展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專欄一"十四五(固有表述錯誤)"縣域發展目標
1.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400億元以上的縣域(1個):城關區。
2.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00-1000億元的縣域(2個):七里河區、西固區。
3.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0-500億元的縣域(9個):安寧區、涼州區、金川區、西峰區、白銀區、肅州區、秦州區、甘州區、玉門市。
4.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0-300億元的縣域(5個):崆峒區、榆中縣、麥積區、武都區、瓜州縣。
5.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0-200億元的縣域(29個):金塔縣、安定區、靜寧縣、平川區、臨夏市、皋蘭縣、秦安縣、靖遠縣、環縣、臨洮縣、紅古區、華池縣、隴西縣、甘谷縣、鎮原縣、永登縣、慶城縣、永昌縣、會寧縣、民勤縣、敦煌市、莊浪縣、華亭市、成縣、民樂縣、景泰縣、武山縣、山丹縣、臨澤縣。
6.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0-100億元的縣域(22個):高臺縣、崇信縣、古浪縣、靈臺縣、西和縣、涇川縣、臨夏縣、徽縣、清水縣、寧縣、合水縣、合作市、永靖縣、渭源縣、禮縣、通渭縣、岷縣、天祝縣、文縣、漳縣、肅北縣、正寧縣。
三、重點任務
(一)工業主導聚力促增量
1.做大做強工業實體。加大規劃政策引導,支持縣市區集中資源、資金和人才等要素主攻1-2個主導產業,對縣域符合條件的“強工業"項目優先布局。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大力培育新興產業,以提高產品質量、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培植優勢、推動創新、挖掘潛力,工業主導型縣域實現"一縣一業"產業發展,凸顯主導產業對縣域經濟的帶動和支撐作用。統籌協調市縣、縣域間產業融合發展,激發實體經濟活力,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產業發展格局。(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旅廳。省直部門按職能分工負責;各市州及各縣市區黨委、政府為落實責任主體,以下不再一一列出)。
2.培育壯大產業集群。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堅持強縣域首先強工業,因地制宜,先易后難,重點培育見效快、典型示范作用強的帶動性企業,加強與省內支柱產業、重點企業的鏈接,提高上下游合作對接專業化協作水平,引導和推動關聯產業以及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發展。促進傳統產業提質增效,依托蘭州、慶陽、金昌、酒泉、白銀、天水等優勢產業基礎,加快實現工藝和裝備的迭代更新,圍繞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能源裝備、集成電路等重點支柱產業,發展相關配套產業,推動延鏈補鏈強鏈。以市州為單元,探索打造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競爭力強的特色產業集群。以縣域為主體,突出發展產業鏈部分或某一環節,聚焦特色,打造一批"專精特新"企業,為推動特色產業由小變大、培育優勢產業由大變強打好基礎。(責任單位:省工信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科技廳)。
專欄二"十四五(固有表述錯誤)"重點打造工業產業集群的縣域
1.先進制造產業集群。城關區、安寧區、肅州區、甘州區、涼州區、麥積區、秦州區、崆峒區、平川區。
2.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城關區、白銀區、涼州區、安定區、肅州區、甘州區、榆中縣、隴西縣、渭源縣、麥積區、張家川縣、民樂縣、武都區、岷縣、成縣、徽縣、巖昌縣、康縣、西和縣、禮縣、古浪縣、西峰區、慶城縣、合作市。
3.有色冶金及新材料產業集群。安寧區、紅古區、西固區、榆中縣、永登縣、皋蘭縣、金川區、白銀區、平川區、甘州區、靖遠縣、肅北縣、山丹縣、臨澤縣、景泰縣、天祝縣、肅南縣、隴西縣、臨洮縣。
4.化工及煤電產業集群。西固區、玉門市、西峰區、金塔縣、瓜州縣、高臺縣、白銀區、金川區、永昌縣、甘州區、民樂縣、民勤縣、華亭市、崆峒區、靈臺縣、崇信縣、正寧縣、寧縣、環縣、華池縣、慶城縣、肅北縣。
5.新型建材產業集群。皋蘭縣、榆中縣、平川區、靖遠縣、景泰縣、張家川縣、古浪縣、天祝縣、臨澤縣、山丹縣、涇川縣、靈臺縣、崇信縣、阿克塞縣、敦煌市、臨洮縣、漳縣、甘谷縣。
6.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搶抓國家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規劃建設機遇,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太陽能光熱發電等非化石能源,支持酒泉地區向特大型風電基地邁進,打造金昌、張掖、武威千萬千瓦級風光電基地。引導新能源產業發展涉及的裝備制造、儲能、電池材料等重點企業落地,配套發展相關服務型生產企業。有效降低工業企業用電成本,培育發展現代高載能產業,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支持隴中隴東地區大力發展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發電,加快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到"十四五(固有表述錯誤)"末,全省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電力總裝機比重超過65%,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突破8000萬千瓦。(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廳、省科技廳)
專欄三"十四五(固有表述錯誤)"重點發展新能源產業的縣域
1.光伏發電重點縣域:(1)"光伏+治沙"重點縣域:古浪縣、涼州區、民勤縣、金川區、山丹縣、臨澤縣、高臺縣、金塔縣、敦煌市、阿克塞縣、環縣。(2)"光伏+農牧業"重點縣域:永登縣、積石山縣、康樂縣、永靖縣、東鄉縣、夏河縣、碌曲縣、瑪曲縣、秦州區、清水縣、張家川縣、通渭縣、巖昌縣、涇川縣、環縣、涼州區、甘州區、永昌縣、寧縣、合水縣。(3)"光伏+工礦廢棄地、采煤沉陷區治理"重點縣域:平川區、靖遠縣、景泰縣、永昌縣、肅南縣、古浪縣、華亭市、崇信縣。
2.風電基地建設重點縣域:玉門市、瓜州縣、金塔縣、金川區、永昌縣、甘州區、高臺縣、民勤縣、涼州區、白銀區、景泰縣、平川區、通渭縣、環縣、華池縣。
3."光熱+風光電"一體化重點縣域:敦煌市、玉門市、金塔縣、阿克塞縣、瓜州縣、肅北縣、高臺縣、金川區、民勤縣、古浪縣。4.抽水蓄能重點縣域:玉門市、甘州區、肅南縣、永昌縣、涼州區、平川區、麥積區、東鄉縣、康樂縣、積石山縣。
4.重塑新材料產業優勢。加強縣域資源和省屬國有企業產業發展優勢互補,以滿足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重大技術裝備急需為主攻方向,推進材料先行、產用結合,引導新材料產業上下游配套企業向縣域延伸,拓展產業鏈,打造新材料千億級產業集群。以蘭州、金昌、白銀、酒泉、嘉峪關、慶陽等地協同發展為重點,發揮品牌效應,不斷提升有色金屬、石油化工、鋼鐵材料、無機非金屬、高性能纖維制品和復合材料等產業核心競爭力。(責任單位:省工信廳、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政府國資委)
5.做精做優園區平臺。結合主體功能定位,發揮產業園區功能平臺作用,工業主導型縣域重點打造一個工業園區,力爭實現"一縣一區",推動縣域主導產業、要素、政策向園區集聚。支持市州優化整合小、散、弱產業園區(集中區),推行"一區多園"發展模式。探索國家級高新區、經濟開發區聯辦市縣級產業園區,重點支持市級直屬園區做大做強。支持發展加工型工業園區,鼓勵園區圍繞新材料、精細化工、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建立配套生產加工基地,形成集制造、粗加工、精加工、自主產品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引導園區做優服務,全面推行“管委會+開發運營公同"管理模式,支持各類資本參與園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和特色產業園區的投資運營,提升園區產業承載力和發展能級。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廣應用節能減排新技術,開展工業企業節能降碳改造,大幅提升園區能源、水、土地等資源利用效率。繼續實施園區動態管理,加快符合條件園區規劃修訂審批,支持內生動力足、集約水平好、發展潛力大的產業園區提檔升級。力爭到"十四五(固有表述錯誤)"末打造12個百億級重點特色產業園區。(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廳、省商務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
專欄四"十四五(固有表述錯誤)"期間重點打造的百億級園區發展目標
1.蘭州新區:重點發展先進制造、精細化工、大數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00億元以上。
2.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發展航空航天、現代物流、先進制造、城市礦產等,園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50億元以上。
3.金昌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發展有色金屬新材料及新能源電池鋰電、化工循環、先進裝備制造、數字經濟、資源綜合利用等,園區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450億元。
4.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點發展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材料、大數據等,園區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450億元。
5.張掖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精細化工等,園區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160億元。
6.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發展機械制造、電子信息、電工電器、醫藥食品、新材料等,園區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160億元。
7.白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點發展化工、生物醫藥、新材料、有色金屬等,園區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120億元。
8.甘肅玉門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石油化工、精細化工、新能源裝備制造等,園區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160億元。
9.甘肅慶陽西峰工業園區:重點發展石油化工及延伸產業,園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0億元以上。
10.甘肅嘉峪關工業園區:重點發展金屬冶煉與壓延加工、非金屬礦物制品、金屬制品等,園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0億元以上。
11.甘肅白銀西區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工業、生物醫藥等,園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0億元以上。
12.蘭州連海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碳素材料(音/形相似錯誤)、有色冶金、煤化工等,園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0億元以上。
6.加快承接產業轉移。以縣域為主戰場,建立承接產業轉移重點項目庫,高質量承接東中部地區產業轉移。支持建設國家重要的能源化工、資源精深加工、新材料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綠色食品基地,打造區域性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省級招商資源要向縣域下沉延伸,拓展招商引資渠道,加快先進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大數據、綠色化工等產業招商力度,優化縣域產業布局。搶抓新一輪東西產業協作有利時機,建立面向縣域的長效協作機制,持續開展"津企隴上行""魯企甘肅行"等活動,培育縣域新的經濟增長點。(責任單位:省工信廳、省商務廳、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
7.打造創新創業高地。持續做好國家級創新型縣和省級創新型縣(市、區)建設,助推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提質增效,支持培育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創新平臺,積極創建省級及以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鼓勵在關鍵產業領域組建若干功能任務清晰、突破傳統科研管理模式、政府研發資金持續保障、創新團隊正向激勵到位的新型研發機構。強化科技創新支撐作用,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激勵科技人員深入基層、服務基層。以縣域部門專業人員、企業技術能人、行業技術能手等為主體,加大針對性培養和使用力度。支持市縣制定創新人才引進政策,支持和鼓勵各類人才到縣域創業就業,實施一批創業帶動就業示范項目,提升縣域科技支撐和就業帶動。圍繞縣域主導產業用工需求,加大訂單式培訓力度,提升縣域人才自給率。(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省人社廳、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省民政廳、省公安廳、省教育廳)。
(二)城市服務聚力拓體量
8.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管控,有序布局開發建設活動,引導白銀、玉門、紅古等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推動慶陽、平涼等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持續加大民族地區扶持力度,推動特殊類型地區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增強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載能力,加快提升蘭州—西寧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對縣域的輻射帶動,支持節點中心城市發展,完善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吸引周邊縣域積極融入都市經濟圈。發揮蘭州經濟圈、河西走廊經濟帶、隴東南區域引領作用,構建省內區域聯動發展新格局。(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民委、省財政廳)。
9.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全面落實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保障政策,吸引農業轉移人口、外來人口就近落戶,提高城區人口集聚能力,將持有居住證人口納入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范圍。進一步優化縣域基礎教育布局結構,合理擴大城區學位供給,推動形成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相匹配的教育資源布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支持一批有良好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資源承載能力較強、集聚人口和經濟條件較好的縣城重點發展,推進縣城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促進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縣域打造產業支撐、環境優美的特色小鎮。加快榆中、敦煌國家級新型城鎮化示范縣城建設,抓好馬鬃山"興邊富民行動中心城鎮"試點。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健全易地扶貧搬遷大型安置區公共設施,將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災后重建進城人口統一納入社區管理,加快提升縣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省公安廳、省教育廳、省人社廳、省民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
10.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加快縣鄉村商業網絡建設,推進縣城商貿設施改造提升,支持鄉鎮商貿設施共建共用,打造"多站合一、一站多能"的村級商業網點。大力推動"樞紐+通道+網絡"物流運行體系建設。支持冷鏈物流、產地批發市場、集散地市場、市區菜市場、縣鄉農貿市場建設和改造。力爭到“十四五(固有表述錯誤)”末,基本實現縣縣有連鎖商超和物流配送中心、鄉鎮有商貿中心、村村通快遞。培育3個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專業市場、20個省級產地示范市場,經營農產品公益性市場地市級覆蓋率提高到60%以上。(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省供銷聯社、省郵政管理局)。
11.大力發展數字經濟。聚焦縣域傳統產業拓展應用場景,推動縣域交通、教育、健康服務、社會治理、市政環保等政務管理智慧化改造升級。鞏固提升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推動農村公共電商服務體系提質升級,加大全省同城配送電商平臺縣域端覆蓋面。深入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基礎上,加快縣域公共數據統一開放平臺、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推廣應用,支持第三方對已開放數據進行增值開發和創新應用。以數字經濟融合應用為突破口,強化5G、工業互聯網、云計算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布局數據中心。力爭到"十四五(固有表述錯誤)"末,建成5G基站4.5萬個,基本實現5G網絡城鄉覆蓋。(責任單位:省大數據管理局、省通信管理局、省大數據中心、省工信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農業農村廳,中國電信甘肅分公司、中國移動甘肅分公司、中國聯通甘肅分公司、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甘肅分公司)。
12.加快基礎設施補短板。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縣域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加快推進縣縣通高速,提高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公路、鄉鎮三級及以上公路比例,具備條件的自然村(組)通硬化路。支持市轄區按照規劃,積極發展路衍經濟產業,謀劃實施一批連通跨省高速、高速公路"開口子"拓展工程、繞城高速、快速通道、城市軌道交通、大型停車場等項目,加快鐵路、機場等重大項目建設,大幅提升交通出行便利度。加快推進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推動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設,不斷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有序推進大中型灌區改造,提升灌區骨干渠道輸配水能力。加快補齊縣城環境基礎設施,加大城鎮污水處理及配套設施、老舊管網及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區排水防澇能力。加強水生態修復治理,完善縣城污泥處理、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公共廁所等設施建設。到"十四五(固有表述錯誤)"末,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70%以上,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責任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住建廳、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
專欄五"十四五(固有表述錯誤)"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重點項目
機場建設:建成蘭州中川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及嘉峪關機場改擴建項目。新建臨夏機場,遷建天水軍民合用機場,遷建空軍平涼機場并實行軍民合用工程。有序開展張掖、隴南、慶陽、金昌、夏河等機場改擴建和新建武威、定西機場等項目前期工作。鐵路建設:建成中蘭鐵路、蘭州至張掖三四線鐵路中川機場至武威段、蘭新高鐵蘭州至西寧段提質改造等項目,加快建設蘭合鐵路、西成鐵路、天隴鐵路等項目,開工建設定西至平涼至慶陽鐵路。高速公路:加快推進縣縣通高速。2022年實現2個縣(通渭、文縣)、2023年實現5個縣(積石山、清水、張家川、東鄉、崇信)、2024年實現4個縣(華池、臨潭、卓尼、靈臺)、2025年實現4個縣(鎮原、碌曲、瑪曲、迭部)。
13.全面提升城市品質。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落實海綿城市理念,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因地制宜推進城中村改造,探索老舊廠區和大型老舊街區改造。開展高品質生活城市建設行動。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支持有條件的縣域因地制宜發展新型文旅商業消費聚集區和特色街區,推動城市消費迭代升級。鼓勵發展夜景夜市夜經濟,改善城市面貌,彰顯城市魅力。加快提升縣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優化醫療教育、文旅體育、社會福利、社區綜合服務等設施,提升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到"十四五"末,完成老舊小區改造5200個,鄉鎮(街道)綜合養老服務機構覆蓋率達到50%,全面消除城區義務教育56人以上"大班額",基本消除城區普通高中56人以上"大班額",力爭服務人口超過50萬的縣有達到三級醫院服務能力的醫療機構。(責任單位:省住建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教育廳、省民政廳、省體育局、省商務廳、省工信廳、省文旅廳、省發展改革委)。
(三)農業優先聚力提質量
14.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強化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耕地用途管制和占補平衡,穩定糧食播種面積,調整優化糧食結構,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園區化發展,以縣(市、區)為單位,加快推進農業產業"一縣一園"建設,創建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農業科技園區等,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點帶面推動縣域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強基固本。持續開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倍增行動,壯大“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加快智慧農業、高效節水農業建設,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到“十四五”末,牛、羊出欄量分別達到300萬頭、2700萬只以上,菜、果、薯、藥總產量分別達到3500萬噸、870萬噸、2100萬噸、156萬噸以上。(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林草局、省鄉村振興局、省糧食和儲備局)。
15.開展農業龍頭企業引培提升行動。加大外引內培力度,加快培育產值超100億元、50億元、10億元的領軍型和骨干型鏈主企業,促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快發展,提高農產品產地加工比例。實施新一輪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支持種業龍頭企業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支持張掖、酒泉、武威、白銀、定西、天水、隴南打造一流良種繁育基地。實施畜禽改良計劃,謀劃建設豬、牛、羊、雞等畜禽種質資源庫,力爭在品種選育上聯合攻關、率先突破。(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鄉村振興局)
16.打造農業優質品牌。突出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健全農產品質量保障和溯源體系,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和管理。深入推進農產品“三品一標”建設,加強農產品品牌培育力度,全面實施"甘味"品牌營銷戰略,建立完善"甘味”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市縣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商標品牌培育體系,健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認定監測、宣傳推介和運營推廣體系,持續提升“甘味"品牌知名度、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實現優質優價,帶動富民增收,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委宣傳部、省糧食和儲備局、省市場監管局)
17.實施鄉村振興示范工程。落實落細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具體要求。深化“5155”鄉村建設示范行動,完善鄉村規劃師制度,確保有需求的發展類村莊規劃應編盡編。接續完成5個省級示范市州、10個省級示范縣市、50個省級示范鄉鎮、每年500個省級示范村創建工作。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5年行動,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垃圾革命、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整體提升等重點工作。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創新金融服務"三農(固有表述錯誤)"方式,大力推進"甘農貸"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示范工程,積極引導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探索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鼓勵依法自愿有償轉讓。扎實推進"萬企興萬村"甘肅行動。引導、動員省內外有能力、有意愿參與鄉村振興的民營企業和商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固有表述錯誤)。力爭在“十四五(固有表述錯誤)"期間每年建設1000個以上鄉村建設達標行政村,建成一批"望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看得見未來"的鄉村振興示范點。到"十四五(固有表述錯誤)"末,全省農村常住農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0%左右,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25%,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進一步健全完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明顯提升。(責任單位:省鄉村振興局、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建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林草局、省金融監管局、甘肅銀保監局、省委統戰部、省工商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甘肅省分行、中國農業銀行甘肅省分行、甘肅金控集團)。
(四)文旅賦能聚力挖潛量
18.提升文旅基礎設施水平。完善旅游設施和基礎服務,打通景區斷頭路、瓶頸路,增強機場、火車站、高速公路服務區旅游服務功能,完善游客服務中心、集散中心等設施。強化文旅項目包裝高端化、精致化,支持打造含精品民宿、特色餐飲、游樂設施、文創產品體驗、劇目展演等為一體的一條龍服務設施,提升旅游便捷度和游客獲得感。鼓勵有條件的市縣建設美術館、紀念館,支持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城市書房"建設。實施一批市縣級博物館新改擴建工程,加大對縣域文旅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支持縣級政府對符合發債條件的文旅基礎設施項目,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優先安排,不斷提升縣域文旅服務效能和基礎設施保障水平。(責任單位:省文旅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委宣傳部、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
19.大力發展縣域全域旅游。優化縣域文旅產品結構,提高供給能力,探索市域、縣域旅游景區"一票通",打造最美旅游目的地和戶外體驗大本營,促進"文旅+""+文旅"產業融合,高品質發展全域旅游。傳承紅色文化,實施紅色旅游暢游工程,推動紅色旅游向主題教育、紅色研學轉變,支持創建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構建“長征豐碑紅色旅游"品牌矩陣。推出體驗游、休閑游、尋古游等精品線路,全力支持九色甘南、七彩丹霞、麥積山大景區、黃河百里風情線、長城文化、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以及馬拉松、自行車環湖賽(甘肅段)等品牌做大做強,引領全省全域旅游發展。(責任單位:省文旅廳、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體育局、省發展改革委)。
20.促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利用我省多元歷史文化、多類自然風光、多種民族(自定義敏感詞)風情,統籌推進文旅資源開發和優化配置,講好甘肅故事、展示甘肅形象,打響"交響絲路·如意甘肅"品牌。支持宕昌官鵝溝景區、銅奔馬文化旅游區、冶力關旅游景區、南梁紅色旅游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爭創一批旅游休閑街區、鄉村旅游重點鄉鎮和重點村、非遺特色村鎮等,集中打造"隴上鄉遇”鄉村旅游品牌,提升文旅影響力,壯大文旅產業。加快農旅融合發展,培育文旅賦能農業產業增長點。加快推進縣域文旅康養產業鏈發展。力爭在“十四五(固有表述錯誤)"期間,創建30個鄉村旅游示范縣、300個文旅振興鄉村樣板村,全省鄉村旅游接待人數年均增長25%以上,鄉村旅游綜合收入年均增長30%以上。(責任單位:省文旅廳、省鄉村振興局、省委宣傳部、省廣電局)。
(五)生態功能聚力增容量
21.統籌推進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探索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引導行業骨干企業實施節能降耗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等技術改造,引進清潔生產、綠色生產技術,加快風光電等清潔能源產業在重點生態功能縣域發展,支持沙化重點縣有序開展"光伏+治沙""光伏+農牧業"項目建設,探索綜合治沙利用模式,為生態縣域經濟發展充能續航。推動木本油料、經濟林果、林下經濟、花卉、沙區產業和森林康養等生態產業轉型升級,加大林草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培育扶持,建設一批林果經濟、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和森林康養基地,有效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責任單位:省工信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林草局、省農業農村廳、省衛生健康委)。
22.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守生態功能定位,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以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和隴中隴東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區建設為重點,推動實施一批水源涵養、生態修復、水土保持等工程項目,加快實施渭河、涇河、葫蘆河、馬蓮河、祖厲河等支流水環境綜合治理。嚴格落實“三線一單"要求,加大城市黑臭水體、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農村面源污染、工業廢棄物防治力度。強化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科學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森林城市和生態文明示范縣建設。(責任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利廳、省林草局、省住建廳、省農業農村廳)。
23.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加快探索碳匯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依托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支持條件成熟的市縣率先開展碳匯項目開發和交易試點,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碳匯造林、林草碳匯項目開發。探索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積極爭取提高森林、草原、濕地、流域生態補償標準,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持續推進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臨夏世界地質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爭取國家早日批復設立祁連山國家公園,創建若爾蓋國家公園,夯實生態環境基底。支持重點生態功能縣打造生態產業園區、零碳產業園區、生態旅游度假區等,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林草局、省工信廳、省財政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旅廳)。
四、保障措施
(一)激發縣域發展動能。加快提升縣域治理現代化水平,持續深化“放管服”(名詞/術語錯誤)改革,完善市縣行政審批服務的運行機制,賦予縣(市、區)更多的經濟發展自主權。依法依規推進經濟強縣和縣級市“市縣同權"、經濟發達鎮"強鎮擴權"改革。全方位提高政務服務水平,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有序拓展縣域發展空間。加快要素市場化和高質量市場體系建設,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創建農業農村產業聯農帶農機制,支持小農戶享有全產業鏈公平均衡收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升招商引資規模和質量。注重培育和扶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建設一批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拓展對外開放水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省政府國資委、省稅務局、省商務廳)
(二)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強化政府投資和財稅支撐,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作用,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以項目帶動縣域經濟跑出"加速度".深化省財政直管縣管理改革,強化財稅保障激勵,鼓勵縣(市、區)做大稅收收入規模。市州在分配使用重點工作完成情況評價獎勵資金時,對稅收貢獻大的所屬縣市區給予傾斜支持。在嚴格控制債務風險和符合相關規定的前提下,適度加大再融資債券發行力度,緩解市縣政府債務償債壓力。有效拓展和涵養稅源,提高財政自給能力,激發縣域發展活力。增強土地供給保障,開展授權審批國有未利用地、土地征收成片開發工作,做好建設用地縣級直報試點工作;落實建設用地“增存掛鉤"機制,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盤活利用存量建設用地,基本化解國有土地上已售城鎮住宅因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的不動產"登記難"問題;在工業園區總結推廣工業用地"標準地"改革試點經驗。構建縣域經濟發展"總引擎",進一步強化政銀企對接交流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縣域經濟的融資支持。積極推進市縣融資平臺公司整合升級轉型發展,鼓勵采取"以市帶縣"模式,向縣級平臺多渠道增信,探索通過市級統貸、縣級用款模式擴大融資規模,持續引導政府投資基金、不動產信托基金(名詞/術語錯誤)向縣域延伸。用好用足鄉村振興投資基金,撬動社會資本加大對縣域產業發展投入力度。(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稅務局、省金融監管局、人行蘭州中心支行、甘肅銀保監局、甘肅證監局)。
(三)強化組織保障。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從市縣發現儲備一批優秀年輕干部,進行跟蹤培養。有序推進縣以下事業單位建立管理崗位職員等級晉升制度改革,充分激活廣大干部干事創業積極性。做好選調生招錄各項工作,確保縣級招錄名額全部安排到位。持續做好選派省直部門、高校、省屬企業干部到縣市區掛職工作,加大選派省內縣市區優秀干部到東部省份掛職交流力度。進一步完善基層干部考核機制,暢通基層干部晉升通道。指導市縣完善人才培養使用機制,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適時組織省級專家人才到基層開展技術服務。(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省紀委監委機關、省人社廳)。
(四)強化評價激勵。充分發揮評價指揮棒作用,優化完善全省縣域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辦法,在分類評價基礎上,形成綜合評價和排名,評選縣域發展強縣10個(綜合排名前10名)、先進縣10個(5種發展類型排名各前2名)和進步縣10個(經濟發展進步幅度最大前10名).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對發展強縣和先進縣頒發榮譽獎牌,予以通報。自2023年開始,省財政每年納入預算安排5億元專項資金,對進步縣進行獎勵,重點支持產業園區建設和培育主導產業發展等。每年對評選的經濟發展強縣、先進縣和進步縣在建設用地指標、能耗指標分配上予以傾斜。對連續2年位列綜合評價后3位、分類評價后1位、綜合排名下降幅度大的2個縣(市、區)進行約談警示。評價結果作為評定縣(市、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考核等次、干部選拔任用、激勵約束的重要依據,激勵全省縣域爭先創優。(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省發展改革委、省統計局、省自然資源廳、省財政廳)。
(五)強化責任落實。堅持省級統籌,省市縣三級協同推進。按照市州一季一觀摩、省級一年一結賬的總體要求,通過調度分析、產業項目現場觀摩等方式,督促縣(市、區)比學趕超、競相發展。省直有關部門要聚焦縣域本身,配套政策措施下沉縣級,樹立大干大支持、多干多支持、不干不支持的鮮明導向,明確年度重點工作,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各市縣黨委、政府要發揮主體作用,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要切實擔負起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體責任,加大工作力度,強化工作統籌,扎實有效推進。每個市(州)、縣(市、區)均要制定強縣域工作方案和年度重點工作任務清單,工作方案報省加快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形成"一縣一方案"“一年一清單""一季一調度",做到每個縣發展有目標、行動有方案、實施有平臺、落實有舉措,確保強縣域各項重點任務落地見效。
中共甘肅省委辦公廳
2022年4月19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