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giwm"><dl id="0giwm"></dl></li>
    <code id="0giwm"></code><rt id="0giwm"><delect id="0giwm"></delect></rt>
    <dl id="0giwm"></dl>
    <rt id="0giwm"><acronym id="0giwm"></acronym></rt>
    <abbr id="0giwm"><source id="0giwm"></source></abbr>
    甘肅武威:將加快推進光熱示范項目建設,實施十萬千瓦熔鹽儲熱等新能源及利用項目
    發布者:admin | 來源:武威市人民政府 | 0評論 | 15663查看 | 2022-04-02 18:54:07    

    近日,武威市人民政府對外印發武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簡稱通知)。


    通知指出,在強化能源支撐保障方面,將推進新能源可持續發展和傳統能源清潔化利用,全面提升能源支撐保障能力,逐步建立多元、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應體系,努力構建產業布局合理、能源結構優化、效益穩步增長的能源開發利用新格局。


    將推進建設高質量新能源生產基地。適應技術創新推動新能源成本下降趨勢,著力推動風電項目競爭性低價上網。開發建設百萬千瓦級大型光伏發電基地。加快推進光熱示范項目建設,實現光熱發電與風光電協同無補貼發展。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量達到900萬千瓦以上,占全市電力總裝機的90%以上。


    此外,將打造多能源互補示范基地。加快建設10MWe小型模塊化釷基熔鹽研究堆、釷基燃料鹽研究設施,建設世界級的多能互補示范基地,推動風光多能融合技術示范與應用。實施百萬千瓦光伏、百萬立方電解制氫、十萬千瓦熔鹽儲熱、十萬噸加氫催化等新能源及利用項目,建成多能融合技術與應用國家級創新平臺。


    熔鹽罐.jpg


    據此前相關消息,2021年初,甘肅省武威市曾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西安隆基清潔能源有限公司就打造一體化綜合能源基地項目共同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將依托武威新能源資源優勢,在“十四五”期間,通過引入制氫、熔鹽儲熱等技術,優化配套儲能規模,建設光伏發電、電解制氫、熔鹽儲熱、加氫催化等新能源開發和綜合利用為一體的重大示范項目。


    在此次發布的通知中,“風光氫儲”一體化示范基地被列入《能源基礎設施推進工程》,將建成2兆瓦釷基熔鹽實驗堆項目,建設30兆瓦熔鹽儲能、10兆瓦高溫制氫項目,新建20兆瓦釷基熔鹽研究堆項目,建成世界首座10MWe小型模塊化釷基熔鹽研究堆。


    下為通知全文:


    武威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武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

    武政發〔2021〕17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中央、省屬在武有關單位:

    現將《武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印發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武威市人民政府

    2021年3月24日


    武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

    遠景目標綱要

    ——2021年2月8日武威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

    第六次會議通過


    目  錄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環境 8

    一、“十三五”時期發展主要成效 8

    (一)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9

    (二)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成就 10

    (三)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12

    (四)生態產業體系支撐有力 15

    (五)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 18

    (六)城鄉建設面貌煥然一新 19

    (七)重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 21

    (八)人民生活質量穩步提高 23

    (九)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健全 25

    (十)黨的建設全面加強 26

    二、“十四五”時期發展環境和趨勢 30

    (一)發展環境 30

    (二)重大機遇 31

    (三)主要挑戰 33

    第二章  總體要求 34

    一、指導思想 34

    二、基本原則 35

    三、發展定位 36

    (一)河西走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橋頭堡 36

    (二)優質綠色食品生產供應基地 38

    (三)歷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新高地 39

    (四)西部通道經濟重要樞紐 40

    (五)生態綜合治理示范區 41

    四、發展目標 42

    第三章  主要任務 48

    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夯實經濟轉型發展新動能 48

    (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48

    (二)加快發展生態工業 52

    (三)做強文化旅游產業 55

    (四)提升發展現代服務業 59

    (五)加速發展數字經濟 63

    (六)打造產業集聚平臺 65

    二、堅持生態優先戰略,勇擔生態報國新使命 68

    (一)持續加強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 68

    (二)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68

    (三)鞏固提升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成果 70

    (四)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 70

    (五)推進國土綠化倍增行動 72

    (六)開展科學防沙治沙 73

    (七)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 74

    (八)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74

    (九)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77

    (十)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78

    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 79

    (一)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79

    (二)提高農業質量效益 80

    (三)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81

    (四)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83

    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84

    (一)擴大消費需求 84

    (二)拓展投資空間 85

    (三)推進供應鏈優化升級 86

    (四)推動形成雙循環相互促進格局 87

    五、強化創新驅動引領,激發創新創造新活力 87

    (一)提升科技創新綜合實力 88

    (二)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90

    (三)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90

    (四)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91

    六、持續全面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發展新環境 92

    (一)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92

    (二)建設現代化市場體系 93

    (三)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 94

    (四)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95

    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發展保障新支撐 96

    (一)改善交通基礎設施 96

    (二)完善水安全保障體系 98

    (三)強化能源支撐保障 100

    (四)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102

    八、提升新型城鎮化水平,促進城鄉融合新發展 105

    (一)優化全市國土開發保護格局 105

    (二)增強縣域經濟實力 106

    (三)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107

    (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107

    (五)加強城市綜合治理 108

    (六)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 108

    (七)加快城鄉融合發展 109

    九、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文化事業新氣象 110

    (一)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110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112

    (三)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112

    十、堅持深化對外開放,形成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113

    (一)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113

    (二)完善和拓展口岸功能 114

    (三)努力擴大外貿出口 114

    (四)加強區域交流合作 115

    十一、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群眾新福祉 115

    (一)千方百計穩就業保就業 116

    (二)穩步提升城鄉居民收入 117

    (三)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119

    (四)全面推進健康武威建設 120

    (五)發展公共文化體育事業 123

    (六)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124

    (七)完善住房市場和住房保障體系 125

    十二、堅決維護國家安全,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新水平 126

    (一)建設更高水平平安武威 126

    (二)創新社會治理體系 127

    (三)堅持全面依法治市 129

    (四)加強國防動員體系建設 130

    第四章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130

    一、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130

    二、加強民主政治建設 131

    第五章  保障措施 132

    一、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 132

    二、落實統一規劃體系 133

    三、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133

    四、形成規劃實施機制 133

    《武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依據《中共武威市委關于制定武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編制,是武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宏偉藍圖,是“十四五”時期的行動綱領,是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闡明市委、市政府發展意圖和工作重點,引導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履行經濟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和環境保護等職責的重要依據,是編制各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和年度計劃的指導性文件。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環境


    “十四五”時期是武威勝利完成脫貧攻堅歷史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為統攬,認真分析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準確把握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正確認識武威在全省發展大局中的地位作用,立足實際揚長補短,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為武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

    一、“十三五”時期發展主要成效

    “十三五”時期是武威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特別是2017年6月市委四屆四次全會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面對政治生態、自然生態、經濟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不利局面,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影響,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把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作為全部工作的統攬和主線,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經濟強市、生態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武威”的總體發展思路,堅持群眾至上、實踐第一、大抓基層、從嚴從實“四大導向”,大力弘揚“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新時代武威精神,不斷凝聚干事創業、加快發展的智慧和力量,推動各項事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呈現出經濟發展穩中向好、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重點改革持續深化、民生福祉穩步提升、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一)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機遇,積極有效應對風險挑戰,通過系統性整改解決一系列深層次、大面積的“后遺癥”和“硬傷”問題,千方百計擴總量、提質量、增效益,扎實有效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全市經濟社會步入高質量發展軌道。農業發展支撐有力,工業質量效益顯著提升,服務業規模持續擴大。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00億元大關,達到526.41億元,是2015年的1.4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預計達到2.88萬元,較2015年凈增0.86萬元。農業增加值穩居全省第一位。戰略性新興工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5%,比2015年提高9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43.84億元,是2015年的1.3倍,年均增長5.2%。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升,跑贏經濟發展速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大關,達到31580元,是2015年的1.5倍,年均增長7.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471元,是2015年的1.5倍,年均增長8.2%。

    (二)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成就

    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堅持“五級書記”一起抓,落細“五個一批”措施,定準“一戶一策”計劃,下足“繡花式”扶貧功夫,舉全市之力盡銳出戰、攻堅克難,推動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累計減少貧困人口13.71萬人,現行標準下的35.47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末的9.31%下降為零,339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貧困縣全部摘帽,歷史性告別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在武威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引導和支持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依靠自身努力脫貧致富,貧困群眾自主脫貧能力顯著增強,收入大幅提高。中小學改薄任務全面完成,全市義務教育階段無輟學學生,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100%;標準化村衛生室和合格村醫實現兩個全覆蓋,貧困人口參保率和資助率達到100%;累計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0383戶,農村存量危房全面消除,貧困群眾實現居無危房目標。兜底保障實現應保盡保,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措施全面落實。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87項,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3%,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2%;自然村實現生活用電和動力電全覆蓋,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7%;新建改建農村公路9170公里,處治安全隱患里程7279公里,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行政村光纖寬帶網絡覆蓋率達到99%以上;累計改造衛生廁所15.03萬座,行政村公廁實現全覆蓋,鄉鎮全部配備壓縮式垃圾轉運車,建成垃圾轉運站29個,貧困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特色扶貧產業成效凸顯。立足沿山區“高原冷涼”優勢、沿川區“綠洲水土”優勢、沿沙區“沙漠光熱”優勢,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堅持全產業鏈開發,著力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產業帶”,大力發展牛羊豬禽果菜菌草“8+N”農業優勢主導產業,貧困村、貧困戶實現特色產業全覆蓋。引進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69家,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6637家,建成扶貧車間195家,每個產業背后都有一批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能人大戶作支撐,有效發揮了帶貧益貧作用。易地扶貧搬遷樹立樣板。將“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祁連山高海拔貧困山區和生態惡化沙區、干旱區的1.53萬戶5.96萬人搬遷到古浪縣黃花灘、天祝縣松山灘、涼州區鄧馬營湖等集中安置區,同步配套完善移民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下功夫培育發展后續增收產業,徹底解決了貧困群眾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看病難、培育產業難等突出問題,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對遷出區通過退耕還林、自然封育、人工造林等措施,促進了生態有效恢復。古浪縣被國家發展改革委評為“易地扶貧搬遷先進縣”。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時,充分肯定了高深山區易地搬遷脫貧致富和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生態移民路子。

    (三)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勇于擔當,生態報國,堅持南護水源、中保綠洲、北治風沙,全力打好全域生態文明建設主動仗,實現了思想觀念之變、體制機制之變、產業經濟之變。綠色發展導向鮮明樹立。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出臺《關于加快建設生態大市的意見》,堅持重大項目必要性、可行性、合規性“三性”論證,堅決杜絕引進帶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冒黑煙”的項目,決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取消對民勤、古浪、天祝三縣生產總值等主要經濟指標的考核,提高縣區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占政績考核的得分權重,樹立了綠色發展的鮮明導向。耕地保護責任全面落實。嚴格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和布局穩定。新建高標準基本農田151.23萬畝,開展土地綜合整治27.6萬畝,新增耕地6.93萬畝,全面落實耕地占補平衡任務,全市耕地保有量670.37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510.09萬畝。生態環境問題持續全面整改。堅持把祁連山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工作作為政治工程、戰略工程、生態屏障工程、民生民心工程,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堅決扛起整改工作政治責任,全力實施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加快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祁連山150個生態環境問題全部完成整改并通過省級復核,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由亂到治、大見成效。中央和省上歷次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按時間節點大力度整改推進,存量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國家節水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效。2019年在全省率先出臺《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意見》,依法頒布《武威市節約用水條例》。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六大節水行動”,全市用水總量由2015年的15.81億立方米壓減到2020年的14.2億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由2015年的379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270立方米。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確定的兩大約束性目標全面實現,蔡旗斷面過水量首次突破4億立方米,民勤外河近40年首次出現過水,石羊河尾閭青土湖水面面積擴大到26.7平方公里,周圍旱區濕地面積達106平方公里。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石羊河全國示范河湖建設通過水利部驗收,成為全國第一批、全省唯一的全國示范河湖,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珍貴樣板。“甘肅石羊河流域重塑極度缺水地區生態”被水利部評為2020基層治水十大經驗之一。環境污染防治扎實有效。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凈土工程。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涼州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8.3%,邁入達標城市行列。全市7個地表水考核斷面、7個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6個地下水國考監測點位水質全部達標。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全面完成。注重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億利潔能三廢無公害處理及耦合摻燒發電項目建成實施,率先在西北地區實現了污水處理廠污泥資源化利用。全市畜禽糞污、秸稈、廢舊農膜和尾菜處理利用率分別達到87.8%、79.3%、81.7%、43.3%,均高于省上下達指標。國土綠化倍增行動全面提速。加快實施三北防護林、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工程,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及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全面完成,累計完成造林205萬畝、封育188.33萬畝、草原生態綜合治理398.3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9.01%,草原植被蓋度達到42.92%。城市和縣城新增綠地652.9萬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6.03%。武威市被命名為“甘肅園林城市”,民勤縣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單位”“甘肅園林縣城”,古浪縣黑松驛鎮、天祝縣天堂鎮被命名為“省級森林小鎮”,全市11個村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建設成效顯著。科學組織防沙治沙,五年累計完成治沙造林138.44萬畝,沙化土地封禁保護75萬畝,全市荒漠化、沙漠化面積較“十二五”末分別減少31.7萬畝、9萬畝,荒漠化、沙漠化呈現出面積減少、程度由重度向中度和輕度減緩的“雙減雙降”態勢,民勤縣、古浪縣列入國家規模化防沙治沙試點縣。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被生態環境部等六部委評為“2018—201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古浪縣八步沙林場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省內首個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武威市被命名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民勤縣被命名為全國縣級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民勤生態建設示范區規劃》《古浪八步沙區域生態治理規劃》獲省政府批復實施,天祝縣納入全國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

    (四)生態產業體系支撐有力

    堅持全產業鏈謀劃,著力發展現代農業、生態工業、文化旅游產業、生態環保產業,構建生態產業體系,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武威經濟升級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基本構建。現代農業提質增效。突出抓良種、抓規模、抓加工、抓品牌、抓市場、抓循環,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實現了從小到大、從有到優、從短到長、從低到高、從粗到精、從弱到強的“六個轉變”。大力發展“8+N”優勢主導產業,牛羊豬禽果菜菌草8大優勢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7.7%。羊、豬、雞存欄分別為490萬只、80.54萬頭、800.07萬只,均居全省第一位。牛存欄60.61萬頭,居全省第二位。瓜菜種植面積76萬畝,產量居全省第一位,其中設施蔬菜23萬畝,產量居全省第一位,武威成為全省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和全國北方大中型城市冬春設施蔬菜生產供應基地。藜麥種植面積11.6萬畝,占全國的40%。食用菌產量7.09萬噸,居全省第一位。涼州區、天祝縣認定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引進培育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69家,“三品一標”認證企業累計達到94家、產品349個。武威釀酒葡萄被授予“地理標志神農獎”,天祝白牦牛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民勤蜜瓜、天祝藜麥等4個產品入選“甘味”區域公用品牌,甘青面粉、圣雪臣祥食用菌等12個品種入選“甘味”企業商標品牌,普康養殖公司入選國家肉羊核心育種場。古浪縣黃花灘六道溝蔬菜生產基地等被認定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民勤縣被授予“中華蘇武沙羊美食之鄉”“中國肉羊之鄉”,天祝縣被譽名“中國高原藜麥之都”“中國高原食用菌之鄉”“中國高原夏菜之鄉”“中國走馬之鄉”。生態工業勢頭強勁。圍繞打造食品工業集群,促進現代農業與生態工業融合發展,引進建成嘉禾佳、浪美、中天等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利、青啤、紅太陽、正陽等“農字號”企業增線擴能,億利潔能、重通成飛、紅太陽酒業等企業產銷邁上新臺階,實現了企業增效、財政增收、就業增加。深入實施奶業振興行動,伊利綠色生產及智能制造示范應用項目建成投產,配套引進牧草種植、奶牛養殖、環保紙制品包裝生產、飼料生產、獸藥生產及物流園區等關聯產業項目,形成“1+6+N”百億級產業集群。規上工業企業總量和效益穩步提升,上繳稅收和實現利潤分別由2015年的5.17億元、4.28億元提高到2020年的6.99億元、7.27億元,規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185戶,規上工業產銷率由2015年的92.75%提高到2020年的100.2%。文化旅游業蓄勢待發。制定出臺支持文化旅游發展的“黃金21條”,突出打造“天馬行空·自在武威”文化旅游品牌。全省最大的文旅PPP項目雷臺文化旅游綜合體即將建成,武威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建設、天梯山生態文化旅游區等一批重點項目加快推進,民勤蘇武沙漠大景區摘星小鎮、天祝冰溝河景區等建成投用。五涼文化博物館建成開館,影視劇《八步沙》《綠色誓言》開機拍攝,歷史情境劇《夢幻涼州》舉行首演,《中國馬文化》等叢書出版發行。天祝縣天堂村、大紅溝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涼州區燈山村等13個村被評為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新增國家4A級旅游景區2家、3A級旅游景區12家。武威榮獲“全國十大最具人氣旅游目的地”金峰獎、“最美中國·優質旅游目的地城市”首批全國文化旅游勝地、最美中國文化旅游城市、2019全域旅游發展優秀城市、2020全域旅游精品目的地等榮譽稱號。節能環保產業穩步發展。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加大技術改造升級力度,大禹節水、甘肅建投、達華節水等骨干企業的綠色建材、治沙裝備制造、節水灌溉器材產品在全省范圍內推廣使用。光大國際涼州區靜脈產業園日處理生活垃圾800噸焚燒發電項目建成,市轄區生活垃圾、餐廚垃圾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程度不斷提高,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涼州區列入國家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基地備案名單,全市能耗“雙控”指標均控制在省上下達目標范圍內。通道物流業多點突破。調整優化甘肅(武威)國際陸港發展規劃,完善基礎設施條件。保稅物流中心通關運營,進口肉類指定監管場地啟動運營。進境木材指定監管場地通過國家驗收,成為我國北方唯一的內陸木材口岸。武威國際陸港鐵路集裝箱場站開工建設,木材加工園落地實施,累計發運中俄木材班列28列、貨運總量達5.4萬方。實施國家電子商務示范縣項目,建成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4個、鄉鎮服務站80個、村級服務點619個。涼州農機、鋼材等六大專業市場建成運營,新建和改造提升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縣鄉農貿市場、便民市場45個,涼州老街、民勤蘇武沙羊美食街等一批新業態涌現,有力拉動了消費升級。

    (五)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

    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和支持力度,著力解決基礎設施功能性、結構性短板,交通、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綜合交通網絡逐步完善。蘭張三四線鐵路中川機場至武威段、民勤通用機場開工建設,武威機場前期工作扎實推進,為構建立體交通網絡奠定了堅實基礎。北仙高速民勤至武威段建成通車,武威率先成為全省擁有繞城高速的市州,實現了縣縣通高速。G338天祝至景泰、G312古浪金三角至涼州區豐樂段、S315古浪至涼州區、S315大靖至干城、S588高壩至祁連、S234炭山嶺至賽什斯、S308黃羊至金山等一批普通國省干道和旅游公路建成通車。累計建成公路9528.9公里,全市公路網總里程達1.32萬公里,是2015年的1.1倍,其中高速公路612公里,是2015年的1.4倍。水利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紅崖山水庫加高擴建、南營水庫除險加固、紅崖山水庫至青土湖生態輸水、金強川灌區水源保障等工程建成投運,涼州城區第二水源工程、黃花灘調蓄供水工程加快實施,區域水資源調蓄供水能力進一步提升。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持續加強,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30萬畝,為糧食穩產增產提供了有力支撐。黃花灘移民區黃河4504萬立方米取水指標獲水利部黃委會批準,歷史性的解決了多年來困擾移民區嚴重缺水的問題。信息、能源基礎設施升級換代。建成通信光纜8.53萬皮長公里,全市行政村實現光纖寬帶和4G網絡全覆蓋,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達到86.55%,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達到85.23%,提前2年完成“寬帶中國”示范城市指標要求,提前4年實現光纖網絡覆蓋率98%的目標。智慧武威·城市大腦建成運營,建成5G基站465處、開通310處,實現中心城區、車站及重要風景區5G網絡覆蓋。河西走廊750千伏第三回線工程武威段建成投用,進一步提升新能源外送能力。光伏電站裝機規模達到81兆瓦,新建改建110千伏變電站3座、35千伏變電站6座,供電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西氣東輸二線武威分輸站及武威天然氣門站建成投運,武威中石油昆侖燃氣公司實施中低壓管網敷設和居民入戶安裝工程,天然氣入戶累計達12.48萬戶以上,中心城區覆蓋面達到93%。

    (六)城鄉建設面貌煥然一新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城市功能不斷完善,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城市規模逐步擴大。2019年底,城市和縣城建成區總面積52.84平方公里,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9.81平方米。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182.5萬人,城鎮人口79.0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3.32%,比2015年提高7.4個百分點。城鄉規劃體系基本建立。編制并批準實施武威市城市、武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三縣城鄉統籌等總體規劃和中心城區河東片區等13個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城市風貌等專項規劃,實施79個鎮(鄉)總體規劃、59個鎮控制性詳細規劃和812個村莊規劃,層級清晰、相互協調、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框架基本建立。人居環境大為改觀。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總攬,扎實開展“三項革命”“三項行動”、城市建設管理“五個年”活動和“三整治”“三提升”行動,著力打造德城、文城、綠城、清城、智城。改造棚戶區54390戶,實施老舊小區改造117個18349戶。打通存量“斷頭路”25條,整治背街小巷73條、改造“井蓋子”9769個、添置“城市家具”2220個,新建改造停車場36個、新增城市泊車位5458個,新建改建城市公廁125座。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率均達到95%以上,城市垃圾處理率達到100%。大力推進廢舊宅基地復墾、拆臨拆違和“大棚房”、違建別墅、亂占耕地違法建房整治,清理整治“五未”土地3.45萬畝,清理拆除臨違建筑1096萬平方米,違建別墅9棟、“大棚房”124個,清查摸排亂占耕地建房存量問題5272個、占用耕地6974.68畝,拆出了制度規矩,維護了公平正義,掃清了發展障礙。全面推進“廁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整治,農村生活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集中清運處理機制基本建立,創建清潔村莊1015個。

    (七)重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

    堅持目標引領和問題導向,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呈現出蹄疾步穩、多點突破的良好態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縱深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成效明顯,全面化解鋼鐵產業過剩產能,依法關閉“地條鋼”非法生產企業3戶,淘汰退出煤礦11處、退出產能96萬噸。堅決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累計減稅降費10.27億元,降低企業用電成本超4.1億元。開展房地產市場亂象清理整治,全市商品住宅存量保持在合理區間。不斷完善收費清單“一張網”建設,取消和停征行政事業性收費21項、降低收費標準5項。國企改革有序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農業農村改革全面推進。完成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市試點,穩步推進涼州區全國農村宅基地試點工作,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工作,敲響了全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一槌”。完成6707個村組的清產核資工作,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152.37萬人。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1049個,參與“三變”改革龍頭企業138家、專業合作社336家,入股土地15.2萬畝、自有資金3.73億元,農戶累計分紅1.9億元。農村土地確權成果通過省級驗收,完成確權面積431.12萬畝,流轉農村家庭承包耕地面積91.6萬畝,規模經營面積65萬畝。城市公交改革成效顯著。按照“政府主導、國有全資、一步到位、公司運營”的原則,收購五家民營企業296輛公交車及車載設備,實現了公交“私改公”,組建國有公交公司,先后新購置新能源純電動公交車328輛,完成公交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建成公交泊車位720個、公交車充電樁309個、候車亭490座。運營線路由改革前的26條增加至48條,日均乘坐人數由改革前的8萬人次增加至20萬人次,日行駛里程增至7.5萬公里。落實“溫馨公交卡”“愛心公交卡”等公益惠民政策,改革紅利不斷凸顯,使公交改革真正成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居家養老改革惠及萬家。按照“規劃超前、功能完善、服務一流、示范帶動”的要求,把居家養老服務改革作為民生領域改革的重點之一全力推進,建成養老機構29所,設置床位4824張,建立城鄉日間照料中心696處。打造覆蓋省市縣三級、互聯互通、分級管理的“12349”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整合醫療、餐飲、家政、出行等各種養老服務資源,為老年人提供“點菜式”就近便捷養老服務,累計服務老人27.3萬人次。家政服務、康復理療、心理咨詢、就餐等便捷式“15分鐘養老服務圈”已基本形成,居家養老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發展環境持續優化。堅持“六個一視同仁”,建立領導干部聯系幫扶民營企業制度,集中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無分歧賬款55.35億元,一大批涉企歷史遺留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為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黨政機構改革全面完成,事業單位改革穩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力提速,市級政務服務平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系統在全省率先完成與國家、省級對接,市政府綜合協同辦公平臺上線運行,88%的政務服務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3個工作日內,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由改革前的200個工作日壓減到75個工作日以內。綜合科技水平穩步提升。省級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順利通過評估驗收,涼州區被認定為全省首批“雙創”示范區,民勤縣、古浪縣被認定為省級創新型試點縣。武威綠洲農業高效用水野外觀測站被列為國家野外站,優質耐貯運西瓜新品種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培育認定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3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家、新型研發機構2家、眾創空間3家,建成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等創新平臺90多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9家、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22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5家。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累計登記各類科技成果795項、授權專利6383件,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43件,完成科技成果技術合同交易額58.4億元。

    (八)人民生活質量穩步提高

    牢記“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產黨的事業”,認真辦好民生實事,著力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邁上200億元新臺階,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達到85%以上。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把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緊盯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加大就業服務和援企穩崗力度,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就業創業規模質量實現“雙提升”。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2.5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深化對外勞務協作,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全市年均輸轉城鄉勞動力40萬人以上,創勞務收入80億元,有輸轉意愿的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實現應轉盡轉。教育事業全面發展。統籌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實施學前教育第三期行動計劃、義務教育能力提升、市直學校基礎設施改造提升等項目,新改建中小學478所、公立幼兒園146所,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4.45%、99.99%、94.61%。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全部通過國家驗收。武威職業學院創建為國家骨干高職院校。衛生健康事業持續向好。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啟動,城鄉居民醫保整合統一,分級診療制度穩步實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廣泛推行,“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工作機制不斷完善,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明顯緩解。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顯著,首臺國產碳離子治療腫瘤系統投入臨床治療,涼州醫院啟動搬遷,市人民醫院和市中醫醫院成功創建“三級甲等”醫院。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功能更加完善,公共衛生服務能力顯著提高。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取得新突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階段性成效,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持續進行。每千人擁有病床數、執業(助理)醫師數、注冊護士數比2015年分別增長了1.59張、0.64人、1.58人。人均預期壽命從2015年的73.5歲提高到2020年的75.66歲。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全市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由2015年的92.2%提高到2020年的99.8%,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9.04%。城鄉低保標準持續提高,分別比2015年分別提高51.8%、81.9%,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實現15年連漲,月人均養老金待遇由2015年的1647元提高到2020年的2088元,人均上漲441元。公共文化體育設施不斷完善。大力推進“書香武威”建設,積極開展全國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創建,市體育館、圖書館、博物館、天馬劇院建成運營,建成“鄉村舞臺”1073個,建成村級體育場1125個、健身站點630個,實現村級健身場所全覆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民勤縣被列入國家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

    (九)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健全

    以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武威為目標,全面實行網格化服務管理,社會治安和公共安全形勢持續好轉。平安武威建設成績顯著。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累計打掉黑社會性質組織4個、惡勢力犯罪集團17個、惡勢力犯罪團伙15個、“村霸”12個,破獲治安、刑事案件505起,2019年法治甘肅建設群眾滿意度調查武威得分位列全省市州第一位。深化雙擁共建,推進軍民融合,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實現市縣鄉村四級全覆蓋,武威第5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殊榮。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市縣鄉村四級綜治中心全部建立,積極化解矛盾糾紛和信訪積案,武威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期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地區。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食品藥品安全形勢持續向好,應急救援和防災減災能力得到提升。武威連續兩年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平安建設優秀市。依法治市水平全面提升。認真貫徹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穩步推進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深入開展“七五”普法,營造了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加強法治政府建設,落實《關于全面實施重大項目“三性”論證推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意見》,把依憲執政、依法行政、依規施政、依紀從政貫穿于政府工作全過程,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履行職責。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圍繞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領域,頒布施行防沙治沙條例、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治條例、節水條例、城區戶外廣告設置管理工作規定等4部地方性法規,天祝“1234”法治扶貧工作模式在全省推廣。民族宗教工作再上新臺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工作方針政策,突出抓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等重點工作,有效保持了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社會穩定的良好局面。“涼州會談”入編高中歷史課本,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群體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天祝縣成功創建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武威市、涼州區分別創建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示范區。

    (十)黨的建設全面加強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從嚴、從實、從細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扎實推進“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精心組織“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兩個維護”更加堅定自覺,理想信念更加牢固,理論武裝更加深化,干事勁頭得到全面提振。深入開展“轉變作風改善發展環境建設年”“轉作風、抓落實、提效能”活動和“四察四治”專項行動,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風清氣正的干事創業氛圍日益濃厚,政府效能進一步提高。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增強,黨員干部呈現出干凈忠誠、敢于擔當的良好精神風貌。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考驗,全市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全力以赴、積極作為,3500多個黨員先鋒隊、5.89萬余名黨員直接參與,構筑起嚴密防線和堅強堡壘,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以擔當作為為黨旗增輝添彩。

    綜合來看,“十三五”時期,特別是市委四屆四次全會以來,全市上下攻堅克難、負重爬坡,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堅決全面徹底肅清王三運、火榮貴等流毒和影響,堅決完成脫貧攻堅和生態環保兩大底線性任務,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狠抓生態產業培育、重大項目建設、城鄉規劃管理、全面深化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點工作,著力重塑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和健康有序的經濟生態,推動全市經濟社會步入高質量發展軌道。經過全市上下的艱苦努力,“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總體完成,如期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開啟武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表1:“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實現情況



    指    標

    規劃目標

    目標完成情況

    指標

    屬性

    一、經濟發展(5項)

    地區生產總值(增速)(%)

    5左右

    4.4

    預期性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后兩年年均6

    13.8

    預期性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

    5左右

    6.84

    預期性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

    8

    5.2

    預期性

    城鎮化率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50

    44.58

    預期性

    戶籍人口城鎮化率(%)

    38

    41.24

    預期性

    二、創新驅動(3項)

    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

    2

    0.5

    預期性

    每萬人口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件)

    1.33

    1.43

    預期性

    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萬戶)

    36

    54.9

    預期性

    三、民生改善(15項)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8

    7.8

    預期性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8.3

    8.2

    預期性

    *學前教育毛入學率(%)

    >90

    95.48

    預期性

    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

    >99.5

    100

    預期性

    *高中階段毛入學率(%)

    >95

    95.42

    預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50

    71.5

    預期性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萬人)

    [14]

    [12.94]

    預期性

    人均預期壽命(歲)

    75

    75.66

    預期性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5

    10.5

    約束性

    減貧人數(萬人)

    [13.7]

    [13.7]

    約束性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

    99

    99.04

    約束性

    *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

    99.8

    99.8

    約束性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

    <3

    1.6

    約束性

    城市棚戶區改造(萬戶)

    [3.7]

    [5.439]

    約束性

    *農村危房改造、新房建設(萬戶)

    [7.3]

    [1.0383]

    約束性

    四、生態文明(12項)

    *人工造林(萬畝)

    [200]

    [205]

    預期性

    森林

    增長

    森林蓄積量(萬立方米)

    1050

    1050以上

    約束性

    森林覆蓋率(%)

    >19

    19.01

    約束性

    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萬畝)

    [13.188]

    [9.8776]

    約束性

    耕地保有量(萬畝)

    635.1

    670.37

    約束性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

    [19.57]

    [19.57]

    約束性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

    35

    28.95

    約束性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26.2

    44.37

    約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

    >25

    37.6

    約束性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7]

    [25.71]

    約束性

    空氣

    質量

    城市PM10濃度(微克/立方米)

    <80

    66

    約束性

    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均濃度下降(%)

    <38

    35

    約束性

    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

    >84.7

    88.3

    約束性

    地表水質量

    好于Ⅲ類水體比例(%)

    100

    100

    約束性

    劣Ⅴ類水體比例(%)

    0

    0

    約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減少(%)

    COD、氨氮、SO2、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較2015年下降4、4、0.5、0.5。

    完成省上

    下達目標

    約束性

    注:[]內為五年累計數,標注“*”的指標為新增指標,其他指標與全省“十三五”規劃指標保持一致。



    二、“十四五”時期發展環境和趨勢

    (一)發展環境

    1.從國際環境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入人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新的希望和信心,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政治格局多極化、經濟發展全球化、文化傳承多樣化、社會交往信息化將向縱深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受到非經濟因素嚴重沖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更趨激烈,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

    2.從國內環境看,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大,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

    3.從省內環境看,“十四五”時期,是甘肅搶抓重大戰略機遇加快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和條件。“一帶一路”建設、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深入實施,為甘肅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新發展格局的加快構建、現代市場體系的逐步健全,將促使甘肅發展動能更加強勁。西部陸海新通道、蘭州西寧城市群建設加快推進,必將強化甘肅發展的樞紐位勢。市場化改革、制度型開放、綠色化轉型等重大政策交匯疊加,使得甘肅發展的戰略支撐更加有力。全省能源資源富集、工業基礎堅實、農牧業發展勢頭良好、文化積淀厚重,發展勢能和潛力將會加速釋放。同時,全省產業結構還不合理,基礎設施瓶頸制約仍然明顯,科技創新能力有待加強,民營經濟發展比較滯后,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領域還有不少短板弱項,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尚未破解。

    (二)重大機遇

    在新的歷史大背景下,武威總體上仍處于利好政策疊加和高質量發展條件優越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1.習近平總書記對武威發展的高度關懷。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和八步沙林場視察調研,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給我們以極大的鼓舞和鞭策,這為武威“十四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獲得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支持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也為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提供了思想指引、理論指導、行動指南和強大精神力量。

    2.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機遇。隨著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我國巨大的投資消費內需潛力將不斷釋放,為武威加快融入國內大循環,擴大投資消費規模,帶動農產品外銷,促進實體經濟實現彎道超車創造良好條件,也為武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承接東中部產業梯度轉移,延伸產業鏈、重塑產業布局,催生產業新業態提供難得的重大機遇。

    3.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機遇。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的推進實施,國家將在黃河上游的祁連山等區域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項目。武威作為這一國家戰略的政策受益區,在生態治理、環境保護、水源涵養、防沙治沙、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等方面爭取國家和省上政策資金項目提供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

    4.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機遇。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武威交通、文化、旅游、農產品出口、口岸建設等方面取得長足發展,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戰略的繼續實施,將有利于武威發揮區位優勢,聚集產業、人才、用地等政策支持要素,在加強創新開放合作,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提高基礎設施通達度、通暢性、均等化水平,提升公共服務和民生保障水平,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

    5.“一帶一路”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疊加發力的機遇。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全省著力打造“一帶一路”五個制高點,將為武威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優勢和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通道、節點作用,在構建多層次開放平臺,推進物流園區升級,打造承接產業轉移平臺,發展高水平開放經濟,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路徑,拓展區域互動合作等方面,爭取更多的對外合作機會和外聯性建設項目,打造國際文化旅游、物流樞紐、科技合作、信息共享、生態保護平臺載體,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

    (三)主要挑戰

    武威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河西走廊門戶及重要的交通樞紐通道、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特色農產品優勢明顯,文化旅游資源富集,現代農業、生態工業、文化旅游業、生態環保產業積累了一定基礎和優勢。在新發展格局中,有產業鏈、供應鏈上的戰略價值,并具備適應新需求的潛在切入點。武威作為欠發達地區,供給和需求雙重不足,縣域經濟支撐能力弱,農業大而不強,生態環境脆弱,創新能力不足,城鎮化發展緩慢,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居民收入水平低,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發展優勢和劣勢都比較明顯,發展潛力和困難都比較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武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各縣區發展普遍不充分基礎上的不平衡,是各種不平衡問題疊加基礎上的不充分。

    “十四五”時期,武威機遇和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總體上處在多重發展機遇的疊加期、深化改革開放的攻堅期、彌補基礎短板的突破期、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縮小發展差距的窗口期,武威完全可以乘勢而上、大有作為。全市上下要把思想認識高度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對國際國內形勢的重要判斷上,始終立足和著眼“兩個大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國際國內環境變化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在國家大格局、大目標、大戰略和全省經濟發展布局中找準定位,深刻認識武威所處的發展階段和面臨的發展任務,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保持戰略定力,發揚斗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辯證地看、科學地謀、務實地干,堅持問題導向,持續補短板、鍛長板、固底板,夯基礎、育產業、擴增量,不斷把各項事業推向前進。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和安全,大力弘揚新時代武威精神,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建設經濟強市、生態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武威,更好發揮河西門戶作用,努力打造河西走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橋頭堡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重要節點城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把牢正確政治方向,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把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作為全部工作的統攬,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記“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產黨的事業”,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施民心工程,兜牢民生底線,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把解放思想作為發展的先導,堅定不移以深化改革激發發展活力,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競爭新優勢,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持續推動公平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建設,不斷增強發展動力。

    ——堅持系統觀念。堅持把系統觀念作為基礎性思想和工作方法,加強統籌協調、聯動協作,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三、發展定位

    (一)河西走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橋頭堡

    武威地理區位優勢明顯,是河西走廊的門戶、“如意甘肅”的襟要、亞歐大陸橋的咽喉,自古就是溝通西部、西亞、歐洲的要沖。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使武威作為河西走廊橋頭堡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凸現,有利于把武威發展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重要節點城市,成為西北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物流節點和商貿集散地,成為國家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建設經濟強市基礎雄厚。緊扣立地條件、資源稟賦,認真實施縣域經濟、全域旅游和鄉村旅游發展等重要規劃,制定落實促進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實施奶業振興行動、扶持文化旅游業、現代生豬產業、食用菌產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別是引進實施了雷臺文化旅游綜合體、伊利、嘉禾佳等一大批重大產業項目,產業發展的“四梁八柱”已經搭建,引爆點正在加速形成。經濟總量躍居全省第五位,農業增加值穩居全省首位。生態工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實現了量的擴大、質的跨越,規上企業戶數居全省第三位,涉及十大生態產業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75%。第三產業撐起“半壁江山”,第三產業增加值居河西五市第二位,為全市經濟趕超進位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加快建設經濟強市蓄積了強大動能。建成生態大市后勁十足。武威是連接黃河流域與內陸河流域的重要節點,是我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北方防風固沙的前沿陣地,生態地位極其重要。武威生態治理已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和《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民勤生態建設示范區規劃、古浪八步沙區域生態治理規劃的批復實施,將促進武威進一步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推進全域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建成生態大市。打造文化旅游名市支撐有力。隨著國家文化強國戰略實施,全省文旅產業快速發展,我市陸續出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扶持獎勵辦法和“黃金21條”等政策措施,積極營造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政策環境。科學、規范、有序、務實推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旅游產業集群化、網絡化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大力完善旅游要素支撐,在“吃”上做文章,在“住”上提品質,在“購”上下功夫,在“娛”上求突破,文化旅游全產業鏈開發已具雛形。全面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游交通體系,加快景區提升改造,健全旅游標識系統,積極發展智慧旅游,旅游服務環境進一步提升。隨著雷臺文化旅游綜合體、蘇武沙漠大景區等景區提升工程項目的建成,將有利于我市推進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全面打響“天馬行空·自在武威”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加速文化旅游名市建設。

    (二)優質綠色食品生產供應基地

    武威自古就是“人煙撲地桑柘稠”的富饒之地,農業資源十分豐富,品質優良。新中國成立后,武威作為全國商品糧基地和甘肅省瓜果蔬菜基地及肉類繁育生產基地,為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豐富百姓餐桌做出了巨大貢獻。市委四屆四次全會以來,武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30萬畝左右,糧食總產量持續穩定在100萬噸以上。累計建成100萬畝玉米、60萬畝蔬菜、12.7萬畝優質瓜類、22.36萬畝經濟林果、14.8萬畝馬鈴薯、11.6萬畝藜麥、8.29萬畝釀造葡萄和畜產品等一批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堅持打造食品工業集群,引進實施了伊利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推動達利、青啤等一批“農字號”企業增線擴能,形成了以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綠色食品工業體系。重點產品年加工能力分別達到小麥粉140萬噸、馬鈴薯全粉5萬噸、鮮食玉米5000萬穗、瓜子等休閑小食品16萬噸。牛、羊、生豬屠宰能力分別達到11萬頭、140萬只、125萬頭。制定發布農產品地方標準60項、綠色食品標準35項、出口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50項。培育綠色食品企業69家,認證綠色食品267個、有機農產品29個,涼州區、民勤縣分別創建為國家級、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天祝白牦牛肉成為全省唯一通過歐盟認證的100個農產品地理標志之一。民勤騰盛公司供港蔬菜基地、古浪黃花灘六道溝蔬菜基地被認定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黃羊河集團、紅太陽面業入選“中國綠色食品最美企業”。隨著食品生產經營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品牌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大,把武威建成全國重要的優質綠色食品生產供應基地的時機已完全成熟。

    (三)歷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新高地

    武威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資源豐富多彩,民俗風情獨具特色,文化旅游資源稟賦得天獨厚。武威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有中國旅游標志“馬踏飛燕”、稀世珍寶“活字典”西夏碑、西藏歸屬中央政府行政管轄的歷史見證地“涼州會盟”舊址等珍貴文化遺存,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9處,各類博物館23家,館藏文物51807件(套)。涼州賢孝、武威寶卷、攻鼓子等5個項目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天馬文化、五涼文化、漢唐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濃郁,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絢麗篇章,構成了涼州文化的豐富內涵。武威境內有雪山冰川、森林草原、大漠戈壁等多種地形地貌,旅游資源豐度優勢明顯。文化旅游資源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唯一性、壟斷性和不可替代性。2018年以來,市委、市政府立足武威文化旅游資源優勢,加強頂層設計,《武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獲省政府批復實施,《武威市全域旅游發展規劃》《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啟動實施。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補齊文旅產業發展短板,擴大文旅產業消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加大文創產品開發力度,謀劃建設了雷臺文化旅游綜合體、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建設、涼州會盟紀念地、天梯山生態文化旅游區等重點項目,為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加快文物保護單位向旅游景區轉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堅持“整治、創建、提升”并重,加快景區提質增效,積極推動天祝冰溝河生態文化旅游景區、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等改造提升,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十四五”時期,全力推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大力實施“旅游+”戰略,推進“自然景觀與文化旅游、體育活動與文化旅游、城鄉建設與文化旅游、旅游產業跨界”四個方面深度融合發展,走文旅商融合發展的模式,將武威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和產業優勢,更好發揮出文化旅游產業“一業興、百業旺”的聯動效應。

    (四)西部通道經濟重要樞紐

    武威自古就以“通一線于廣漠,控五郡之咽喉”而著稱,是東西文化、物資交流的重要驛站和商埠。改革開放以來,市域內蘭新鐵路、干武鐵路貫穿全境,G30、G3017、G2012、G312、G569、G338、S308等高速公路和國省干道縱橫交錯,地方道路四通八達。其中:鐵路總里程達573公里,公路網總里程達1.32萬公里,路網密度40.4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的1.28倍,暢通了東至蘭州、南至青海、西至新疆、北至寧夏、內蒙古的交通大通道。以交通為紐帶,武威可暢通輻射周邊400公里范圍內的蘭州、銀川、西寧3個省會城市,通過產業互補、優勢共贏,實現了交通、物流、商貿、產業的融合發展,武威居中通達周邊省市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十四五”時期,隨著甘肅(武威)國際陸港功能日趨完善,武威保稅物流中心常態化運營,肉類、木材等口岸平臺優勢及武威國際陸港鐵路集裝箱場站中轉樞紐作用持續釋放,特別是蘭張三四線建成通車后,武威將跨入高鐵新時代,進一步加速武威融入蘭白經濟圈、蘭西城市群,極大匯聚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人才流,為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和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奠定堅實基礎,使武威由內陸腹地邁向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

    (五)生態綜合治理示范區

    武威地處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北方防沙帶,是全國荒漠化、沙漠化最為嚴重,水資源極度短缺的地區之一。全市荒漠化、沙漠化土地面積分別為3180萬畝、2220萬畝,分別占國土總面積的65.5%、45.9%。石羊河流域武威屬區人均水資源量不足700立方米,僅為全省的1/2、全國的1/3,是典型的資源性缺水地區,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武威仍必須堅持以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搶抓國家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等重大戰略機遇,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特別要實施好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態恢復項目,確保民勤不成為第二個羅布泊”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覺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進一步鞏固擴大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成果,大力弘揚八步沙“六老漢”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新時代武威精神,加強森林、草原、荒漠、水流、濕地等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建設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著力打造全國生態綜合治理示范區,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治理模式和成功經驗。

    四、發展目標

    2035年現代化建設遠景目標:經濟綜合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邁上新的臺階;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民營經濟和新興產業占比大幅提升,建成武威特色現代化經濟體系;各方面制度和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基本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武威平安武威;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才與發展需求更加適應,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人的全面發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十四五”發展目標:

    ——經濟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體系更加完善,經濟結構更加優化,生態產業長足發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大幅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鄉村振興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基礎設施支撐力大幅提升,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到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幅達到6.5%。

    ——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公民思想道德素質、法律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實現由文化資源大市向文化產業強市的跨越。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成果進一步鞏固拓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水平不斷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節水型社會建設深入推進,森林覆蓋率、草原植被覆蓋度持續提升,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重點領域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營商環境全面優化,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開放型經濟加快發展,現代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一帶一路”建設高水平推進,開放型經濟加快發展,更好融入新發展格局。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全民受教育程度明顯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更好實現。

    ——社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政府職能加快轉變,行政效能和公信力大幅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和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持續增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

    圍繞實現上述目標,聚力推動“五個新跨越”:

    (一)貫徹創新發展理念,產業優化升級實現新跨越。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實施創新平臺增量、創新主體培育、科技服務覆蓋、知識產權保護“四大工程”,培育高新技術企業70家以上,科技創新型企業穩定在90家以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依托現代農業,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工業,形成牛、羊、豬、奶百億級產業集群,打造全國優質綠色食品生產供應基地、河西走廊黃金奶源基地和甘肅乳都。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加速發展以文旅產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建成5A級景區2家以上、五星級賓館2家以上,旅游綜合收入年均增長25%以上。

    (二)貫徹協調發展理念,城鄉融合發展實現新跨越。健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加速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強化以工帶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補、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努力讓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努力建設農業強縣、工業富縣、生態大縣、文旅名縣。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大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促進中心城區、縣城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力爭“十四五”末城鎮化率達到55%左右。

    (三)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跨越。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著力推進祁連山生態保護、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民勤生態建設示范區、古浪“八步沙”區域生態治理等規劃實施,建設全國生態綜合治理示范區。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鞏固污染防治成果。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加快形成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創建國家節水行動示范市。

    (四)貫徹開放發展理念,深化改革開放實現新跨越。堅持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改革,把握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結合點,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打造一流的政務環境、市場環境、要素環境、法治環境,更大力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加快國際陸港建設,完善口岸功能,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升集聚帶動效應,力爭把陸港打造成向西開放的國際物流平臺和進出口產品加工基地。

    (五)貫徹共享發展理念,人民生活水平實現新跨越。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基本財力向民生領域傾斜,努力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城鄉群眾。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擴大就業容量,提高就業質量,促進充分就業。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落實各項社保制度和政策,編密織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網。大力推進“書香武威”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統籌發展和安全,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武威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表2:“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類別

    指標

    2020年(實際)

    2025年(預期)

    年均增速[累計]

    屬性

    經濟

    發展

    1.地區生產總值增長(%)

    4.3

    6.5

    預期性

    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13.41

    7

    預期性

    3.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

    6.5

    預期性

    4.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44.58

    [10]

    預期性

    5.生態產業增加值比重(%)

    29.3

    35左右

    [6]

    預期性

    創新

    驅動

    6.研發經費投入強度(%)

    0.5

    0.75左右

    預期性

    7.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件)

    1.43

    1.71

    [0.28]

    預期性

    8.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0.87

    1.2

    [0.33]

    預期性

    民生

    福祉

    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

    5.6

    6.5

    預期性

    10.城鎮調查失業率(%)

    6左右

    6左右

    預期性

    11.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5

    11.1

    [0.6]

    約束性

    12.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個)

    2.2

    [1.5]

    預期性

    13.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

    99.04

    99.2

    [0.1]

    預期性

    14.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2.4

    3.1

    [0.7]

    預期性

    15.人均預期壽命(歲)

    75.66

    76

    [0.3]

    預期性

    綠色

    轉型

    16.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

    [19.57]

    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

    約束性

    17.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25.71]

    約束性

    18.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

    88.3

    約束性

    19.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

    100

    約束性

    20.森林覆蓋率(%)

    19.01

    約束性

    安全

    保障

    21.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萬噸)

    103.4

    105以上

    約束性

    22.能源綜合生產能力(萬噸標準煤)

    273

    460

    [187]

    約束性

    注:[ ]內為五年累計數;涉及人口指標均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測算。


          第三章  主要任務


    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夯實經濟轉型發展新動能

    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立足武威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以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為方向,堅持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高標準謀劃、全產業鏈開發,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構建形成發展活力足、競爭能力強、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到2025年,力爭生態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6個百分點。

    (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堅持因地制宜,持續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產業帶”,加快構建以“牛羊豬禽果菜菌草”為主導,以馬鈴薯、中藥材、瓜類、藜麥、茴香、岔口驛馬等為區域優勢特色的“8+N” 農業優勢主導產業。實施特色農業三年培增行動,走資源節約、綠色生態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1.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以奶業振興、現代生豬產業發展、糧改飼和秸稈綜合利用、食用菌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為抓手,推動形成規模連片、特色鮮明的區域產業帶,“8+N”農業優勢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80%以上。堅持多模式推進、多主體參與、多機制聯結、多要素發力、多業態打造的多元化推進格局,推動設施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建設一批生態黃金奶源、供港蔬菜、高原夏菜、食用菌、高原藜麥等跨區域連片種養基地,扶持壯大伊利、牧原、海升、德青源、華中農業、眾興等產業化龍頭企業,切實形成規模優勢。堅持全產業鏈開發,抓良種、抓規模、抓加工、抓品牌、抓市場、抓循環,發展形成羊、奶、豬等百億級特色產業集群,打造西北絲路寒旱農業發展示范基地、全國重要的優質綠色食品生產供應基地、河西走廊黃金奶源基地和甘肅乳都。

    專欄1:培育羊奶豬三大百億級產業基地集群

    1.肉羊產業集群。按照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的發展思路,以推進民勤縣、古浪縣“甘味”肉羊產業集群建設為重點,依托中天羊業、古浪興盛種羊、民勤湖羊、武威普康、天祝縣三洋盛等龍頭企業帶動,全力構建以“甘味”品牌為引領,以“蘇武沙羊”“古浪羊”等區域公共品牌為核心,企業品牌為主體,上下游產業鏈完整暢通、生產與服務體系有機銜接的武威肉羊優勢特色產區,重點建設肉羊良種繁育體系、標準化養殖基地、屠宰深加工基地、市場流通體系、品牌體系、飼草料體系,打造百億級肉羊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2.奶產業集群。以建設古浪縣生態奶牛示范園區為重點,依托優然牧業、金宇浩睿、武威榮華等重點龍頭企業帶動,以武威伊利綠色生產及智能制造示范應用項目為中心,打造以“伊利”為核心,“祁連山”為標志,武威為主體的百億級生態奶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3.豬產業集群。依托涼州區生豬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涼州牧原年出欄100萬頭生豬產業化項目為核心,重點建設生產基地、加工營銷體系、經營組織、市場信息服務體系、生豬產業化聯合體和融合機制五大板塊,形成從飼料—品種—養殖—屠宰—加工—配送的生豬產業全產業鏈,建成百億級生豬產業集群。

    2.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堅持走產業集群、龍頭集中、技術集成、要素聚集、保障集合的集約化發展路子,高標準創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產業優勢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扎實推進涼州區、天祝縣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涼州區國家級、民勤縣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打造現代農業轉型發展引領示范區。培育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加強農業與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產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業生產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

    3.加快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實施特色產業種子提升工程,加快推進種養品種更新升級。著力引進和保護利用優質種質資源,加強種子庫建設,推動種養結構由低端向高端轉型。全面推廣工廠化育苗、組培育苗技術,提升特色作物種子種苗優良化率,確保品種優良率達到90%以上。加快畜禽品種雜交改良,突出抓好民勤純種湖羊、古浪興盛種羊、天祝白牦牛等繁育基地建設,加大澳洲白綿羊、紅安格斯牛等新品種擴繁,提高育種效率,牛羊雞豬良種化程度達到95%以上。

    4.打造現代農業品牌。深入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和品牌營銷戰略,積極構建以整體品牌為龍頭、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知名品牌為主體的農產品品牌體系。擴大“黃羊河”“涼州皇臺”等中國馳名商標和“金蘋果”“柏樹莊”等商標品牌效應,推動民勤蜜瓜、蘇武沙羊,涼州釀酒、熏醋,古浪牛羊、掛面,天祝白牦牛、岔口驛走馬等老品牌轉型升級,爭創國家和省級馳名商標。打造“武威蔬菜”公共品牌,提升“涼州農鮮”“民清源”“天祝原生”“原味古浪”等區域公用品牌,持續擦亮中國葡萄酒城、高原藜麥之都、中國蜜瓜之鄉等金字招牌。積極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年認證10個以上。

    5.構建現代產銷經營體系。推進種養結構、生產標準、儲運銷售與市場有效對接,實施差異化布局,實現農產品錯鋒上市。積極探索推進供銷合作社、農民合作社、合作金融“三位一體”的農村產業發展模式,構建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做好新品種、新技術集成創新與成果試驗示范和引進推廣,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先進生產技術服務和農業綜合服務。以冷鏈物流、產地直供、生鮮電商等構建“田間—餐桌”農產品產銷新模式,打造便捷高效的農業產業供應鏈。加快區域性綜合市場、專業市場、產地集散市場和農產品營銷網絡建設。發揮各級各類產業產銷協會作用,建立健全特色農產品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營銷體系,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完善農產品云端中心電商銷售平臺,積極爭取與各類電商平臺達成戰略合作關系,加大電商營銷力度。積極參加各類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和推介會,拓展與大中城市批發市場的合作。

    6.實施智慧農業構建工程。啟動建設智慧農業試驗區,在涼州區和民勤縣開展設施裝備整體應用示范研究。推動建設智慧灌溉工程,推廣農田智慧灌溉,實現灌溉用水的自動化、數字化管理。推進“互聯網+畜牧”,加快建設智慧畜牧工程,推動畜牧生產智能化和安全智慧化。推進實施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工程,實現氣象為農服務的智慧感知、情景互動。探索建設智慧農業應用基地,引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主動應用智慧農業技術,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效率。

    專欄2:現代農業增效工程

    1.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以土地整治、高效節水為重點建設內容,實施古浪縣黃花灘耕地地力提升等項目,集中連片建設高標準農田149.2萬畝,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飼草擴面增效工程。以牛羊產業大縣為重點建設飼草料基地,擴大飼草種植面積,全面推廣農作物秸稈青貯技術,推動飼草料品種專用化、生產規模化、銷售商品化。

    3.現代種業提升工程。開展玉米、蔬菜、瓜籽等種業產業園創建,構建現代產業育種體系。以羊、豬、牛等育種創新、繁種為主,重點實施天祝白牦牛良種繁育、涼州區種豬育種創新、民勤縣純種湖羊種業提升、古浪縣畜禽現代種業提升等工程,提高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能力、育種創新能力和良種繁育能力。

    4.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以提高動物疫病、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設施、應急防控和物資儲備等能力建設為重點,完善農作物病蟲疫情田間監測點和動物防疫專用設施,提高動植物保護能力水平。

    5.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程。開展畜禽糞污原地收集儲存、固體糞便集中堆肥或能源化利用、污水高效生物處理。實施古浪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天祝縣城鄉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建設等項目。

    6.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工程。積極創建涼州區生豬產業園、天祝縣現代畜牧產業園、民勤縣羊產業園、民勤縣蜜瓜產業園、古浪縣現代畜牧產業園、古浪縣蔬菜產業園、涼州區優質糧食產業園、天祝縣藜麥產業園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7.智慧農業建設工程。以建成智慧農業云平臺為目標,加強農業資源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管理、農業投入品監管等系統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

    (二)加快發展生態工業

    依托農產品資源優勢,著力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綠色環保、新型建材、生物醫藥、數據信息等重點產業培育發展,構建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綠色生態工業體系。“十四五”期間,力爭全部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

    1.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精深加工產業。以現代信息技術和先進工藝對現有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升,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開發高附加值產品,提高特色優勢產業質量效益。以產業園區為載體,重點圍繞全國優質綠色食品生產供應基地建設,大力發展以特色畜禽產品加工、特色果蔬加工、特色釀造加工、特色主食加工為主的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業。發揮現有農字號骨干企業帶動作用,健全全產業鏈設計和全生命周期推動機制,強化技術改造和產品研發,集中優質要素資源,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壯大一批優勢產業,打造形成2個特色鮮明、產品多樣、品牌認知度高的百億級產業集群。

    專欄3: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培育工程

    1.特色畜禽產品加工。圍繞伊利“1+6+N”奶產業項目,建設河西走廊黃金奶源基地和甘肅乳都,發展奶產業。依托豐富的畜禽資源,加大分割、保鮮、滅菌、提取等現代加工技術的推廣應用,推進伊牧蘭、牧原等項目建設,發展肉制品加工產業。

    2.特色果蔬加工。引進和培育食用菌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沿祁連山現代食用菌產業帶,發展食用菌產業。依托優質林果和高原夏菜資源,推廣應用特色林果精深加工技術,圍繞達利、正陽建設馬鈴薯精深加工基地,圍繞純潔高原、嘉禾佳建設高原夏菜深加工基地,圍繞民勤紅棗、小茴香和古浪枸杞等優勢品種,建設優質林果加工基地,發展特色果蔬加工產業。

    3.特色釀造加工。支持皇臺、普康、青啤、莫高等企業發展酒類和飲料產業,加大釀造葡萄加工成品比重,推進白酒、啤酒和葡萄酒產業與文化旅游業融合。扶持涼州熏醋品牌爭創名牌,鼓勵益民、柏樹莊等企業開發保健醋、水果醋、飲料醋等產品,做大做強調味品產業。

    4.特色主食加工。支持純潔高原等企業加快藜麥系列產品開發,推進天祝藜麥產業園建設。支持紅太陽面業等企業延長面粉產業鏈,開發生產小麥制粉、掛面等產品。鼓勵開展油料副產物綜合利用,發展糧油制品產業。

    2.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搶抓新一輪技術變革和產業變革機遇,鍛造產業長板,補齊短板,推動新興產業特色化、專業化、集群化發展。重點支持風光電裝備、核技術民用裝備、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現代農機、專用裝備和配套零部件等產業加快技術變革和模式創新,培育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依托國家火炬天祝高性能碳基新材料特色產業基地,支持碳化硅企業引進先進適用技術,研發碳化硅粉體等高新技術產品,支持發展新能源電池材料和高性能石墨精深加工產業,培育新材料產業集群。加大新能源裝機,加強風光電、抽水蓄能、儲能、氫能、生物質能等綠色能源產業發展,支持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高溫制氫示范項目建設,培育新能源產業集群。大力推廣使用節能、節水、減排等工藝,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和綠色制造,培育綠色環保產業集群。支持再制造、廢棄物綜合利用為主的綠色環保節能建材項目建設,培育新型建材產業集群。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培育中藥材種植、生產、加工、產品研發、中醫中藥養生等為一體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依托民勤紅沙崗能源化工工業集中區,培育發展綠色化工產業集群。

    3.推進生態工業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數字技術賦能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能力和平臺“賦能”水平。大力發展智能機器人、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新型智能產品,加快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建設。在重點企業、重點園區、重點工業領域,實施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工程,提升網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積極發展應用電子和工業軟件,支持中小企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生產工藝、改善經營管理、改變營銷手段,全方位、多層次推動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覆蓋滲透、應用集成和融合創新,提高工業產品科技含量與附加值。

    專欄4:優勢產業集群培育工程

    1.農產品精深加工。依托伊利綠色生產及智能制造示范應用項目,支持包裝、飼料、獸藥生產等奶產業循環產業鏈項目建設,打造百億級奶產業集群;依托達利、海升、嘉禾佳、紅太陽、純潔高原等打造百億級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加快優然牧業、新希望、東方希望、傲農等項目建設,發展飼料加工產業。

    2.裝備制造。發揮甘建投新能源、重通成飛、海納塑業、大禹節水等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通過技術創新,培育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力爭產值達到30億元以上。

    3.新材料。支持玉通石門河等碳化硅企業,加快煙氣回收等環保設施技術改造,引進建設粉體加工、高性能材料、碳化硅纖維等項目,積極發展新能源電池材料和石墨精深加工項目,培育新材料產業集群,力爭產值達到20億元以上。

    4.新能源。加快推進光晟100兆瓦平價光伏發電、釷基熔鹽堆高溫制氫示范項目建設,培育新能源產業集群,力爭產值達到50億元以上。

    5.綠色環保。建設涼州靜脈產業園,實施垃圾焚燒發電、資源化利用、生物質節能爐具、生物質燃料顆粒、余熱余壓回收利用等項目,培育綠色環保產業集群,力爭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

    6.新型建材。發揮祁連山水泥、松樹建材等企業帶動作用,積極發展新型建材產品。推進鵬通、嘉佑等新型建材項目建設,培育新型建材產業集群,力爭產值達到20億元以上。

    7.生物醫藥。依托普安、泰康等制藥企業,重點發展生物制藥、現代中藥、特藥和特色藏藥,培育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力爭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

    8.綠色化工。圍繞民勤紅沙崗能源化工工業集中區,支持金倉、聯碩、杰達等企業,形成綠色化工循環產業鏈,培育綠色化工產業集群,力爭產值達到15億元以上。

    9.數據信息。加快5G+工業互聯網在工業企業中的融合創新應用,賦能我市重點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發展重點企業、重點園區的示范推廣帶動作用。

    (三)做強文化旅游產業

    圍繞推進全域旅游,著力打造“一核、五星、三帶、四區”旅游產業集群化、網絡化發展格局。“十四五”期間,建成市級文化產業園(基地)5家,5A級旅游景區2家以上,五星級賓館2家以上,省級旅游度假區1家,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20個以上,全市接待游客量達到3800萬人次以上,年均增速23%以上,旅游綜合收入達到460億元以上,年均增速25%以上。

    1.加快精品旅游景區建設。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推動旅游景區提標升級,改造提升冰溝河、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沙漠公園等重點景點景區,串聯蘇武沙漠大景區、天堂大景區等優質旅游資源,創建以銅奔馬文化旅游景區、武威歷史文化街區、文廟儒學院、天梯山生態文化旅游區為重點的5A級景區。大力開發獨具武威特色的歷史文化之旅、綠色生態之旅、紅色記憶之旅、田園風光之旅、科普研學之旅等精品旅游線路。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核心展示區、五涼文化集中展示區、原生態休閑旅游區。

    2.開發更有吸引力的文旅產品。謀劃建設涼州會盟紀念地、國家方志館絲綢之路分館、吐谷渾遺址公園,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貢獻武威力量。加強與華僑城等國內頂尖大師和專業團隊深度合作,將雷臺文化旅游綜合體、天梯山精品民宿、民勤蘇武沙漠大景區等打造成為有市場引領力的“網紅打卡地”和文旅業態新地標,培育支撐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促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文化精品工程,創排完成《夢幻涼州》《千年華銳》《情系八步沙》等情景歌舞劇,拍攝制作以“涼州會盟”“西涼馬超”為主題的影視節目,支持創作一批文藝作品。將工業旅游培育成文化旅游發展的新領域和新動能,完善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和環境提升,培育工業旅游消費項目。支持社會資本利用老舊廠房、工業遺存開發建設文化產業園,積極探索打造工業旅游樣板。創新鄉村旅游業態,以果園、田園、菜園、林園、古村落、特色鄉村等為依托,打造農旅特色小鎮、特色氣候小鎮、鄉村旅游特色村、農耕體驗基地等帶動示范項目,開展農事活動體驗、鄉村文化體驗等休閑游樂活動。將武威寶卷、涼州賢孝、涼州攻鼓子、天祝藏土民俗等傳統非遺資源,包裝開發成特色旅游活動項目進景區、鄉村旅游度假區,滿足游客文化體驗需求。完善紅色旅游精品體系,開展紅色文化系列研學旅游活動,創建全國重點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3.強化文旅品牌宣傳營銷。以雷臺文化旅游綜合體建成投運為契機,做大做強文旅產業,培育核心爆點,集中開展品牌營銷,利用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多角度全方位廣覆蓋的宣傳報道,進一步打響“天馬行空·自在武威”文化旅游品牌。聯合張掖、嘉峪關、敦煌等河西熱門景點景區,整合宣傳營銷資源,形成河西走廊旅游大宣傳、大營銷格局,讓獨具特色的武威全域旅游品牌形象在游客心中烙下深深的“天馬印記”,讓更多海內外游客把河西走廊門戶的武威列為旅游優選之地。常態化舉辦“涼州文化論壇”“河西走廊有機葡萄美酒節”“中國·民勤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和隴越騎聯山地自行車多日賽、騰格里(民勤)沙漠半程馬拉松挑戰賽等品牌賽事活動,進一步提升武威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

    4.實施旅游服務質量提升行動。推進旅游服務設施現代化,對擬創建國家5A旅游景區通一級及以上公路,4A級景區通二級及以上公路,3A級景區通三級公路,涼州會盟紀念地、沙漠公園、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天梯山生態文化旅游區等重點旅游景區通旅游客運專線,著力打造“快進”“慢游”的全域旅游公共交通服務網絡。通過人才引進、外出學習和專題培訓等方式,著力培養經營管理、文化創意、旅游營銷、導游講解等方面文化旅游人才,為全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積極引進華僑城、驢媽媽、省公航旅等旅游企業和戰略合作者,發展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旅游服務企業,推進旅游服務精細化、智慧化、人性化,以旅游服務質量的提升推動文化旅游產業快速發展。

    5.加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力度。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和扶持”的要求,強化武威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加快推進武威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建設、城區歷史建筑保護修繕。搶抓長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機遇,爭取實施天祝段長城文化公園、涼州會盟紀念地等文物保護維修工程,實現歷史文化遺產應保盡保,發揮歷史文化資源存量優勢,延續歷史文脈,保留城市記憶,全力保護好、利用好歷史文化名城這張金名片,提升城市競爭力。

    專欄5:文化旅游提升工程

    1.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程。提升“吃、住、行、游、購、娛”產業鏈供給能力,加快城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務體系,創建一批特色旅游景區、旅游小鎮和特色街區。到2025年,爭取涼州區創建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天祝縣、民勤縣創建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2.A級旅游景區創建工程。加快現有旅游景區提質增效,對標創建一批國家4A級以上旅游景區,實施雷臺文化旅游綜合體、冰溝河生態文化旅游景區、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涼州會盟紀念地、天梯山生態文化旅游區、沙漠公園、民勤通航樂園、八步沙“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等文化旅游項目,提升武威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影響力。

    3.產業融合工程。推進文化旅游產業與工業、農業、科技、體育、康養等融合發展,開辟億利潔能、靜脈產業園、威龍葡萄莊園、莫高生態酒堡等工業旅游線路;打造東辰、武威鐵工廠1975、普康酒坊等文化產業園;培育壯大紅旗谷等一批鄉村旅游品牌。

    4.旅游要素完善工程。加快全市3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通景公路建設,實施天祝縣旅游大環線等旅游公路,建設房車自駕游營地、旅游慢行道。改造提升旅游景區客服中心、廁所、停車場、觀景臺等服務設施,健全旅游標識系統,完善鄉村旅游水、電、路、網、廁等基礎設施建設。

    5.文化旅游宣傳推廣工程。積極參加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國際文博會等大型節會活動。充分利用各類新媒體宣傳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推介。加強與國內知名文旅媒體合作,擴大武威文旅品牌影響力。積極融入區域旅游聯盟,共同開拓文旅客源市場,不斷提升“天馬行空·自在武威”文旅品牌知名度。

    6.黃河文化保護弘揚工程。深度挖掘黃河文化旅游資源,加快實施天堂大景區、華藏大景區、烏鞘嶺大景區等重點文化旅游項目建設,爭取實施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開發黃河流域武威段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培育文化旅游新業態,將武威建設成為全省“一帶一路”旅游黃金節點和旅游集散中心城市。

    7.長城遺址保護及展示利用工程。加強對武威境內長城遺址的保護利用,實施長城本體保護、展示利用和周邊環境整治項目,探索建設長城博物館,開展沿線長城點段智慧化建設,串聯整合周邊公路、山巒小徑等,打造“長城體驗之旅”主題線路。

    8.紅色文化傳承弘揚工程。積極爭取長征國家公園建設項目,加快西路紅軍涼州戰役紀念館改擴建、古浪戰役紀念館二期項目建設,推出“重走長征路”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將武威紅色文化旅游資源轉化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優勢,打造長征文化線路保護利用示范項目。

    9.文物保護利用工程。重點實施武威文廟、雷臺漢文化博物館、天梯山石窟、大云寺、吐谷渾遺址公園等文物保護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進館藏珍貴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加大市縣級文物保護力度,確保文物安全,推進文物合理利用。

    10.非遺保護傳承工程。充分發揮非遺在增進民族團結、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推進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豐富文化旅游業態。加大非遺人才培養培訓,實施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活動,非遺傳承人群累計培訓300人。

    (四)提升發展現代服務業

    堅持把服務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以文化旅游為引擎,以拓展新興服務業為重點,全面提升傳統服務業,加快健康養老、金融服務、科技信息、家政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發展,積極構建完善多層次、廣就業、強帶動、高增值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到2025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50%以上。

    1.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積極培育生活性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務業質量和效益。加快發展商貿流通、健康養老、家政服務等服務業,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全面完善商業步行街、萬達、紅星、奧斯萊特等城市商業綜合體周邊配套設施,形成集商業零售、酒店餐飲、綜合娛樂五大核心功能于一體,吃、喝、玩、樂、購一站式體驗的城市商業圈,不斷滿足都市化、現代化、信息化、多重空間需求,提升市民日益增長的生活品質需求。健全城鄉市場體系和商品流通體系,加快推進昊天市場(二期)等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物流園區建設,實現商品配送中心覆蓋到縣,農貿市場覆蓋到重點鄉鎮。逐步完善農副產品流通體系,加大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力度,加強產銷銜接,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構建健康養老服務業。加快形成政府主導、民政牽頭、社會參與、市場運作,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融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全面推廣涼州區居家和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試點。創新養老服務形式,依托武威重離子治療腫瘤中心、武威溫泉度假村等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康養旅游,將武威打造成為集中醫理療、中醫養生、康復中心、休閑療養旅游為一體的康養勝地,有效滿足多樣化多層級的健康養老服務需求,打造我市康養服務新格局。加快發展家庭服務業。健全城鄉居民家庭服務體系,鼓勵各類市場主體進入家庭服務業,積極扶持中小家庭服務企業,促進家庭服務企業規模化、品牌化和網絡化發展。創新家庭服務業發展模式,整合家庭服務資源,實現人力資源、信息資源、公共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完善社區服務網點,鼓勵發展集嬰幼兒看護、養老、家政服務、洗衣、家電維修、美容美發、快遞服務等于一體的社區生活綜合服務中心。加快城鎮生活性服務網絡向農村延伸,在有條件的鄉村建立綜合性服務網點,提高農村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開展家政培訓提升行動,支持有辦學能力的機構開設家政培訓,實現分級持證上崗服務,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和服務能力,加大對社區家庭服務業的稅費政策優惠,促進家政服務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2.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服務供給,將生產性服務業貫穿于企業生產的各環節,加快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著力發展通道物流業。穩定運行中亞國際貨運班列、中俄木材班列,力爭開行陸海新通道班列,積極拓展國際物流通道,爭取武威鐵路口岸對外開放,發揮進口肉類、進境木材指定監管場地的帶動作用,建立內陸地區肉類進口集散地和進境木材加工貿易集散中心,打造以大型屠宰企業和果蔬基地為依托的特色農畜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提升涼州區六大專業市場建設運營水平。加快武威國際陸港鐵路集裝箱場站和天祝、古浪、民勤物流中心項目建設,扶持一批企業自建跨境電子商務銷售平臺。依托武威、古浪、天祝三個高鐵綜合交通樞紐,完善物流配套服務,創新經營模式,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強化武威區域物流樞紐功能。積極培育一批經濟實力雄厚、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先進、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物流企業,鼓勵第三方發展,大力提升高質量物流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大力發展金融保險業。按照“集聚機構、完善體系、豐富產品、培育市場”的思路,加快金融保險業效益穩步提升和規模良性擴張,擴大金融保險業的服務規模,增加網點覆蓋面,促進金融保險業健康有序發展。建立完善的銀行體系,擴大現有地方性金融企業有效規模,積極探索和成立本土化金融控股公司,支持農村銀行機構審慎經營、穩健發展,不斷優化信貸結構。持續實施“互聯網+金融”行動,加快構建新常態下互聯網金融保險業發展新格局。完善非金融機構融資租賃運營服務體系,搭建大型企業與中小型企業的溝通橋梁,推廣大企業的大型制造設備、生產線、運輸工具、施工設備等對中小型企業的融資租賃業務,為企業融資減輕成本,提供便利。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業。采取“企業+基地+網店”或“協會+基地(合作社)+網店”模式,發揮協會和專業合作社作用,大力發展農產品網絡營銷和訂單農業,擴大特色農產品銷售規模。繼續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積極推進跨境電子商務,依托甘肅外經貿服務網絡平臺,動員組織外貿企業、營銷大戶,積極與中西亞國家企業開展電子商務合作,不斷擴大武威農產品向中西亞國家的直接出口或間接出口,加快推動武威保稅物流中心等海關特殊監管區開展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加快發展科技信息服務業。統籌科技資源,完善政策環境,以構建科技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為載體,積極發展科技服務市場主體,引進培育科技服務機構和龍頭企業。持續強化科技創新突破,推動5G在智能服務等方面的應用。大力開展研究開發、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證、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學技術普及等科技服務,延展科技創新服務鏈,促進科技服務業專業化、網絡化、規模化發展,提升科技服務業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加快傳統物流產業數字化改造,構建全鏈智能化物流體系,提升全供應鏈服務和技術服務能力。

    專欄6:現代服務業提升工程

    1.商貿流通。實施昊天農產品二期、華中蔬菜初加工冷鏈物流產業園、田恒農貿市場等重點冷鏈物流等項目,加快培育一批發展潛力大、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現代化物流企業,打造重點物流園區,完善區域物流節點,推動傳統商業向主題型、體驗式、智慧化商業中心轉型,建成以大型商業綜合體為核心的新商圈。

    2.金融服務。加快發展科技金融、民生金融、融資租賃、第三方支付、網絡金融、移動金融等金融新業態,大力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

    3.健康養老。發展健康體檢、專業護理、健康咨詢、健康文化、健康旅游、體育健身等多樣化健康服務,支持第三方健康服務調查評價機構發展。發展健康保險。建設健康養生基地。大力發展基本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緊急救援等居家養老服務,加快發展供養型、養護型、醫護型養老服務機構,積極發展智能養老服務等新興服務,開發切合農村實際需求的養老服務方式。

    4.家政服務。發展家政服務、社區服務、家庭教育,整合升級公共平臺,實現一網多能、跨區域服務,加大家庭服務人員培訓力度,健全完善家政服務業制度規范,推進從業者職業化、專業化,培育家庭服務品牌。

    5.電子商務。以“互聯網+”為主導模式,鼓勵企業積極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優化采購、分銷體系,進一步促進線下線上消費協同發展,創建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智慧社區消費平臺。推廣“電子商務平臺+社區智能便利店+集成網絡終端”社區商業模式。

    (五)加速發展數字經濟

    搶抓數字時代機遇,加快數字經濟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深化各領域數據開放共享應用,全面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2%。

    1.加速發展數字經濟產業。靶向引進重點企業,發展數字技術硬件產品研發制造、軟件開發和技術服務、通信服務業務,培育技術型數字經濟。發展融合型數字經濟,推動工業領域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制造業數字化控制和管理水平。加快發展數字農業,實現農業生產管理精準化,建設農產品大數據分析中心、農產品大數據交易平臺等項目。發展服務型數字經濟,推進旅游數據資源共享,構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務體系。鼓勵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垂直電子商務,推進線上線下結合、加工銷售結合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2.提升數據匯聚融通水平。探索建立數據中心規模化運營服務機制,大力開展應用承載、數據存儲、容災備份等數據業務,建設智慧武威“城市大腦”平臺,推動政府非涉密的應用系統和數據資源加快向平臺集聚,實現應用系統上云。制定政府數據資源共享、開放計劃,開展政府數據資源梳理,編制政府數據資源目錄,發布政府數據資源共享開放清單,推動數據共享,促進數據開放,全面賦能數字經濟。維護數據安全隱私,加強個人信息安全防護。

    3.提升數字政府增效便民水平。建設數字化政府辦公平臺,推廣使用“天馬行”APP,鼓勵部門利用政府辦公平臺建設專業服務平臺,建設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推進實體政務大廳和網上服務平臺對接,形成線上線下功能互補、相輔相成的政務服務新模式。推進政務信息公開,實現可公開法律法規、政策文件、通知公告、辦事指南、監督舉報方式等信息全面公開。加快數字公安網絡惠民應用、公共設施智能化改造,完善數字化城管平臺、信息化基礎設施和物聯網感知體系,深化城市運行“一網通管”,助力打造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全面推動“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城市發展數字化治理能力。

    4.加快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鼓勵企業加強生產和產品的聯網監控,實現關鍵指標與生產工藝的綜合分析應用,優化閑置資源配置,發展行業分享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生產效率和售后服務水平。建設工業云平臺,引導工業互聯網平臺增強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支持能力,強化設計、生產、運維、管理等全流程數字化功能集成,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平臺深化電子商務應用,提高B2B、B2C、O2O等應用水平和能力,提升供應鏈協同效率,創新產品供給和客服交互模式。支持企業開展跨境電子商務,不斷拓展國內外市場,借力互聯網開拓新商機。

    (六)打造產業集聚平臺

    以培育壯大產業集群為核心,引導生產要素集聚,將工業園區打造成主導產業明確、產業鏈條完善、綜合配套完備,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區域開放合作平臺。爭取武威民勤紅沙崗能源化工工業集中區、古浪工業集中區升級為省級開發區。

    1.加快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推進園區產業化、產業園區化,加大對骨干企業扶持力度,持續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和新興產業培育,促進現有骨干企業在延伸產業鏈和培育發展配套企業中迅速做大做強。抓住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窗口期,千方百計承接符合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適合武威發展的中東部產業。發揮各類基地、園區、龍頭企業功能,著眼全產業鏈招商和“點對點”精準招商,著力“筑巢引鳳”、招大引強,落地一批成長性好、關聯度高、帶動力強的龍頭型、基地型大項目、好項目,提升園區實體化發展水平。

    2.完善工業園區承載功能。推進園區與機場、鐵路、高等級公路等交通網絡快捷聯通,提升園區區位優勢。推進園區標準廠房、專業市場、倉儲設施、質量檢測、電子商務、產銷物流、融資租賃等公共平臺項目建設,集聚優質要素,提升園區產業培育孵化能力。整體規劃工業園區供水、供電、道路、公交、郵政、通訊、集中供暖、天然氣等市政基礎設施,加大園區“三廢”處理等硬環境建設力度,提升園區產業承載能力。

    3.推進工業園區制度創新。持續推進工業園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工業園區管理服務機制、園區開發運營機制,不斷激發體制機制活力。加強園區考核評價工作,建立健全園區綜合評價考核體系。創新工業人才引進培養機制,改革園區用人機制。全面徹底清理處置園區內“五未”土地,盤活閑置土地、廠房、公租房等資源,出清僵尸企業,推進騰籠換鳥、產業升級,提高園區投入產出效率和綜合效益。

    專欄7:工業園區主導產業

    1.甘肅武威工業園區。重點發展食品及飲料制造、農副產品加工、生物醫藥三大產業,爭創全省領先的產業集聚區、全市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核心區和具有多元化產業特色的綜合型現代產業園區。以伊利、達利、青啤等龍頭企業為重點,發展壯大食品及飲料制造產業;積極推進達利食品精深加工、嘉禾佳蔬菜及牛肉產品深加工、赫原木糖醇功能食品、新希望飼料加工等項目,推動農副產品加工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以甘肅祖師麻制藥、新天馬制藥等企業為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產業。以甘電投、億利潔能、金世泰、隴俊建材等企業為重點,培育壯大節能環保、彩印包裝、新型建材等配套產業。

    2.甘肅武威黃羊工業園區。重點發展農副食品加工、生物技術、現代物流三大產業,打造國家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園區。做大做強紅太陽面業集團、鐵騎力士飼料、黃羊河集團等龍頭企業,加快發展農副食品加工產業;以甘肅普安藥業、甘肅壽鹿山藥業等企業為重點,積極發展生物制藥產業;以眾遠實業、中石化成品油配送中心、黃羊物流園區等為重點,培育發展現代物流產業。

    3.武威天祝金強工業集中區。重點發展鋰電池新能源、碳基新材料、建材三大產業,做大做強國家火炬天祝高性能碳基新材料特色產業基地。以宏氟鋰業為龍頭,培育壯大鋰電池新能源產業,形成新能源原材料生產、集成及應用產業鏈;以玉通石門河、正昱、中鋼等企業為重點,發展碳化硅制品和耐火材料等產業;以中瓷陶瓷、奧喆建材、宇邦防水、龍騰管業等企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型建材產業。

    4.甘肅(武威)國際陸港。依托武威保稅物流中心和進境木材指定監管場地、進口肉類指定監管場地等“一中心兩口岸”,建成武威國際陸港鐵路集裝箱場站,大力培育引進加工制造類實體企業,引導貿易物流類企業聚集發展,加快推進木材加工產業園、木材交易市場、公鐵聯運物流中心等項目建設投產,構建集運輸配送、現代倉儲、貨物分撥、多式聯運、物流信息、集裝箱業務為一體的現代物流園區,打造向西開放的重要平臺。

    5.武威民勤紅沙崗能源化工工業集中區(紅沙崗區塊、城東區塊)。重點發展新能源與新材料產業、綠色精細化工產業、農畜產品精深加工三大產業,爭創省級開發區,打造集能源利用、綠色食品、裝備制造、商貿物流等于一體的創新型工業園區。依托中科院釷基熔鹽堆、大唐風電、華電光電等重點企業,發展新能源與新材料產業;依托聯碩生物科技、杰達科技、金倉生物科技、艾諾化學等企業,發展綠色精細化工產業;依托中天羊業、生平永泰食品、小南仁食品等企業,積極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鞏固發展以甘肅雨禾節水灌溉設備制造為代表的裝備制造產業,以太西煤為代表的煤炭采洗與深加工產業,引導發展物流產業和綜合服務產業。

    6.武威古浪工業集中區。重點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綠色食品、專用裝備制造、新型建材四大產業,以傲農飼料、禾通玉米壓片為重點,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以正林瓜子、達康肉羊屠宰、籽農食品等農字號制成品企業為重點,壯大綠色食品加工業;鞏固發展達華節水、海納塑業、石島玻璃等骨干企業,著力擴展延伸專用裝備制造加工業;以嘉寓集團節能門窗、長泰水泥、浩華再生資源利用為重點,培育發展新型建筑建材和廢舊資源回收利用產業,同時配套建設現代物流、農產品和食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設施,爭創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7.涼州工業園區。重點發展新能源裝備制造、專用裝備制造、建材化工制造、清潔能源(光伏發電)、現代物流為主的五大主導產業。以重通成飛風電葉片、甘肅建投風電塔筒為重點,發展新能源裝備制造業。以凱帝斯電梯、興旺農機、牛電森祥、承威專用車等為重點,發展專用裝備制造業。以中節能光伏發電、甘電投光伏發電為重點,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光伏發電)。以松樹建材、匯力建材、森寶建材、合才化工為重點,發展建材化工產業。提升涼州六大專業市場建設運營水平,配套發展現代物流業。

    二、堅持生態優先戰略,勇擔生態報國新使命

    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弘揚新時代武威精神,立足武威生態地位極其重要、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市情特征,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努力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一)持續加強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

    全面保護祁連山區森林、草原、河湖、濕地、冰川等生態系統,加強祁連山沿山淺山區生態保護,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實施祁連山人工增雨雪工程,增加區域內降水量。開展祁連山地區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促進林草植被恢復,提高林草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對祁連山核心區采取自然休養等措施,提升生態自我修復功能,將祁連山移民搬遷區適宜退耕土地納入退耕還林還草范圍,鞏固祁連山生態治理成果。強化祁連山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嚴控水電開發,加強對現有水電設施下泄生態流量監管,依法依規推進旅游開發。鞏固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成果,強化和完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劃定草原生態保護紅線,完善草原圍欄建設。加強區域水資源管理,優化水資源利用。建立健全祁連山生態補償機制,促進祁連山生態長效治理。

    (二)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準確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戰略要求,編制實施《武威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堅持近中遠結合,推進實施生態保護及修復、污染防治、節水控水及水利工程、黃河文化傳承保護、高質量發展等方面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到2025年,流域水資源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逐步形成生態共治、環境共保、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格局。持續抓好水源涵養林保護與修復,增加森林、草原、濕地面積,提升林草資源質量,鞏固提升流域水源涵養功能。以森林草原水源涵養區、重點水源地和農田草原工礦生態治理恢復區為重點,圍繞雜木河、金塔河、西營河、古浪河等河流兩岸等區域,實施以林草植被建設為主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構建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統籌推進流域綜合治理,積極推進干支流河道綜合治理,保障黃河徑流穩定和河流健康。著力提升支流防洪能力,強化綜合性防洪減災體系建設和災害應對能力,構筑黃河安全穩定防線。積極參與建設沿黃生態帶,全面提升沿黃生態功能。探索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積極開展天祝縣生態補償綜合試點縣建設。

    專欄8: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重點工程

    1.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工程。以北方防沙帶、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為重點,分類推進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建設,草原綜合治理、濕地保護與恢復,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實施祁連山國家公園、天祝縣生態綜合補償試點、防沙治沙等工程,強化水源涵養功能,恢復祁連山生態系統,筑牢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2.黃河上游重要支流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以黃河上游重要支流大通河、金強河為重點,加快推進黃河流域天祝段生態治理、林草濕地行洪滯洪功能恢復等工程,提升流域水環境質量。

    3.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工程。對移民遷出區實施生態恢復和治理,開展祁連山外圍保護地帶林地、草原生態保護生態修復工程。

    4.河流水環境提升整治工程。加快對大通河、莊浪河等黃河上游主要支流的保護與治理,重點啟動莊浪河天祝縣城段水生態治理與修復工程,統籌推進天祝縣松山流域、古浪河、大靖河等河道水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三)鞏固提升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成果

    積極開展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前期工作,圍繞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源涵養與河湖生態修復、防沙治沙體系建設、流域高質量產業發展等重大任務,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系統治理,強化節水、生態移民、防污治污、防洪減災等措施,加大石羊河流域河流源頭和水源區保護、荒漠化治理、水土保持、地下水修復等流域系統治理。加快實施《民勤生態建設示范區規劃》和“一帶一路”河西走廊(武威)風沙源綜合治理等項目。爭取開展引大入秦延伸增效等外流域調水工程和向石羊河流域生態補水前期工作。加大景電工程調水力度,確保民勤蔡旗斷面下泄水量穩定在2.9億立方米以上,民勤盆地地下水控制開采量穩定在0.86億立方米以內,全面實現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有效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

    (四)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

    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全面落實《武威市節約用水條例》,把節水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走出一條水資源短缺地區高效節水的發展路子,努力建設國家節水行動試點市。到2025年,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15.68億立方米以內,萬元GDP用水量控制在224立方米以內。

    1.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細化落實覆蓋市、縣區、鄉鎮、村、用水戶五級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健全水資源資產核算制度,加強用水計量統計工作。建立健全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機制,全面開展規劃和建設項目節水評價,從嚴審批新增取水許可,在國土空間開發、產業發展、城鎮建設、重大建設項目規劃布局中,嚴格落實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保障合理用水需求。嚴格落實建設項目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制度。

    2.推進重點領域節水。優化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現代高效節水農業。大力推廣滴灌、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效率,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0.64以上。在沙漠治理、農業節水、生態保護修復與環境治理方面,探索推廣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淀粉基超級吸水材料,提高節水技術含量。推進工業節水工藝和技術改造,爭創節水型企業,統籌企業和園區供排水、水處理及循環利用設施建設,推動園區內企業間用水系統的集成優化,促進廢水循環利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水重復率達到92%以上。實施城鎮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城市和縣城公共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已建公共建筑全面換裝節水器具,新建公共建筑必須安裝節水器具,推動城鎮居民家庭節水,普及推廣節水器具。提升再生水利用水平,制定完善鼓勵再生水利用的相關政策,支持城市綠化等公共領域率先使用再生水,涼州城區生活污水處理再生水利用70%以上,其他建制城鎮逐步提高再生水利用率。

    3.深化水權水價改革。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同步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建立健全充分反映供水成本、激勵提升供水質量、促進節約用水的城鎮供水價格形成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全面推行城鎮居民用水階梯水價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建立水資源使用權確權登記制度,健全完善水權分配、管理、保護和交易機制,規范交易平臺建設,推進水資源市場化配置,引導水資源向高效率、高效益方向流動。

    4.堅持依法治水管水。加強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以落實河湖長制為抓手,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加強水資源和水環境監管,加大日常執法巡查和現場執法力度,依法嚴厲打擊違規取水、超量取水、破壞水資源、危害水生態、影響水安全等水事違法行為。

    (五)推進國土綠化倍增行動

    堅持“南護水源、中保綠洲、北治風沙”的布局,實施祁連山生態恢復、防沙治沙、草原生態保護恢復、森林濕地保護、林草產業培育“五大工程”,扎實推進城鎮、村莊、景區、產業園區、通道綠化及農田林網建設、科技創新、林草撫育管護“八大行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大力實施宜林荒山荒灘人工造林和重點生態區封山沙育林草工程,開展國土綠化提質增效,退牧還草、退化草原補播改良、毒害草治理,多渠道增加林草資源總量,提高水源涵養能力,完成營造林120萬畝,草原綜合治理200萬畝。編制《武威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森林鄉村,持續加強城市和縣城綠地建設,提升完善城市綠地系統,拓展城市綠化空間,著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全面推行林長制,構建起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長效機制,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組織、責任和工作體系,建設智慧林草工程,提高林草資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堅持“三分造、七分管”,落實林木撫育管護各項措施,切實提高造林成活率,加強森林草原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推動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

    (六)開展科學防沙治沙

    認真落實《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持續推進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建設,大力推廣八步沙林場治沙經驗,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爭取三北防護林、規模化防沙治沙試點、中央和省級防沙治沙專項、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等項目。在民勤縣西線、北線、東線及涼州區、古浪縣新修治沙道路沿線、鄧馬營湖片區建設喬灌草相結合的防風固沙屏障,完成營造林100萬畝。加大民勤青土湖水面生態修復力度,堅決阻止騰格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前移和匯合。嚴格管理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利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模式,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林草產業,落實國家已確定的用地政策,激勵各類經營主體投資林草產業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積極發展光伏治沙、“互聯網+防沙治沙”、眾籌治沙造林、認領義務植樹造林基地等新模式,探索走出一條具有武威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實施古浪八步沙區域防沙治沙以工代賑項目,建成古浪八步沙生態治理科技創新產業園,提升八步沙林場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影響力,打造甘肅乃至全國重要的生態治理教育、科研、創新示范基地。

    (七)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

    加快推進各類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構建以祁連山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合理調整自然保護地范圍并勘界立標,建立矢量數據庫。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清晰界定區域內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的產權主體。實施自然保護地建設重大工程,加強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建設和祁連山冰川、雪山、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瀕危物種保護和野生動物棲息地修復。科學評估自然資源資產價值和資源利用的生態風險,全面實行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測制度,建設各類各級自然保護地“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體系,加強自然保護地監測數據集成分析和綜合應用。對自然保護地管理進行科學評估和評價考核,將評價考核結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到2025年,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建成健康穩定高效的自然生態系統,提升自然生態空間承載力,全市自然保護地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的24%以上。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在祁連山保護區緩沖區、實驗區開展生態移民搬遷。

    (八)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系統穩定性顯著增強,環境風險有效管控水平進一步提升,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1.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堅持區域治理,全面推進“控煤、管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六大措施,實施分區管控。進一步強化NOX減排,著力補齊VOCS控制短板,完善PM2.5和O3協同控制措施,開展重點行業領域NOX和VOCS綜合治理。持續深化燃煤污染控制,強化能源消耗總量控制和結構優化,全市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目標控制在省上下達的目標范圍以內,單位GDP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編制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按期完成碳排放達峰要求,推進碳排放市場化交易。全面整治城鎮燃煤鍋爐,穩步推進清潔取暖,煤炭消費總量明顯下降。繼續深化重點行業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持續開展“散亂污”企業整治,提高行業環保準入“門檻”。加強移動源污染治理,持續推進汽車尾氣綜合治理。深化揚塵污染防治,嚴格落實施工現場六個100%要求。

    2.提升水生態環境治理水平。堅持流域綜合治理,協調開展生態流量保障和水生態保護修復。強化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深入推進農村“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專項行動,加快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和周邊環境綜合整治。提高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污泥資源化利用,全面實施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城市和縣城建成區實現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污水全收集、全處理;暫不具備納管集中處理條件的地區,推行污水就地分散模塊化處理方式,確保無黑臭水體。強化工業污染管控,嚴格工業園區污水治理監管,加大重點企業廢水治理力度。實施縣域農村生活用水治理專項規劃。到2025年,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8%以上。

    3.推進凈土保衛戰。堅持地域治理,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人居環境安全、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安全為目標,摸清污染地塊開發利用底數,完善并落實建設用地準入管理機制,加強污染地塊開發利用監管,確保污染耕地、污染地塊安全利用。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和白色污染治理,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強化重金屬污染防治,加大放射性污染防治力度,確保核與輻射安全。強化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建立健全法規標準體系和監測網絡,分類落實風險管控措施,全面提升監管能力,土壤環境風險得到進一步管控。

    4.加大固廢污染防治。深入推進固體廢棄物綜合治理,遵循“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原則,重點突出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危險廢物污染防治,以涼州區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基地和涼州區靜脈產業園建設為依托,探索“無廢城市”建設。加快落實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涼州城區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統籌安排建設城鄉生活垃圾收集、運輸、處理設施,持續推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等先進垃圾處理方式項目建設,到2025年,城市實現生活垃圾焚燒處理量達到70%以上。推動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建立回收利用體系,加強危險廢物全過程環境風險管控,實施天祝縣建筑垃圾綜合處理、民勤縣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等項目,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全覆蓋,危險廢物100%全處置。

    (九)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堅持底線思維,將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持續加強耕地保護,堅決落實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健全完善耕地保護管理制度,強化耕地和基本農田管控措施,嚴格土地流轉程序,推進耕地規范流轉,確保農地農用。嚴格建設用地審批,減少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積極爭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和新增耕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資金,全面拓展耕地提質增效,促進土壤改良、培肥地力,有效解決新增耕地撂荒風險,做到耕地面積、播種面積、糧食產量“三個不減”,切實管好用好耕地。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實施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機制,嚴格實行用地計劃“增存掛鉤”政策,按要求完成存量土地處置任務,不斷加大“五未”土地清理處置和閑置低效用地清理,統籌用好增量、盤活存量、加大流量,強化資源要素保障。全面規范自然資源管理秩序,嚴格打擊農村亂占耕地建房、違建別墅、“大棚房”問題,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強化資源安全保障,不斷優化礦政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益,加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推進建立礦山生態環境監管長效機制。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科學編制《武威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推進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完成1:5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統籌推進土地綜合整治,有序實施土地整理開發、建設用地整治、廢舊宅基地及工礦建設用地復墾、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重點工程,補充新增耕地2萬畝,整治廢舊宅基地和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2萬畝。

    (十)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培育發展循環經濟。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推動經濟結構、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低碳轉型。大力推廣“種—養—沼”“草—牧—沼”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集成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清潔生產技術,加快形成資源高效利用的農業生產結構,實現農牧結合、種養循環和農業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力爭廢舊農膜回收率穩定在82%以上,尾菜處理利用率達到50%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3%以上。在工業領域全面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支持傳統企業進行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鞏固提升黃羊工業園區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加快武威工業園區、天祝金強工業集中區循環化改造,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圍繞現代物流業、信息服務業、旅游業,建設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完善城市社區和鄉村回收站點、分揀中心、集散市場三位一體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實施綠色建筑行動,嚴格執行新建建筑節能標準。構建綠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升土地、能源、水等資源利用效率。積極推進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每個縣區至少建設1個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轉運)項目。大力傳播綠色低碳理念,倡導綠色消費。

    專欄9: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工程

    1.防沙治沙工程。采取生物治沙、工程治沙、機械治沙和產業治沙等措施,在民勤縣、古浪縣、涼州區北部沙區實施三北防護林、規模化防沙治沙試點、防沙治沙專項等項目,加快重點風沙口治理,完成營造林100萬畝。

    2.林草資源保護提升工程。通過補植補造、森林撫育等措施,實施退化林分修復、濕地保護恢復、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與繁育等工程,提升森林、草原、濕地質量,穩步增強森林草原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

    3.草原修復與治理工程。通過免耕補播、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植等措施,提高草原植被蓋度。實施退牧還草、人工草場、退化草原修復與治理等工程,完成草原綜合治理200萬畝。

    4.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緊盯黃河流域、石羊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政策機遇,完成古浪縣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恢復治理項目;積極爭取實施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項目,完成1:5萬高精度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

    5.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工程。以創建涼州區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為契機,加大尾礦、煤矸石、粉煤灰、工業廢棄物、農林廢棄物等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力度,基地內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達75%。

    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舉全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一)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過渡期內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堅決把來之不易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好、拓展好。完善市縣互通、多部門參與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精準幫扶機制,繼續對脫貧縣區、脫貧村和35.47萬脫貧人口開展監測預警。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定期核查家庭收入、“兩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飲水情況,落細落實幫扶措施,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持之以恒打造“三大特色產業帶”,大力發展“8+N”農業優勢主導產業,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進一步扶持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和種養大戶,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建立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強脫貧勞動力就業培訓,積極推進就業扶貧基地、就業扶貧車間等載體建設,促進脫貧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做好產業培育、勞務輸轉、兜底保障等后續幫扶工作,加強社會管理,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加強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和監督,確保繼續發揮作用。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分層分類實施社會救助,織密兜牢喪失勞動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線。堅持和完善駐村工作、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和社會力量參與幫扶機制,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任務重的村,繼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積極爭取國家和省上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政策支持。繼續實行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試點、金融服務、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政策,確保支持力度不減,更好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二)提高農業質量效益

    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農業水利設施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糧食保障和耕地產出能力。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與轉化服務能力,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的畜禽良種企業,提升育種創新能力。穩定和加強種糧農民補貼,提升收儲調控能力,堅持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擴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范圍。著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生產結構,加快農業產加銷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質量興農評價體系、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和考核體系,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機械化生產,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升級。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文化體驗、健康養老、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健康可持續發展。加大龍頭企業外引內培力度,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200家以上。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創建市級示范社350家以上。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培育市級示范農場300家以上。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三)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1.強化鄉村建設規劃引領。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建立城鄉一體化規劃機制,推進城鄉資源一體配置。加強市縣空間規劃銜接,科學編制縣域村莊布局規劃和村莊規劃,把鄉村建設與農業產業發展、重大項目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新型城鎮化、鄉村功能完善和服務提升結合起來,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強化鄉鎮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研究制定美麗鄉村建設標準,集中資金和資源,著力建設一批高水平高質量美麗鄉村,形成示范帶動效應。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網絡等基礎設施,加快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均等化。提升農房建設質量,支持新建一批功能現代、風貌鄉土、成本經濟、結構安全、綠色環保的宜居型示范農房。大力改善農村村組道路、村內道路通行條件,加快農村出行公交化步伐。實施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加強城郊村與城鎮自來水網連接,提高農村安全飲水普及率。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全面提升供電能力。加快推進農村燃氣設施建設步伐。加強農村寬帶網絡建設,實施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管護和運營。

    3.持續優化農村人居環境。鞏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全域無垃圾行動成果。大力推進以“三大革命”“六大行動”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健全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進廁所革命,治理生活污水,清理亂搭亂建,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合理確定村莊布局分類,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開展村鎮綠化亮化行動,加快改善鄉村生態環境質量和農村景觀面貌,逐步形成村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田園風光,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4.推進鄉村建設人才培養。堅持實行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激發人才要素活力,大力培育鄉土人才。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體系,做好“三農”領域各類人才的認定、評選、推薦等工作。加強鄉村振興骨干力量建設,持續對駐村幫扶工作隊員、科技特派員、基層黨員骨干開展針對性培訓。按照注重基層、注重實踐的思路,實施“一懂兩愛”(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干部培訓培養計劃。加強對職業農民、專業人才、農業技術人才培養。鼓勵引導農村青年返鄉創業,社會人才投身鄉村建設。全面建立城鎮醫生、教師、農技、文化人員等定期下鄉服務鄉村機制。

    (四)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在健全城鄉人口遷徙制度、完善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權能、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等方面探索新路子,加強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構建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村內將土地、林地、荒地、水面等集體資源使用權和閑置的房屋、宅基地、設施設備等經營性資產進入交易市場,開展股份合作,盤活集體資源,不斷增加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穩步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流轉和集約規模經營,實現與國有土地同權同價。探索“三權分置”改革的具體辦法,完成城鄉基準地價、標定地價的制定與發布制度,逐步形成與市場價格掛鉤動態調整機制。探索多種形式的農村“三變”改革模式,培育“股份農民”,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完善體制、優化職能、轉變作風,更好為“三農”服務。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動金融服務向農村延伸,擴大農業保險品種和覆蓋面。

    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加強需求側管理,立足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積極擴大全市投資消費需求,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

    (一)擴大消費需求

    把擴大消費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捕捉消費熱點,挖掘消費潛力,拉動經濟增長。合理增加公共消費,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效率。提升傳統消費,努力在產品和服務品質上滿足多樣化、品質化、精細化的消費需求,創新無接觸式消費模式,探索發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廳等新零售業態。鼓勵實體商業通過直播電子商務、社交營銷開啟“云逛街”等新模式。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完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擴大鄉村消費,加快推廣農產品“生鮮電子商務+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服務新模式,著力推進武威申報國家冷鏈物流基地,打造從采購、生產、加工、配送、銷售的食品全程冷鏈物流服務體系,健全冷鏈配送網絡。依托歷史人文特色,借助雷臺文化旅游綜合體、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建設等項目以及萬達廣場、星光購物中心等商業綜合體,構建一批夜間消費商業集中區域,打造城市夜經濟,增加消費時長。培育新型消費,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準入,鼓勵發展網上消費、智能消費、定制消費、體驗消費、共享消費、綠色消費、文創消費,推動吃住行游購娛線上線下融合消費雙向提速。鼓勵傳統線下文化娛樂業態線上化,支持互聯網企業打造數字精品內容創作和新興數字資源傳播平臺。優化消費環境,打造一批放心商圈、放心街區、放心商店,進一步完善社區購物、健身、休閑、閱讀、教育、養老、餐飲等設施,加快建設15分鐘便民生活服務圈。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完善消費追溯體系,健全消費后評價制度。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

    專欄10:消費提升工程

    1.汽車消費。加快汽車更新換代,積極促進農村汽車消費,加快淘汰報廢老舊機動車,暢通二手車流通交易,推動新能源汽車消費,釋放汽車消費市場潛力。

    2.康養消費。大力推廣便捷式“15分鐘養老服務圈”,整合醫療、餐飲、家政、出行等各種養老服務資源,為老年人提供“點菜式”就近便捷養老服務。促進中醫藥健康旅游等新業態發展。

    3.體育消費。持續開展“萬人健步行”“天祝賽馬”“沙漠馬拉松”等活動,打造特色體育產業,支持健身、跑步、自行車和各類球類體育活動,構建“體育+”新業態,促進體育與餐飲、旅游等深度融合。

    4.信息消費。扶持發展武威精品電子商務展示銷售平臺,支持旅游、餐飲、醫療健康等企業積極開拓線上業務。開展信息消費高端產品認證和服務規范。

    (二)拓展投資空間

    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在外溢性強、社會效益高領域的引導和撬動作用,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市政工程、農業農村、生態環保、公共衛生、物資儲備等領域短板,加大“兩新一重”領域投資。鼓勵民間資本投資,激發民間資本活力和潛能。推動民間投資與政府投資、信貸資金等協同聯動,引導資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領域。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實施項目帶動戰略,著眼于武威長遠發展,加強戰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力度,推動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改造,確保形成有效投資。擴大生態建設投資,圍繞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防沙治沙以及生態修復等項目,用好國家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加大政府投入。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規模,加快補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突出短板。

    (三)推進供應鏈優化升級

    立足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實行更高水平的開放,形成內需外需兼容互補的良性發展局面。加快補齊產業鏈的斷點和弱項,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利用通道經濟優勢和比較優勢,加強農產品精深加工、糧食供給、綜合能源生產,增強對上游資源產品的可控程度。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策略,促進特色農產品、文化旅游、康體養生、特色街區服務等優質產業產品提質擴容。積極融入東數西算、西電東送、西地東用、北煤南運、南藥北儲、西藥東用等國內循環,提高產品供給和服務能力。暢通物流、人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要素循環,提升資源配置效率。著力擴大產業發展空間,促進東西互補、錯位發展,努力形成消費與投資良性互動、需求升級與供給匹配協同共進、市內與市外錯位互補、自身發展與國家和省上需要精準結合的高效循環。

    (四)推動形成雙循環相互促進格局

    突出武威在“一帶一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中的戰略作用,主動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培育開放型經濟主體、營造開放型經濟環境兩個重點,實現快進快出、優進優出,推動技術與產業對接,主動爭取在構建發展新格局中占有關鍵位置。深挖中西亞、中東歐和東南亞市場潛力,持續推進物流樞紐平臺建設。繼續放大甘肅(武威)國際陸港、武威保稅物流中心效應,提升進境木材、進口肉類指定監管場地等口岸作用,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匯聚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要素,創新“物流+貿易+產業”運行模式,構建西部有較大影響的交通、物流與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平臺。利用豐富的農產品資源、能源資源、文化旅游資源,加強招商引資力度,促進國內外資金投向武威優勢產業,提升國際化水平。加大與“一帶一路”沿線產業園區合作,促進制種技術、旱作農業技術走出去。加強與沿線國家文化旅游、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等方面合作,促進雙向交流與合作。

    五、強化創新驅動引領,激發創新創造新活力

    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著力培育發展新動力,塑造發展新優勢,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創新型武威建設,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到2025年,全市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0.75,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達到50%。

    (一)提升科技創新綜合實力

    優化整合區域各類創新資源,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圍繞重點產業發展,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明顯提升。

    1.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確保財政科技投入只增不減,市、縣兩級本級財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力爭達到2%、1%以上。充分發揮財政科技經費引導作用,拓寬多元投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源投入創新,形成財政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完善激勵企業研發的普惠性政策,加大對企業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加快科技與金融的有效結合,積極探索形式多樣的科技金融合作模式。

    2.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積極爭取國家級及省級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推動甘肅武威綠洲農業高效用水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干旱區鹽漬化研究站、中國氣象局武威國家氣候觀象臺等科研平臺發展,形成石羊河全流域基礎研究站群,推動監測數據和基礎研究成果應用于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重大項目前期工作、農業種養殖等領域。支持涼州區、天祝縣申報省級創新型縣區。積極打造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工程實驗室、技術轉移中心等創新平臺。合理布局市級創新平臺建設,優化整合市級科技創新平臺,促進創新平臺功能發揮。支持武威市青年創業孵化基地項目建設,拓寬青年就業渠道,提供創業就業指導、社保代理、行政審批等綜合服務。

    3.推動開展科技研發。實施創新主體培育工程,鼓勵各類創新主體持續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力度。加強科研單位創新能力建設,推動開展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圍繞現代農業、生態工業、文化旅游等產業發展,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科技項目,培育創新發展動能,提升科技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持續實施知識產權擴量提質計劃,鼓勵發明創造,授權專利總量達到8000件以上。支持企業、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圍繞荒漠化防治、綠洲生態系統建設、旱地節水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實施一批聯合科研項目,提升協同創新能力。

    4.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完善科技成果供給、交易、落地機制,實現“產學研用”高度融合、無縫對接。加強各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建設,培育形成市場導向、企業主體、金融配套、政府服務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促進關聯產業重大科技項目成果就地轉化。落實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政策,進一步激活研發機構和科技人員的創新潛力,加快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強化技術市場管理,健全技術轉移機制,技術市場年均交易額達到13億元以上。

    5.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開展“一企一策”跟蹤輔導,對符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向、創新意識強、技術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重點企業進行重點培育,確保每年新培育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家以上,不斷提升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和質量。到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0家以上,年度評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穩定在90家以上。

    (二)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聚焦“高精尖缺”人才引進和培養,采取科研與技術合作、課題攻關、委托開發、技術入股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吸引國內外科技人才參與我市科技創新活動。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加大急需緊缺人才引進力度,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技能人才隊伍。堅持以事業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建立吸引高素質青年人才流入留住機制,全面落實“隴原人才服務卡”制度,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環境。實施高層次人才科技創新創業扶持行動計劃,鼓勵青年科技人才到科研機構、高校、企業參與重大課題、科技攻關、科研合作。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強化市級領軍人才培養、選報工作,加大現有人才培養開發力度,促進形成人才良性發展生態。

    (三)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支持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加快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步伐,推動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支持企業自主決策、先行投入,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有效銜接。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落實“揭榜掛帥”機制,推進科技計劃項目建設。以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為載體,加強科普宣傳教育,不斷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積極探索科研試錯路徑,建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容錯糾錯機制。

    (四)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和保護,切實維護專利權人合法權益。推動建立武威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健全縣(區)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機構。建立知識產權執法信息和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信息共享平臺及統一答復機制,優化知識產權維權援助、舉報投訴服務。健全完善地理標志保護有關制度,規范地理標志產品名稱和專用標志使用。研究制定武威傳統文化保護辦法,完善傳統知識、民間文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加強“涼州賢孝”“華銳藏族民歌”和《蘇武傳說》《金瓜與銀豆》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完善知識產權評價評估體系,發揮行業組織、第三方機構在知識產權價值評估中的作用,為侵權損害評估提供重要依據。在食品、藥品、三農、特色產業、區域公共品牌和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重點領域,常態化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專利、商標、地理標志、著作權、植物新品種等侵權假冒行為。

    專欄11:科技創新引領工程

    1.創新平臺增量工程。加強與市內外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培育新增技術創新中心、技術轉移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科技創新平臺50家以上,將涼州區創建為省級創新型縣區。

    2.創新主體培育工程。加大科技型企業培育力度,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5家以上,累計達到70家以上。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創新能力建設,提升全市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能力。

    3.科技服務覆蓋工程。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新發展市級科技特派員創業示范基地10家以上,年選派科技特派員500名左右。引進、示范、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20項以上。

    4.知識產權保護工程。建設綜合性知識產權運營平臺,加快推進中國(甘肅)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武威工作站建設。

    六、持續全面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發展新環境

    堅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動發展的根本動力,加快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積極性創造性。

    (一)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深化國企改革。全力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文化旅游、生態建設、特色產業、公用事業等活動領域為重點,鼓勵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企改革。不斷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增強企業活力和效率。著力完善各方監管職責,加快推進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努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把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作為經濟轉型發展的重中之重。落實領導干部聯系民營企業制度,健全民營企業紓困行動制度,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壁壘,引導企業聚焦實業、做精主業、壯大產業。嚴格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和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等制度。推進電力、通信、鐵路、公路、機場、石油、天然氣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推出一批補短板的重大項目,規范有序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建設。健全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和金融政策,堅持“六個一視同仁”,踐行“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勵機制。加大對優秀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政策資金扶持,激發企業和創業人才干事創業活力。健全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機制和容錯機制,調動創新人才的積極性。

    (二)建設現代化市場體系

    開展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平等準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暢通市場循環。嚴格落實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健全歸屬清晰、全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加強產權保護,完善產權激勵體系。完善市場監管機制,推進綜合協同監管,加強重點領域監管,健全社會監督機制,維護市場安全和穩定。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制度完備、治理完善的高標準市場體系。推進要素配置改革。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引導各類要素協同向先進生產力集聚。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渠道,推進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加快發展技術要素市場,努力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動排污權、用能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積極有效盤活存量低效利用土地,合理增加土地供應量,降低用地成本。加強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范圍。深化資源性產品等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加強水價改革,有力支持重點產業發展。深化電價改革,擴大電力市場化交易規模,擴大企業直接購電交易范圍,持續降低一般工商業用電價格。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升級武威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及信用中國(甘肅武威)門戶網站,依托智慧武威“天馬行”APP,創建企業及個人信用賬戶,推廣信用積分。全力推動創建信用示范行業,深入推進重點領域誠信建設,全面開展信用信息應用,不斷促進信用服務市場發展。

    (三)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

    強化財政資源統籌,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大力推進零基預算和財政支出標準化改革,加強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與一般公共預算統籌銜接,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落實地方稅體系建設,深化稅收征管制度改革,推進依法治稅,提高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征管水平。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健全完善債務管理制度,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改革優化金融體系結構,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推廣運用甘肅省中小企業信用信息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更好服務中小微企業融資活動,抓好重大項目融資推介對接,完善融資對接互補機制,構建多元化融資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作用,完善融資增信服務。支持地方金融機構改革發展,大力實施“引金入武”工程,用好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全完善融資擔保體系和銀企對接機制,努力滿足不同類型融資主體的資金需求,實現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積極推進險資入武、保險直投等工作,加強企業培育,拓展融資渠道。壓實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政府屬地責任、金融機構主體責任、金融監管部門監管責任,積極穩妥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盤活上市公司資源,引進戰略投資,優化資本結構。充分利用農村“三資”,撬動銀行金融資金投入鄉村振興。

    (四)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鞏固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成果,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干預,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著力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和水平,切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增強發展動力。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實施“互聯網+政務服務”,完善“不來即享”和“一窗辦、一網辦、簡化辦、馬上辦”服務機制,壓減行政許可事項,大力整治變相審批。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和企業經營許可事項告知承諾制。全面實施重大項目“三性”論證,暢通政策制定參與渠道,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繼續按照機構編制和財政供養人員“兩個只減不增”的要求,鞏固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成果。市、縣、鄉三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應堅持政務公開透明,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全面推進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公開。

    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發展保障新支撐

    堅持以“兩新一重”為重點,統籌推進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加快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一)改善交通基礎設施

    以交通強國建設為統領,立足交通區位優勢,著力構建河西走廊立體交通大通道,發揮交通運輸“先行官”作用,不斷增強交通運輸與經濟、產業、貿易、城鄉等領域融合發展的能力。

    1.著力優化公路路網結構。優化高速公路路網布局,加快實施G569曼德拉至大通公路北山至仙米寺段,打通內蒙古阿拉善至武威至青海海北的周邊城市外聯路,形成與周邊省市快速連接的高速公路網。有序推進普通國省干線公路提級改造,以各縣區主城區為中心,謀劃實施網狀輻射小城鎮的半小時快速路,城區至中心小城鎮連接線達到二級及以上公路。加快旅游公路建設,補齊旅游公路基礎設施短板。圍繞交通與文化旅游、現代農業、工業園區等關聯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打造路衍經濟產業鏈。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實現80%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30戶以上的自然村100%通硬化路。

    2.加快鐵路民航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構建立體化綜合交通網絡,建成蘭張三四線鐵路、武威國際陸港鐵路集裝箱場站鐵路專用線,不斷完善鐵路運輸通道,助推武威融入蘭西城市群。建成民勤通用機場及配套工程,開發高端觀光旅游、低空飛行體驗等線路產品,構建聯動景區、覆蓋全域的臨空經濟圈。完成武威機場前期工作,有序推進機場建設,盡快構筑通達省內及連接周邊省區的航線網絡。

    3.統籌推進快遞服務網點建設。完善城市快遞網點布局,支持在城市周邊規劃建設具有干支銜接功能、組織開展共同配送的公共貨運配送中心。擴大配送網絡終端綜合服務,加密智能快遞自提終端設施網絡,實現城市住宅小區覆蓋率達到90%以上。推進縣鄉村三級物流網絡節點體系建設,提升節點設施綜合服務能力,引導快遞企業與農業、供銷、商貿企業合作,推進鄉鎮農村物流服務站多站合一,實現村級快遞網點100%覆蓋。

    4.構建互聯互通客貨運體系。全面建成武威、古浪、天祝高鐵綜合客運樞紐,強化高鐵站交通樞紐與城區公交、出租的無縫銜接,與城市公路客運站的暢通連接,形成以綜合客運樞紐為龍頭,縣級客運站為骨干,分層布設、覆蓋廣泛的客運站場體系。加強與周邊省市、國家物流中心節點、“一帶一路”沿線樞紐城市聯運網絡建設,初步形成現代物流體系。根據《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依托甘肅(武威)國際陸港,爭取將武威列入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城市,提供暢通國內、聯通國際的物流樞紐和區域分撥服務。

    5.積極推進智慧交通建設。進一步完善交通大數據基礎設施,強化科技與智能對交通運輸的支撐作用,積極開展“互聯網+”模式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探索和應用,建成智能公交系統、道路運輸、智慧物流等智慧交通項目,構建武威數字交通體系,實現行業信息化的集中部署和集中管理。

    專欄12:交通基礎設施改善工程

    1.高速公路聯網暢通工程。強化高速公路對外聯通能力,實施G569線曼德拉至大通公路北山至仙米寺段、古浪(大靖)至民勤至金昌等高速公路,完善高速公路路網。

    2.國省干線提級改造工程。加快國省干線待通路段和低等級路段擴能升級,實施G312線天祝界牌村至古浪金三角段、干城至西溝改線等項目,優化區域路網結構。

    3.鐵路民航協同發展工程。加大鐵路民航基礎設施補短板力度,加快蘭張三四線鐵路、民勤通用機場建設,推進武威機場項目前期進度,構建綜合立體交通網絡。

    4.交通旅游融合發展工程。構建“快進”“慢游”旅游交通網,實施天祝旅游大環線、蘇武沙漠大景區等重點項目,提升旅游基礎設施條件。

    5.快遞網點優化工程。統籌城鄉郵政網點建設,完善配送服務功能,實現城市住宅小區加密智能快遞自提終端覆蓋率達到90%以上,村級快遞網點100%覆蓋。

    6.運輸樞紐互聯互通工程。提升樞紐換乘(裝)運輸服務水平,建設武威東、天祝西、古浪北3個客運樞紐及武威國際陸港鐵路集裝箱場站等貨運樞紐,完善多式聯運服務功能。

    7.智慧交通推廣應用工程。深化電子信息技術與交通運輸服務的集成應用,實施智能公交、運輸行業監管等智慧交通項目,提升交通運輸智能化水平。

    (二)完善水安全保障體系

    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編制實施《武威市水安全保障規劃》,統籌調配境內水和外調水,系統推進水生態治理與保護,完善城鄉供水網絡,著力加強防洪減災安全保障,強化水利監管。通過深節水、抓調水、涵養水、保供水、防洪水“五水共抓”,地表水、地下水、天上水、外調水、排放水“五水共用”,建立完善水資源高效利用體系、人工增雨雪作業體系、供水安全保障體系、水生態安全保障體系、防洪安全保障體系、現代水治理體系。加快實施水資源配置與保障工程,全面建成城市和縣城第二水源,大力推進實施區域內水系連通、調蓄供水、水庫能力恢復等工程,構筑“河庫連通、內外相接、多源互濟、統籌調配”的全域供水網絡體系,提升水資源調配能力。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中小流域水土保持、河湖水生態治理、地下水超采區治理等工程,提升水環境治理水平。完善農村飲水保障和現代化改造提升,探索建立公共供水精細化管理管控體系,積極推進智慧精準化供水,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大力實施防洪減災工程,加大河流綜合治理、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山洪溝道防洪治理,提升防洪減災能力。推進智慧水利建設,增強水利監管能力和信息化建設水平,提升現代化治水能力。

    專欄13:水安全保障工程

    1.水資源配置與保障工程。加強水源工程和水資源配置保障能力建設,實施涼州城區第二水源、涼州區調蓄工程、古浪縣黃花灘調蓄供水工程、民勤縣城鄉供水第二水源建設項目、天祝縣馬營溝黑馬圈河調蓄水池等重點工程,提升水資源調配保障能力。

    2.現代化農業農村節水供水工程。持續推進高效節水向區域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大力推廣管灌、噴灌、滴灌等高效灌溉節水技術,提高農業灌溉效率;實施紅崖山、永昌等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民勤古浪末級渠系改造、南陽山片牧草節水灌溉等項目,提升完善現代化農業供水網絡體系;健全農村供水網絡、工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對已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進行配套、改造、升級、聯網,提升農村人口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和飲水質量。

    3.防洪減災工程。實施莊浪河天祝縣城段、石羊河干流民勤段、金塔河、北沙河(民勤段)、南岔河等河道治理工程,提升防災減災預警水平和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開展西營、龍泉寺、柏林、龍潭河、直岔等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保障水庫安全運行。

    4.水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實施石羊河流域源頭及所屬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天祝縣金強河至黑馬圈河水系連通、十八里堡曹家湖鞍子山水庫清淤等工程,加強水生態綜合整治,推進水生態治理網格化、信息化建設。

    5.智慧水利工程。實施機井、農村人飲、河湖監控、水庫工程管理、水電站生態流量監控、水旱災害防御、水利視頻大聯網、視頻會商、地下水機井智能化計量設施改造等現代化智慧水利項目,增強水利監管能力和信息化建設水平。

    (三)強化能源支撐保障

    推進新能源可持續發展和傳統能源清潔化利用,全面提升能源支撐保障能力,逐步建立多元、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應體系,努力構建產業布局合理、能源結構優化、效益穩步增長的能源開發利用新格局。

    1.建設高質量新能源生產基地。適應技術創新推動新能源成本下降趨勢,著力推動風電項目競爭性低價上網。借助全國用電增速好于預期,省外用電市場需求穩步增長的利好形勢,配合省上積極對接落實受端市場,視新能源消納和外送形勢,全面建成天祝松山灘風電基地,適時啟動建設民勤紅沙崗風電基地。全面推動光伏發電平價和低價上網,不斷擴大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規模,重點支持大型低價“光伏+治沙”等具有多種生態效益的光伏項目。開發建設百萬千瓦級大型光伏發電基地。加快隴電入魯配套外送風光電項目建設,將風光資源條件好、年利用小時數高、具備平價上網條件的區域,優先納入隴東特高壓直流工程配套電源項目。加快推進光熱示范項目建設,實現光熱發電與風光電協同無補貼發展。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量達到900萬千瓦以上,占全市電力總裝機的90%以上。

    2.打造多能源互補示范基地。依托中科院上海應物所與上海聯合日環聯合申報國內首個“風光氫儲”一體化綜合能源基地,并爭取納入國家相關發展規劃。加快建設10MWe小型模塊化釷基熔鹽研究堆、釷基燃料鹽研究設施,建設世界級的多能互補示范基地,推動風光多能融合技術示范與應用。實施百萬千瓦光伏、百萬立方電解制氫、十萬千瓦熔鹽儲熱、十萬噸加氫催化等新能源及利用項目,建成多能融合技術與應用國家級創新平臺。

    3.推進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堅持負荷增長與電網建設、電網與電源建設同步規劃發展,不斷優化330千伏及以下電網網架結構,增加武威電網750千伏、330千伏變電站布點,提高電網整體配送能力,滿足武威負荷增長的需求。重點建設風光電新能源基地配套送出工程,實現武威境內750千伏變電站零的突破,爭取土門330千伏變電站盡早開工建設。結合河西地區新能源發展實際,配合做好電力外送規劃研究工作,爭取省上布局河西第二條特高壓直流外送工程列入《國家“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盡快開工建設,滿足大規模風光電接入、消納及外送需要。

    4.加快儲能設施建設。支持不同類型的儲能示范項目,綜合運用儲能和需求側管理等技術,提高系統靈活性,力爭在儲能和多能集成等技術領域有所突破。聯合風光電項目開發,建設風光儲輸配一體的綠色能源分布式體系,增強調峰能力,平滑電能輸出曲線,提升綠色能源消納能力和外送水平。積極開展抽水蓄能電站選點規劃推薦站點調整前期工作,爭取將武威抽水蓄能電站納入國家新一輪抽水蓄能中長期規劃。

    5.增加天然氣供給保障。大力發展生物質能,在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餐廚垃圾等生物質資源富集的縣區,布局建設生物天然氣項目,增加天然氣供給能力。積極爭取國家對城鎮天然氣管網資金支持,補齊天然氣供需短板,優化區域天然氣供給結構。依托西氣東輸等國家天然氣主干線在武威過境的優勢,加快境內天然氣管道建設,進一步擴大管道天然氣覆蓋范圍。積極爭取西氣東輸、澀寧蘭等燃氣管道在民勤、古浪、天祝增加分輸壓氣站出口,增加天然氣用氣指標,滿足用氣負荷的增長需要。全力推進農村燃氣建設,優化農村用能結構。

    專欄14:能源基礎設施推進工程

    1.武威抽水蓄能電站項目。規劃建設總裝機容量14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1座,配套建設相關附屬設施,彌補電力系統調峰缺口,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提高電網供電質量。爭取將武威抽水蓄能電站納入國家新一輪抽水蓄能中長期規劃。

    2.隴東特高壓配套新能源項目。配合國家西電東送戰略通道建設,積極實施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工程配套電源項目。爭取將民勤縣紅沙崗區域350萬千瓦新能源納入隴電入魯工程配套電源項目,在民勤縣建設風電250萬千瓦、光伏100萬千瓦項目。

    3.風光電基地項目。加快天祝松山灘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在各縣區啟動建設平價上網光伏發電項目。適時啟動實施億利集團風光儲輸多能互補綠色能源治沙及產業扶貧項目。

    4.“風光氫儲”一體化示范基地。建成2兆瓦釷基熔鹽實驗堆項目,建設30兆瓦熔鹽儲能、10兆瓦高溫制氫項目,新建20兆瓦釷基熔鹽研究堆項目,建成世界首座10MWe小型模塊化釷基熔鹽研究堆。

    5.生物質發電項目。在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等生物質資源富集的縣區布局建設生物質發電項目。建成古浪縣30兆瓦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

    6.煤炭建設項目。建成甘肅九條嶺砂泉溝煤礦、民勤縣青苔泉煤礦,新增產能90萬噸/年。

    7.電網項目。重點建設風光電新能源基地配套送出工程。規劃建設750千伏變電站1座、330千伏變電站2座、110千伏變電站9座、35千伏變電站1座。爭取省上布局河西第二條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工程,配套建設±800千伏特高壓換流站1座。

    8.天然氣支線項目。依托西氣東輸等國家天然氣主干線在武威過境的優勢,加快境內天然氣管道建設,進一步擴大管道天然氣覆蓋范圍。規劃實施古浪縣、民勤縣、天祝縣天然氣支線項目。

    (四)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搶抓國家全面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機遇,實施新基建三年計劃,著力構建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服務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提升全市基礎設施供給質量和運行效率,以新基建為新消費開拓更多創新空間,以新消費為新基建指引更多投資領域。

    1.5G基礎設施和組網建設。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拓寬互聯網出口帶寬,按照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自建一批、園區企業共建一批、社會公共資源開放利用一批的原則,加快5G網絡部署,構建覆蓋全市、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的信息通信傳輸網絡,基本實現5G網絡城區和鄉鎮連續覆蓋。鼓勵產業園區和重點企業與基礎電信企業、鐵塔公司深度合作,采用“資源合作”模式,統籌共建5G基站。將5G站址專項規劃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城鎮控制性詳規并嚴格落實,合理利用各類資源,有效節約建設資金。

    2.大數據中心建設。依托省上絲綢之路信息港數據中心,推進大數據云計算中心建設,支撐邊緣計算與云計算融合,打造武威地區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開發應用的基礎平臺。建設“城市大腦”服務管理、“智慧武威·天馬行”、城市“一張圖”數字地圖服務平臺、國產化政務云平臺、區塊鏈服務網絡,建成大數據云計算中心3個。

    3.人工智能應用。加快5G+工業互聯網的融合創新應用,引導規上工業企業在傳統工業設備、裝備、系統疊加智能化控制、傳感和5G網絡連接能力,構建數字孿生模型,支撐工業設備的實時在線、數據分析、精準決策和控制優化,夯實企業信息化、智能化基礎。推進人工智能在教育、醫療、農業、服務業、防災減災等領域的應用,打造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示范區和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標桿試點。

    4.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貫徹國家能源戰略,落實節能減排政策,穩步推進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基本建成適度超前、車樁相宜、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進而拉動電動汽車相關產業發展,推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互聯網+充電基礎設施+電動汽車”產業生態體系。

    專欄15: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1.5G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基礎網絡布局,加快5G網絡建設。新建5G基站及配套設施5312個,實現重點區域、工業園區、3A級及以上景區5G網絡覆蓋。

    2.大數據中心建設。布局建設區塊鏈服務網,實施武威聯通、移動、電信云計算中心等關聯項目,實現政務外網鏈、農產品溯源等特色應用上線推廣。

    3.人工智能應用。強化數字化賦能,實施現代農業高科技智能化設施改造、文廟數字化保護利用等重點項目。

    4. “智慧武威”建設。立足實現城市治理、便民服務、科學決策等功能,從“放管服”改革、便民利企、城市治理、產業經濟、生態宜居5大方面建設30個子項目。“放管服”改革:武威市政府網站集約化平臺項目、武威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項目、武威市市級政務服務平臺與省級政務服務平臺對接改造項目、武威市電子政務外網省級改造暨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共享建設項目、12345便民服務熱線項目、信用體系二期項目。便民利企:智慧物流、工業信息云平臺、智慧教育、智慧健康、智慧養老、數字檔案館。城市治理:“城市大腦”、智慧警務、智慧交管、雪亮工程、智慧應急、智慧司法、安全體系、地理時空信息云平臺、智慧市場監管、智慧消防、智慧武威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產業經濟:物聯網應用、智慧農業、智慧旅游。生態宜居:智慧生態、智慧林業、智慧水務。

    5.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構建集中式充換站為主、分散式充電樁為輔的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體系,新建新能源汽車充電樁1800臺,其中涼州區1000臺,民勤縣、古浪縣各300臺,天祝縣200臺。

    八、提升新型城鎮化水平,促進城鄉融合新發展

    加快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完善國土空間利用和城鄉發展規劃,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統籌配置城鄉資源要素,促進中心城區、縣城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一)優化全市國土開發保護格局

    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統籌考慮未來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有序推進市縣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積極構建“多規合一、多規融合”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力爭2021年9月完成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審批。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依據,編制完善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生態環境保護、文物保護、林業草原等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及村莊規劃。不斷優化建設用地的結構和布局,完善城市綜合交通,促進各類基礎設施一體化、網絡化、智能化復合布局,探索創新規劃留白、安全韌性城市,應對重大疫情、洪澇災害和市場不確定性因素。到2025年,全面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和實施監管機制,形成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統一用途管制為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

    (二)增強縣域經濟實力

    按照規劃先行、創新驅動、產業支撐、要素集中、全鏈推動的原則,壯大縣域經濟總量,提升發展質量,推動形成緊湊、高效、可持續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依據縣域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發展潛力及戰略導向,各打各的優勢牌,各走各的特色路,努力建設農業大縣、工業強縣、文旅名縣。培育壯大縣域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集約經營,抱團發展,打響區域公共品牌,延伸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大力培育特色鮮明的縣域主導產業集群,每個縣重點培育2—3家高起點、高標準的龍頭企業,打造一批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的特色產業集群。深化擴權強縣,賦予縣一級更多自主權,強化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提升縣域資源要素調度支配能力。推進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增強小城鎮管理服務、產業集聚功能,培育一批帶動力強的特色小鎮。到2025年,縣域經濟的整體實力、核心競爭力、區域影響力顯著增強,新舊動能基本實現轉換,產業轉型升級效果明顯,各縣區地域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涼州區建設河西走廊區域性中心城市、武威市文化旅游服務基地。民勤縣建設國家重要的沙產業示范基地、甘肅省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基地、河西走廊新興沙漠風情生態旅游目的地。古浪縣建設全省生態治理示范縣、河西走廊鄉村振興樣板縣、甘肅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天祝縣建設全國高原藏鄉特色旅游目的地、甘肅省高原特色農業生產加工基地、甘肅少數民族地區改革開放示范區。

    (三)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全面推行戶籍制度改革,放開全市所有縣區落戶限制,實現城鎮落戶“零門檻”。提高居住證發證量和含金量,持有居住證人口納入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范圍,享受與當地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和市民權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政策,引導市縣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市民化。合理推進“鄉改鎮”“鄉(鎮)改街道”和鄉鎮撤并,加快古浪縣綠洲小城鎮、古浪縣黃花灘、天祝縣松山灘、涼州區鄧馬營湖等大型搬遷安置區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搬遷安置區人口市民化進程。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5%左右,城鎮化水平達到全省中上游水平。

    (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推動城市結構調整優化,提升城市品質,提高城市管理服務水平,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建設,推動數字城市和物理城市同步規劃和建設。實施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提高市政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和安全性能。開展完整居住社區設施補短板行動,對社區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進行改造和建設,推動物業服務企業大力發展線上線下社區服務業,加強與各類市場主體合作,提升物業服務質量,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加強老舊小區改造,改造老舊小區729個、4.96萬戶。加快完善中心城區功能,完善城市道路網絡系統,繼續加快城市排水管網、垃圾和污水處理、供熱設施改造建設,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提升城市防澇能力,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污泥無害化處置率,繼續加強城市綠地建設,完善生活服務設施,增加公共活動空間。以建設美好人居環境為目標,完善城市生態系統,保護城市自然風貌,修復河湖水系和濕地等水體,加強綠色生態網絡建設,提高城市生態建設水平。

    (五)加強城市綜合治理

    創新城市治理方式,運用信息技術建設城市綜合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推行城市治理“一網統管”,從群眾身邊小事抓起,以繡花功夫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堅持依法治理,建立健全部門協同、指揮順暢、運行高效的城市管理體系。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城市治理突出問題,加強城市管理執法隊伍建設,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提升城市安全管理效能,全面梳理城市治理風險清單,建立和完善城市安全運行管理機制,整合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房屋建筑施工和使用安全等信息資源,對城市安全風險實現源頭管控、過程監測、預報預警、應急處置和綜合治理,提升城市安全韌性。

    (六)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

    加強城鎮公用設施建設,完善城市道路、供排水、供熱、供氣等市政基礎設施。完善城市生態系統,保護城市自然風貌。提升縣城公共服務能力,按照常住人口配置教育資源,擴充養老護理型床位,提高養老服務質量,提升兒童福利設施和未成年人救助保護設施水平,配置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逐步實現城鎮居民全覆蓋。統籌布局縣城、中心鎮、行政村公共服務設施,實現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和縣城為單元的城鄉統籌發展。整合管理資源,提升城市精細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推進城市政府向服務型轉變、治理方式向精細化轉型、配套資源向街道社區下沉。

    (七)加快城鄉融合發展

    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統籌縣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加快形成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的建管格局,推動公共資源在縣域內實現優化配置。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城鄉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城市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構建規范有序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促進工商資本有序參與農村建設。健全城鄉一體的人口服務和管理機制,建立城鎮教育、就業創業、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鉤機制,允許符合條件的入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并依法享有相關權益。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渠道,健全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營造公平就業環境,保障城鄉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權利。

    專欄16:城鎮基礎設施完善工程

    1.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工程。著力補齊城鎮環境衛生設施短板弱項,加快垃圾、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在100%(縣城98%以上),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廠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城市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

    2.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工程。加快城市路網、交通便利化設施、停車場、供水、供熱、供氣管網設施建設和園林綠化建設,有效解決“停車難”“過街難”問題,道路交通進一步暢通,水、氣、暖達標穩定供應。

    3.城鎮智能化改造工程。推進5G網絡向縣城延伸覆蓋,建設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水務等感知終端,推進市政公用設施智能化。整合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信息系統,建設統一的公共服務平臺。

    4.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改善老舊小區居住條件,完善水、電、氣、暖、路、通信等配套基礎設施和養老托育、停車、便民市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實現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應改盡改。

    5.綠色建筑工程。持續推行綠色建筑,在政府投資項目、大型公共建筑中強制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創建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高品質綠色建筑。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比例達到70%以上。

    九、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文化事業新氣象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全面落實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提升文化軟實力和社會文明程度,凝聚強大正能量。

    (一)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大力弘揚時代新風,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

    1.加強新時代思想理論建設。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工作體系,用好“學習強國”“甘肅黨建”“天馬黨建”等網絡學習平臺,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實里走。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陣地建設,完善管理制度,切實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加強和創新互聯網內容建設,落實互聯網企業信息管理主體責任,構建全媒體監管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營造廉榮貪恥的社會氛圍。

    2.推動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大力弘揚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新時代武威精神,著力打造“崇文尚德·包容創新”的武威城市精神。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改進創新。深入推進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志愿服務建設、誠信社會建設、網絡文明建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常態化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宣傳道德模范、最美武威人等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跡和崇高品格,激發人們向善向上的美好愿望。提倡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濃厚氛圍。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采取符合農村特點、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有效方式,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農村,提振農民群眾精氣神。推進農村移風易俗,革除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反對迷信活動,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3.持續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強化頂層設計,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作為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一把手”工程謀篇布局。優化保障機制,實施“以塊為主、條塊結合”和“專項工作組+專項整治行動組”推進機制。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干部、社區網格員主力軍作用。依法依規創建,修訂完善市民文明公約、市民文明規范、行業規范,依法依規破解城市治理難點。開展智慧創城,提升城市管理的智慧化和精細化水平。深化文明實踐,加快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建立健全社區文明實踐陣地。分行業打造一批標準化、示范化精品點位。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大力推進“書香武威”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文化體育活動,更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健全市、縣區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影劇院、體育館、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持續提升鄉鎮、社區、行政村文化體育場所服務功能,構建設施完善、服務到位的城鄉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依托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平臺,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加大五涼文化的保護、研究、宣傳、闡釋和傳承,積極推進長城、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加強考古工作,實施文物保護維修工程,延續歷史文脈,保留歷史記憶,擦亮歷史文化名城名片。

    (三)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產業政策支持和市場服務體系建設,培育壯大文化市場主體,擴大文化產品供給。實施文化精品打造工程,推出更多反映武威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和發展成果的精品力作。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加快全媒體傳播工程、智慧廣電工程建設,更好發揮融媒體平臺在宣傳推廣、文化傳播、輿論引導中的作用。加強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絡建設,積極推進廣播電視發射臺站設施建設,促進全市廣播電視骨干數據網絡優化升級,全面提高傳播覆蓋能力。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市級融媒體中心,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積極推進國有文化企業改革,推進交叉持股或進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并購重組。

    十、堅持深化對外開放,形成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積極融入和服務國家開放大局,全面用好“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機遇,深入推進對外開放平臺建設,加快構建內外兼顧、向西為主、多向并進的開放新格局,努力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一)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把擴大向西開放作為發展開放外向型經濟的重要戰略取向,推進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經貿、科技、教育、文化、旅游、衛生、金融、生態等領域的合作交流,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市場空間。深化對外開放領域體制機制改革,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依法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切實改善投資貿易環境。將開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從追求外資外貿規模速度轉變為質量與效益相統一,從以“引進來”為主轉變為“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增強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合作新局面,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重要節點城市。

    (二)完善和拓展口岸功能

    充分發揮武威進境木材指定監管場地和武威進口肉類指定監管場地口岸平臺作用,統籌口岸通關協作,提升口岸整體功能和綜合效益。培育引進木材加工制造類實體企業和貿易物流類企業的聚集發展,建設陸港進境木材線上線下交易平臺和木材加工產業國際陸港鐵路集裝箱場站,爭取武威鐵路口岸對外開放、提升口岸整體功能,保障進境木材、進口肉類指定監管場地高效運行。積極拓展國際物流通道,爭取建設武威國際貨運班列編組站。建設公鐵聯用物流中心,構建集運輸配送、現代倉儲、貨物分撥、多式聯用、物流信息、集裝箱業務為一體的現代物流園區。擴大與蘭州國際陸港以及周邊省、市交流合作,提高陸港南下貨物集散和歸集能力。加強與省內外市場的合作,引建大型物流企業和物流園區,建立外聯內暢的現代物流體系,打造向西開放的國際物流平臺和國家物流網絡樞紐。

    (三)努力擴大外貿出口

    大力發展進出口加工業、現代制造業和出口示范農業,加快培育出口企業,打造武威品牌,擴大產品的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堅持“抓大、促小、育新、引強”,大力培育和改進出口產品加工企業和外向型中介服務組織。全面推行出口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高起點建設農林牧產品和食品出口基地,嚴格備案基地監督管理,確保出口產品全部來自出口備案基地,提高綠色農產品競爭力。著力搭建產品出口服務平臺,提升產品出口創匯能力。大力拓展中西亞和歐洲市場,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業合作,打造向西開放的國際物流平臺和出口產品加工基地。

    (四)加強區域交流合作

    加速融入蘭白經濟圈、蘭西城市群建設,加強交流合作,促進生產要素流動,實現產業協同發展。積極推進與毗鄰市州盟合作開放新路徑,加快推動河西走廊一體化組團發展,促進河西五市通力協作,在生態建設、特色產業、文化旅游等方面加強合作,積極融入河西走廊經濟帶。推進與內蒙古阿拉善盟在基礎設施、生態保護、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深度務實合作。探索推進與青海省海東市等毗鄰地區開展相關領域合作交流。

    十一、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群眾新福祉

    牢記“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產黨的事業”,深入推進公共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牢牢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非基本公共服務弱項,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水平,切實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不斷滿足多樣化民生需求,努力增進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一)千方百計穩就業保就業

    把穩就業、保就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實施就業優先政策,著力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努力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和更高質量的就業。

    1.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穩定就業總量,優化就業結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制定多渠道靈活就業、網絡就業創業、外出就業和回鄉創業等就業新形態支持政策,努力創造多種形態、多種方式的就業崗位。通過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釋放內需潛力。“十四五”期間,全市新增城鎮就業7.5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6%左右。

    2.切實保障重點群體就業。加強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和政策扶持,鼓勵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創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發揮城鎮集聚功能,拓展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空間。建設農村創新創業和返鄉創業孵化實訓基地,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村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加強教育培訓和就業指導服務,落實各項優惠政策,扶持自主擇業軍轉干部、自主就業退役士兵就業創業。穩妥安置去產能企業職工就業,切實做好其他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城鎮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為零。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年累計輸轉200萬人次以上。

    3.著力提高就業能力。弘揚勞模和工匠精神,進一步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創新培訓組織形式,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全面落實“以工代訓”政策措施,完善職業技能崗位培訓工作機制和培訓激勵機制,健全政府職業培訓補貼制度,提高補貼資金使用效益,發揮好激勵和引導作用。健全完善勞動力調查制度,加強就業創業統計,構建就業季度分析研究制度,加強勞動力價格監測,全面準確掌握勞動力動態供給情況。

    4.健全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健全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完善市、縣區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功能,加強基層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升人力資源市場管理信息化水平。推進各類就業信息共享開放。積極構建靈活性與安全性兼具、長期與短期協調的穩就業機制。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和勞動者維權機制,營造公平就業制度環境。規范招人用人制度,尊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市場主體地位。

    (二)穩步提升城鄉居民收入

    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實施低收入群體增收行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堅持“增收”和“減負”并舉,激發增收活力,努力縮小與全國平均收入水平差距。

    1.開辟渠道增加收入。健全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收入中體現技能價值激勵導向的分配制度,完善適應機關事業單位特點的工資制度,健全農村務工人員工資專用賬戶制度。把提高勞動生產率作為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根本手段,支持城鄉居民走出去,尋找更多增收機會。支持更多城鄉居民在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中增加更多收入。支持城鄉居民利用土地、集體林權等各類資產增值收益。支持扶貧車間、合作社升級,拓展增收渠道。支持城鄉居民提高技能,增強經營能力,提高增收水平。更加關注社會特殊群體收入水平的提高,支持特殊群體收入增長,對農村脫貧不穩定群體、城市貧困群體、退役軍人群體、少數民族群體等給予傾斜支持。

    2.減輕負擔增加收入。切實增強主動服務意識,推動落實降低社會保險費率政策,深入推動落實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支持困難企業脫困發展,助力各類市場主體輕裝上陣,增加就業吸納能力,切實將居民收入提高建立在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提升、勞動生產率提高、企業綜合成本降低的基礎上。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降低水費、電費等各類成本。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擴大覆蓋面,確保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減輕低收入群體生活壓力。

    3.激發活力增加收入。綜合運用增加薪資報酬、優化評優獎勵、提升職業技能、強化權利保障等多種激勵手段,調動不同群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瞄準技能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科技人員等增收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群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突出調高、擴中、提低“三管齊下”,增加居民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收入。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造更大市場空間和更多就業崗位,著力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體制機制和競爭環境,不斷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帶動城鄉居民實現增收。深化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完善企業薪酬調查和工資水平指導線發布制度,推動城鎮企業職工薪酬待遇穩定增長。

    (三)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促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到2025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7%,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100%,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6%以上。

    1.推進基本公共教育優質均衡。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使每一名適齡兒童少年都能享受有公平有質量的教育。推進學前教育普惠優質規范發展,實施擴大公辦學前教育資源計劃,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幼兒園供給。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擴大城鎮學校義務教育學位供給,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支持多校協同、區域組團等多方式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推進普通高中教育水平全面提升,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教學和高考綜合改革,推行選課走班。支持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探索,促進普通高中辦學模式、育人方式、評價方式轉變。

    2.發展高水平現代職業教育。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貫徹落實“技能甘肅”實施方案,推進武威職業學院省級“雙高計劃”項目建設。實施中職教育“雙優計劃”,保持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大體相當。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現代學徒制和1+X證書制度試點。緊扣產業設置專業,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助力鄉村振興。整市推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大幅提升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

    3.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全面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引導廣大教師崇德正心,自覺樹立堅定的職業信念。多渠道補充教師,重點加強緊缺學科、薄弱學科、鄉村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壯大教師隊伍。健全教師發展支撐體系,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切實提高教師專業素質能力。加強校長隊伍建設,培育教育家型校長隊伍。不斷提高教師地位待遇,確保縣域內鄉村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城鎮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

    4.建設學習型社會。健全終身學習機制,發揮在線教育優勢,擴大繼續教育有效供給,構建廣覆蓋、多類型、多層次、開放便捷的終身學習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市級黨校建設,爭創“全省一流市級黨校。加強社區教育,建設新型城鎮居民終身學習中心,積極創建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為社會成員提供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多樣化的教育選擇。

    (四)全面推進健康武威建設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深入實施健康武威行動,織牢公共衛生防護網,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1.健全健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快補齊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短板,加大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力度,提升縣域整體醫療服務能力。全面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提升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和健康管理水平,推動鄉村醫生向(助理)醫師轉變,采取派駐、巡診等方式提高基層衛生服務水平。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強化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應急處置等職能。完善中西醫結合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和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加快“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衛生健康領域的應用,促進醫藥衛生管理和服務模式的重塑。

    2.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屬性,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動城鄉醫療資源均衡布局,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完善分級診療體系,加強公立醫院建設和管理考核,推進藥品和耗材集中采購使用改革。支持社會辦醫,推廣遠程醫療。加快推進涼州區區域綜合醫改試點,加快建設緊密型醫聯體和醫共體,全面發展專科聯盟和技術聯盟,推動縣域內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改革融合。完善“三醫聯動”改革機制,嚴格醫療機構績效考核和耗材使用監管,推進醫保精細化管理。

    3.持續推進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堅持和完善覆蓋全民、依法參加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政策體系,實施公平適度保障。深入推進醫保支付改革全國試點工作,強化醫保基金監管,確保基金安全。強化“互聯網+醫療保障”建設,全面實行“一站式”即時結報制度,推廣使用醫保電子憑證,推進醫療保障公共服務均等可及。加強醫療保障服務能力建設,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

    4.強化中醫藥健康服務。加強中醫藥傳承創新,發揮中醫藥的優勢特色,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治未病”服務和健康養老服務,逐步將中醫“治未病”納入社區健康醫療服務范圍。全力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融合發展,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加強市級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建設,全面提升縣級中醫醫院中醫藥綜合服務能力,優化中醫機構服務模式,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開展中醫藥重點專科和優勢專科建設,創建國家級中醫藥重點專科,省級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提升藏醫藥研發水平,推動藏醫服務“走出去”。建立中西醫結合診療機制、會診制度,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重大傳染病防控中的有效作用。

    5.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優化經濟發展結構,促進消費和投資協調均衡,夯實社會財富基礎,拓展民間投資領域,推動國民收入較快增長,鼓勵家庭、個人建立養老財富儲備,全面增強社會和居民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保障。健全育兒社會服務保障體系,嚴格落實育兒假、產休假,引導生育水平提升穩定在適度區間,改善勞動力有效供給,提升應對能力。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實施全民營養計劃,加大體育公園、戶外運動設施等健身設施建設,加強老年人群重點慢病防控管理,為老年人健康生活打牢基礎。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完善上門醫療衛生服務政策,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向社區、家庭延伸,充分發揮居家養老服務作用,基本實現60歲以上老年人服務全覆蓋。強化公辦養老機構保障作用,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推進農村綜合養老中心、農村互助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倡導家庭式養老,著力構建“互聯網+智慧養老”服務平臺,保障老年人健康服務需求。

    6.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動員和組織全社會常態化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深入開展省、市級衛生鄉鎮、衛生村、衛生社區、衛生單位創建活動,努力改善人居環境。組織開展健康知識普及活動,引導群眾養成科學合理的飲食和健身習慣。在全社會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養成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不聚集的良好習慣,推行“一米線”、看病網上預約、保持社交距離、節約糧食等文明新風。

    (五)發展公共文化體育事業

    加強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建設,完善體育基礎設施,廣泛開展群眾文化體育活動,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規范標準,加強鄉鎮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優化體育場地設施投資結構,鼓勵社會資本投入體育設施建設。到2025年,所有鄉鎮建成體育健身中心,力爭人均占有體育場地面積2平方米以上。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組織開展健身走(跑)、騎行、登山、徒步、游泳、球類、廣場舞等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積極培育冰雪、賽車、馬術、極限、航空等具有消費引領特征的時尚運動項目,扶持推廣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運動項目。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

    (六)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穩步提高社會保障層次,努力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較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制度。以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為重點,持續提高社會保障覆蓋面,努力建立全市統一、覆蓋城鄉的全民基本社會保障體系。引導非公有制單位員工、勞務派遣員工、靈活就業人員、城鎮個體戶、進城務工人員等重點人群參加城鎮基本社會保險,持續推進城鎮職工社會保險擴面。到2025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9.2%,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5%以上,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0.74萬人、16.48萬人。鼓勵支持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興辦養老機構,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健全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提高低保、特困人員供養標準和補助水平,繼續完善醫療救助制度。加大臨時救助力度,有效發揮兜底保障功能。完善以扶老、助殘、愛幼、濟困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制度,扶持培育慈善公益組織,健全老年人、殘疾人和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完善優撫安置服務體系,落實優撫對象優待政策。提高殯葬服務保障能力,建立基本殯葬服務保障制度。依托公共服務資源在退役軍人就業、養老、醫療、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優待政策,健全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

    (七)完善住房市場和住房保障體系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推進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落實城市主體責任和“一城一策”調控措施,穩妥實施房地產市場調控,著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繼續加強住房保障工作,加快構建以公租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以解決新市民住房困難為出發點,提升住房保障能力,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行業困難職工的精準保障力度,有效解決新就業無房職工和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等新市民的住房困難。

    專欄17:民生保障改善工程

    1.就業創業增收工程。推進就業優先戰略,加大技能培訓力度,提升技能培訓質量,年均培訓勞動力2萬人次以上。運用“互聯網+”,在全市現有4所技工學校、60多家職業培訓機構、20家創業就業孵化示范基地(園區)基礎上,培育建設一批培訓基地和實訓基地。通過實施技能培訓,拓寬就業渠道,帶動城鄉居民實現增收。

    2.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推進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職業教育建設任務,實施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加快基本公共教育均衡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新建、改擴建武威一中、武威二中、涼州區祁連路小學、古浪縣城關第四小學、天祝縣城北新區九年制學校、涼州區第八幼兒園等115所中小學幼兒園以及智慧教育云平臺建設、易地遷建古浪職教中心等項目,提升創新人才培養能力,提高教育質量。推進實施市委黨校原址改擴建項目,不斷提升干部培訓教育能力。

    3.公共衛生服務工程。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現代化建設、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縣級醫院提標擴能建設、婦女兒童健康服務能力建設、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等任務,實施甘肅省武威腫瘤醫院整體遷建及功能提升等項目,建立健全健康服務體系,提升應對重大突發新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救治能力。

    4.全民健身工程。增加公共體育服務設施有效供給,實施武威市體育場、民勤縣文化體育中心、古浪縣體育館、天祝縣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場以及縣級全民健身中心等項目,建設各級各類體育活動場(館)6500個。

    5.社會服務保障工程。推進社會服務兜底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2項任務,不斷加大養老服務、兒童福利、殘疾人和退役軍人服務等投入力度,實施武威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天祝縣社會福利院、普惠養老等項目建設,加快光榮院、榮譽軍人休養院、優撫醫院、軍人公墓、軍休服務場所、烈士紀念等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配套服務功能,進一步改善社會服務設施條件。

    十二、堅決維護國家安全,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新水平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把安全發展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堅決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圍繞共建共治共享,扎實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全國試點工作,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武威、法治武威,促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一)建設更高水平平安武威

    1.捍衛政治安全。把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特別是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堅定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嚴密防范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確保天祝縣長治久安。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國家安全風險研判、防控協同、防范化解機制。嚴格落實國家安全責任制,健全風險防控機制,壓實風險防控責任。加強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深化凈網行動,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錯誤思潮。開展國家安全宣傳教育,鞏固國家安全人民防線。

    2.保障經濟安全。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范機制和能力建設,加強重要經濟指標動態監測和分析研判,制定重要經濟領域風險應對預案,增強產業體系抗沖擊能力。維護水利、電力、供水、油氣、交通、通信、網絡、金融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提高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水平。加強政府債務防范化解,加大力度處置重點領域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加強核安全監管,維護新型領域安全。

    3.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完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體系、隱患排查治理和風險防控體系。抓好應急管理信息化綜合應用平臺建設,持續開展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礦山、消防等重點領域風險隱患專項治理,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食品藥品監管制度,強化源頭治理和全過程監管,健全追溯機制,提高食品藥品安全保障水平。強化生物安全保護。

    4.確保糧食安全。堅持不懈抓好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生產供給,全面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黨政同責要求,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儲備能力、流通能力,有效保障糧食、食用油、肉類生產供應,構建高層次、高質量、高效率、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按照“產區保持3個月銷量、銷區保持6個月銷量”的糧食儲備規模要求,形成政府儲備與企業儲備功能互補、協同高效、資源共享的儲備管理新格局,進一步推進糧食儲備體制機制改革,確保關鍵時刻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

    (二)創新社會治理體系

    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全面實施“平安細胞工程”,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1.夯實社會治理基層基礎。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建設規范化綜治中心,打造智能化、實戰化的基層社會治理基礎平臺。全面落實鄉鎮(街道)領導干部駐點聯系群眾工作制度,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鄉鎮(街道)在基層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為群眾提供更好服務。支持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參與創新社會治理和維護社會穩定。注重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2.健全社會管理和服務機制。健全基層公共服務平臺和綜合信息平臺,完善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創新符合各地實際的村(居)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提升村(居)民參與社會治理機制,擴大對公共事務參與范圍。健全農村、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積極推行網格化管理,充分發揮村民議事、村民理財、村務監督等村民自治組織作用,加強村規民約建設,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

    3.維護社會安全穩定。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完善各類調解聯動工作體系,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落實領導干部接訪、下訪制度,認真做好信訪工作。完善重大決策、重大舉措、重大項目、重大活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加強重點人群幫扶救助、心理疏導、法律援助。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推進智慧警務、智慧交管建設,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全面提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堅決防范和嚴厲打擊各類犯罪,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斗爭,鞏固社會和諧穩定局面。加強改進基層政法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雪亮工程”全域覆蓋,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武威。

    4.加強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建設。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做好應急物資儲備,建設應急處突隊伍,提高洪澇干旱、森林草原火災、地質災害、氣象、地震等自然災害防御工程標準,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災害事故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三)堅持全面依法治市

    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健全立法工作機制,加快《武威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和《武威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等立法進程,體現地方特色、突出立法質量、注重有效管用。著力打造法治政府,把法治建設與提升政府公信力、轉變政府職能和堅持依法行政結合起來,推進行政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健全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合法性審查和責任追究機制。深入推進司法公開,強化司法監督,嚴格內部監督,加強程序監督,擴大外部監督,讓執法司法權在制度的籠子里運行。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努力提升執法司法的質量、效率和公信力,讓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堅持把全民普法守法作為長期性、基礎性的工作,創新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全面實施“八五”普法規劃,深入學習宣傳貫徹實施民法典,增強公眾的法治認同和信賴。深入開展思想道德建設,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等社會規范的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法治良序。

    (四)加強國防動員體系建設

    堅持“戰時應戰、急時應急、平時服務”原則,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加強國防動員普及宣傳,健全軍地協調機制。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定期開展軍地聯合演練,推進基干民兵應急隊伍與政府應急管理體系有效銜接,實現一體建設、統籌使用。持續加大國防動員基礎設施投入,配套完善鄉鎮武裝陣地,推動縣域民兵軍事訓練場地建設。

    第四章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一、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學習運用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的寶貴經驗,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確保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落地落實。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堅持好干部標準,加強干部教育培訓,提高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抓落實能力,引導黨員干部以擔當體現忠誠、以實干踐行初心,努力打造善學善思善謀、想干能干會干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深入推進黨支部建設標準化、黨建工作信息化和“四抓兩整治”重點措施落實,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持之以恒加強和改進作風,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加強政治巡察,強化對公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把嚴的主基調長期堅持下去,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二、加強民主政治建設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人大對“一府一委兩院”的監督,保障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推進協商民主建設,加強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建設,推進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提高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水平。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牢牢把握大團結大聯合主題,不斷鞏固共同團結奮斗思想政治基礎。堅決落實黨的民族政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維護宗教領域和諧安定。著力做好港澳工作、對臺工作、僑務工作,凝心聚力、服務大局。構建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堅持黨管武裝原則,扎實開展雙擁共建。加強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建設,鼓勵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為經濟社會發展獻計出力。


    第五章  保障措施


    《武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是指導全市“十四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經市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具有法律效力。實現“十四五”規劃及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必須把黨的領導貫穿始終,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凝聚各方面智慧力量,形成推動規劃實施的強大合力。

    一、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

    以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充分發揮黨領導統攬全局的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始終貫穿于“十四五”規劃實施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充分調動各級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實現規劃目標任務提供堅實組織保障,推動規劃落地見效。

    二、落實統一規劃體系

    積極落實國家統一規劃體系,結合武威實際落實好國家和省上發展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要求。堅持全市規劃的統一性和系統性,推動出臺專項規劃和縣區規劃,加強與空間規劃和區域規劃的銜接,保證在總體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間配置上相互協調,在時序安排上科學有序。各縣區、各部門要加強年度計劃與發展規劃綱要的銜接。

    三、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發揮規劃對政策、項目、要素的引導作用,落實政策跟著規劃走、項目跟著規劃走、要素跟著項目走的重大舉措,確保發展規劃的落實。圍繞規劃確定的戰略、目標、任務和謀劃的重大項目,堅持政策制定服從規劃導向、短期政策服務規劃實施的原則,研究提出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政策措施,完善要素市場化配制體制機制,加強人口、土地、環境、產業、財稅、投資、金融等政策的統籌協調。對納入規劃的重大工程項目,建立推進機制,簡化審批核準程序,優先保證規劃選址、土地供應和資金安排,明確責任主體,加快推進實施。

    四、形成規劃實施機制

    將規劃實施情況納入全市目標管理考核體系,科學設定考核指標和考核方式,明確進度要求,實施跟蹤監督、動態監測及評估。建立科學考評反饋機制,及時向責任主體反饋考評中發現的問題,督促改進規劃實施工作。做好規劃實施的中期評估和實施完成后的總結評估,分析規劃實施效果,針對規劃實施過程中發展環境的重大變化,適時提出調整方案,確保規劃得到全面落實。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任務艱巨,使命光榮,意義深遠,全市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定信心、攻堅克難、勠力同心,頑強奮斗,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征程中譜寫武威壯麗篇章!


    武威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3月24日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0人參與
    馬上參與
    最新資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免费夜片在线观看| 男女一级爽爽快视频| 欧美高清色视频在线播放| 多人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七仙女欲春3一级裸片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欧美综合| 日韩不卡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aⅴ综合网站发布| 壮熊私gay网站的| 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的视频30分| 五月婷婷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网站| 久久精品卫校国产小美女| 日韩视频在线免费|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麻豆果冻传媒精品二三区| 色片在线免费观看|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 午夜三级A三级三点在线观看| 成人看片黄a在线观看| 五月天在线婷婷| 高清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幻女free性zozo交|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app下载| 曰批免费视频观看40分钟| 午夜一级免费视频|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人的色道免费网站| aaaaaav| 精品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制服丝袜日韩欧美| 国产精品第100页| 久久综合日韩亚洲精品色| 丰满老熟妇好大bbbbb| 激情五月亚洲色图|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窝窝影院午夜看片| 国产精品亚洲产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尹人在线观看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