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肅省定西市人民政府正式印發了《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科技創新專項規劃(2021-2035年)》,原文如下:
《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科技創新專項規劃(2021-2035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落實。
定西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12月31日
目 錄
前言 (1)
第一章 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2)
一、基礎與現狀 (2)
二、形勢與挑戰 (3)
三、機遇與優勢 (4)
第二章 總體思路與發展目標 (6)
一、指導思想 (6)
二、創新定位 (6)
三、發展目標 (7)
四、創新布局 (8)
第三章 強化區域科技創新動能 (10)
一、建設高端科技創新平臺 (10)
(一)布局基礎應用研發機構 (10)
(二)加強現有創新平臺建設 (10)
(三)構建新型研發示范平臺 (11)
(四)提升科研基地建設水平 (12)
二、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13)
(一)培育集聚一批科技型企業 (13)
(二)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13)
(三)發揮優勢企業創新引領作用 (13)
三、集聚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 (14)
(一)以制度創新支持人盡其才 (14)
(二)以教育培訓提升人才素質 (14)
(三)以柔性方式有序引才引智 (15)
第四章 發展區域創新優勢技術 (15)
一、提升優勢產業綠色技術 (15)
(一)現代種業產業發展技術 (15)
(二)馬鈴薯全產業鏈延伸技術 (16)
(三)旱作循環農業高值化技術 (16)
(四)新型建材綠色循環技術 (17)
(五)裝備制造產業升級技術 (18)
二、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 (18)
(一)數據信息產業技術 (18)
(二)生物醫藥產業技術 (19)
(三)新能源產業技術 (20)
三、壯大現代服務業新業態 (20)
(一)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 (20)
(二)培育通道物流服務業 (21)
(三)發展文化旅游新技術 (21)
四、發展綠色低碳惠民技術 (22)
(一)生態環保技術 (22)
(二)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技術 (22)
(三)新型城鎮化技術 (23)
(四)人口健康技術 (24)
第五章 拓展創新發展空間 (24)
一、打造區域創新高地 (24)
(一)生態文明創新高地 (24)
(二)中醫藥康養創新高地 (25)
(三)現代農業創新高地 (25)
二、創建西北協同創新試驗區 (26)
(一)建立雙向創新協同機制 (26)
(二)協同建設產業發展園區 (27)
(三)聯合打造產業創新平臺 (27)
三、全方位融入全國創新網絡 (28)
(一)打造區域內外開放創新合作網絡 (28)
(二)強化面向技術與企業的引進合作 (29)
(三)釋放校企協同創新成效 (29)
第六章 開啟創新創業新局面 (30)
一、優化創新創業孵化體系 (30)
(一)新建各類特色眾創空間 (30)
(二)提升創業孵化生態體系 (30)
(三)探索創新創業孵化新模式 (31)
二、健全科技金融投入體系 (31)
(一)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31)
(二)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 (32)
(三)健全金融組織服務體系 (32)
三、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33)
(一)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升行動 (33)
(二)優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 (33)
(三)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 (34)
四、加快科技體制機制創新 (34)
(一)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 (34)
(二)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 (35)
(三)加大激勵創新制度供給 (35)
(四)健全科技資源配置市場化機制 (36)
第七章 保障規劃實施 (37)
一、堅持黨的領導 (37)
二、加強統籌協調 (37)
三、強化評估管理 (38)
四、完善科學決策 (38)
附表:生態科技創新城“十四五”重點創新項目與科技需求 (39)
前 言
“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時期,是定西市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建設人民滿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定西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加快建設人民滿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定西的歷史關頭,緊抓定西加快追趕發展、貫徹落實“三新一高”要求、逐步縮小與全省發展較快地區差距的重大機遇,建設生態科技創新城,構建創新要素集聚平臺,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實現綠色發展崛起的具體行動,是加快提升區域科技水平和創新發展能力、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的重要舉措。
《規劃》按照市委、市政府生態科技創新城專項規劃編制要求,依據《定西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定政發〔2021〕15號)、《定西市創建生態科技創新城戰略研究報告》(定政辦發〔2019〕155號)、《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概念性規劃》(定政函〔2021〕2號)、《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起步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定政函〔2021〕47號)、《定西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定政辦發〔2021〕87號)等文件精神編制。《規劃》緊密結合生態科技創新城創新基礎與形勢,重點闡述科技創新發展的指導思想、創新定位、發展目標、創新布局、重點創新任務和保障措施,作為未來五年至十五年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以科技賦能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
第一章 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一、基礎與現狀
(一)科技創新環境逐步優化。圍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隊伍建設、提升科研管理績效、“三評”制度改革等,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面向馬鈴薯、草牧、蔬菜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和工業技術發展需求,爭取實施各級各類科技項目88項,獲得科技專項經費4986萬元。巨鵬、圣大方舟、鄉草坊、薯香園等企業爭取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創新驅動基金1.79億元。安定區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稱號,被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為“全國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區)。
(二)科技創新平臺逐步完善。借勢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優勢,鼓勵企業、科研單位采取產學研合作等方式,針對具有重要帶動作用的領域和行業,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培育建設創新平臺。現有各級各類平臺基地66家,其中:國家星創天地2家、農業科技園區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5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家、新型研發機構2家、種質資源庫1家、眾創空間4家、科普基地1家,市級技術創新中心、眾創空間49家。
(三)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步入正軌。貫徹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直通機制,探索形成特色產業明顯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和模式,有效支撐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和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現有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4家,建立農機制造、馬鈴薯淀粉精深加工、脫毒種薯生產等科技成果轉化基地6個,中藥材機械收獲、馬鈴薯變性淀粉新工藝等18項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轉化。圣大方舟“復合變性淀粉生物質涂料S001-5”和扶正藥業“海桂膠囊”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市場技術交易額累計達到1.3億元,年均增長22%。
(四)科技創新能力逐步提升。現有高新技術企業12家,入庫備案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5家、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7家。市級科技領軍人才33名、科技創新團隊32個。取得省、市級科技成果65項,49項科技成果獲省、市科技進步和技術發明獎。累計申請受理專利810件,授權專利495件,其中授權發明專利186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01件,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5家,省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5家,《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國家標準認證企業1家。
(五)科技合作與交流不斷拓寬。引導鼓勵區域內企業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機院、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院所高校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開展技術攻關,培養創新人才和團隊,共建創新平臺,以激內力與借外力相結合,持續增強科技合作實效。凱凱公司與武漢輕工大學聯合組建技術研發中心,研發馬鈴薯高值化系列產品。市農科院、凱凱公司與俄羅斯、烏克蘭等“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引進馬鈴薯、小麥優質種質資源,建立省級國合基地1家、引智基地1家、聯合研究中心(實驗室)1家。
二、形勢與挑戰
(一)科技創新能力支撐作用較弱。全市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39.77%,全社會研發投入(R&D)占GDP的比重為0.50%。區域內企業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創新人才和團隊,現有研發平臺示范帶動作用發揮不夠。從生態科技創新城來看,盡管農業科技創新形成了一定基礎,但仍存在科研基礎條件較差、企業創新能力弱、創新載體平臺作用發揮弱、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不足、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總量不足“一差、兩弱、三不足”的階段性特征。
(二)創新政策體制供給仍顯不足。科技創新政策供給能力亟需提升。科技創新資金投入以政府投入為主,企業在研發投入、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發揮不足。科技金融發展緩慢,公共服務體系支撐機制不夠完善,一系列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落實不到位情況。
(三)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緩慢。生態科技創新城初步形成以食品加工、新型建材、裝備制造、現代制藥四大產業為主導的制造業體系,具備了錯位發展的基礎態勢。但受限于產學研合作缺乏資源整合機制、科技成果產業化動力不足、科技創新平臺與創新人才團隊匱乏等問題,造成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存在明顯短板,成為制約定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產業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硬傷”。
(四)創新資源緊缺加劇區域競爭。蘭州周邊的白銀和臨夏等市州都在加快與蘭州合作發展。蘭白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蘭州—臨夏區域合作發展框架協議》、蘭州與臨夏區域協作發展交流座談會、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試點、蘭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蘭州西寧城市群發展規劃等區域政策措施的實施推動,將進一步強化蘭州與周邊地區的全面深度協作,互惠互贏的新局面不斷拓展。盡管區域合作中可以錯位發展,但在蘭州自身實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的情況下,周邊地區必然會圍繞其有限可轉移和外溢的經濟要素展開較激烈競爭。
三、機遇與優勢
(一)把握戰略機遇釋放區域價值。主動謀劃爭取國家發展戰略的支持政策。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建設對“一帶一路”倡議、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蘭州-西寧城市群建設等重大發展戰略實施的潛在發展機遇,區域層面需主動對接搶抓戰略機遇,才能實現國家大戰略轉化為區域發展的大機遇。把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為生態科技創新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促進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發展為定西以生態科技創新城為抓手促進綠色發展和創新驅動,積極利用陸海新通道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政策保障;發揮蘭州-西寧城市群一體化機遇將推動生態科技創新城在蘭西城市群區域間科技創新合作進一步發展;與榆中生態創新城建設協同創新將進一步激發和再塑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區域價值,是推動蘭定一體化區域協調發展的核心機遇。
(二)立足發力區域潛在發展優勢。區位優勢不斷強化,生態科技創新城區位優勢作用因大蘭州都市圈、蘭西城市群的發展而凸顯,并伴隨榆中生態創新城的建設推進,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與區域中心城市的空間近鄰效應勢必倍增。產業發展初具基礎,初步形成以食品加工、新型建材、裝備制造、現代制藥、新能源等為主的產業體系。擁有甘肅省著名商標8個、新產品5個、名牌產品25項,馬鈴薯淀粉、中藥現代化、馬鈴薯變性淀粉加工、馬鈴薯與特色果蔬速凍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建有中國(定西)西部汽車城、國家級馬鈴薯批發市場等大型專業市場,物流配送、大型購物、文化旅游等新興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以馬鈴薯種薯繁育為主的農業科技創新獨具特色,在馬鈴薯、燕麥蕎麥、食用豆、胡麻等旱作農業研究領域成果顯著。定西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定西省級高新區等創新基地政策疊加,園區內循環經濟產業園、馬鈴薯產業園、安定區工業園、現代物流園等園區共聚強勁產業效應。
第二章 總體思路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全方位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和“三新一高”要求,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主動對接榆中生態科創城,加快融入蘭州都市圈和蘭西城市群,吸納創新要素資源,吸引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優化提升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為打造蘭定一體化節點重鎮和定西城鎮化示范高地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創新定位
立足提升定西市科技創新體系效能,圍繞科創、文創、創智、創造“四創”內容,主攻農業科技創新、科技產業孵化和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依托市農科院、甘肅中醫藥大學定西校區等基礎資源,協同創新對接榆中生態創新城建設,高起點建設西川創新創業主陣地,以“科技產業+”模式打造科技智谷,全面打造“生態文明先行區、綠色發展示范區、協同創新試驗區、現代產業集聚區”創新高地,著力培育“現代種業研發區、創新平臺聚集區、新型產業孵化區、科技教育融合區、智能制造開發區、高層次人才培育區”等六個功能區。以“生態興、人才聚、科技強、產業強、經濟強、定西強”為戰略路徑,打造定西市創新聚集和引領區,發揮生態科技創新城在安定區綠色低碳新型城鎮化中的創新引領作用,支撐打造定西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創新極、輻射極”。
三、發展目標
(一)近期目標
2021-2025年,圍繞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部署一批建設性項目,實現新產業、新技術創新發展,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先發優勢作用開始顯現,生態環境良好和科技創新成效協調發展格局初步形成,西川創新創業谷起步區建設初步完成,協同創新體系作用初步發揮;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與航天集團、蘭州市以及榆中生態創新城在健康養身、綠色產業、科技創新等領域廣泛合作,圍繞中醫藥、綠色農產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協同創新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支撐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布局,產業分工合作格局初步形成。到2025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0件,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年均達到3.5億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家、各級各類創新平臺20家。
(二)中遠期目標
2026—2035年,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與榆中生態城形成互動、互補協同創新格局,為創新型定西建設提供原始創新動力,成為蘭州都市圈高質量發展和安定區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區。到2035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0%,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6.0件,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年均達到6.5億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5家、各級各類創新平臺30家。
專欄1 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科技創新主要目標指標 | ||||
序號 | 指 標 | 2025年 | 2035年 | 屬性 |
1 | 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 | 1.5 | 2.0 | 預期性 |
2 | 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件) | 4.0 | 6.0 | 預期性 |
3 | 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年均(億元) | 3.5 | 6.5 | 預期性 |
4 | 新增高新技術企業(家) | 10 | 25 | 約束性 |
5 | 新增各級各類創新平臺(家) | 20 | 30 | 約束性 |
四、創新布局
圍繞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北工、南貿、西科”規劃84平方公里的總體功能布局,以西川創新創業谷為主體,輻射帶動北川循環經濟組團、新老城區組團、景家店組團,布局科技成果承接轉化、商貿、政務、物流等創新職能。以西川起步區為牽引,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化,通過“四區一園”聯動發展驅動西川“創新創業谷”建設。
一是臨站經濟園區。結合南川物流產業基礎與未來隴海線定西站建設,依托臨站經濟區,促使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集聚,培育壯大智能倉儲、物流金融、眾包物流等現代物流業以及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打造現代城市綜合功能新區。
二是農業科創園區。依托市農科院等科研力量,發展農業科技服務業。開展與蘭州、國內其他城市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科技合作,建設蘭州都市圈“農科城”以及農業國際合作、區域合作中心。
三是科教園區。依托甘肅中醫藥大學定西校區科研基礎條件,支持職教園區建設,培育高等院校集聚區。結合科教聯動、產研結合、校企共贏,規劃布局公共實訓基地、職業技能實訓中心、創業中心以及教學服務產業。
四是生態產業園區。以工業片區為核心,圍繞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引進推廣綠色低碳產業技術,建設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生態產業示范園區。
五是科學田園。將西川的非城市建設用地適度調整并集中布局規劃科學田園,發展農業、鄉村旅游業和大健康產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圖1 生態科技創新城創新布局
第三章 強化區域科技創新動能
一、建設高端科技創新平臺
(一)布局基礎應用研發機構。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引導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向定西拓展,擴大科研和辦學自主權。依托現有甘肅中醫藥大學定西校區,引進國際名校專業學院合作辦學,吸引國內高校在定西建立分校,設立高校聯合學位。圍繞裝備制造、綠色食品加工、節能環保、新能源、商貿物流等產業,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發揮市農科院、甘肅中醫藥大學定西校區、定西科技創新研究院等機構作用,推動建立中醫藥、馬鈴薯等優勢產業創新平臺,組建創新聯合體、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優化布局和資源共享。鼓勵技術性學院在定西建立職業技能實訓基地。
專欄2 基礎應用研發機構建設重點 |
1.優勢產業創新平臺。圍繞中醫藥、馬鈴薯、草牧等特色優勢產業技術需求,依托優勢科技企業、定西科技創新研究院、甘肅中醫藥大學定西校區等創新主體,優化創建定西市中藥材現代種業科技創新聯盟、隴藥產業創新研究院、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馬鈴薯種子種業創新聯盟、馬鈴薯主食化技術創新中心。 2.高校科技園。支持起步區以校企合作方式建設定西科技園區,開展應用基礎研究與成果產業化示范。支持定西職教園區在生態科技創新城建立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創業中心。 3.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支持定西市人民醫院建設甘肅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或分中心。 4.定西市工業(產業)技術研究院。籌建運行定西市工業(產業)技術研究院,支持與省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甘肅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定西分院。 5.創新聯合體。支持裝備制造、綠色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領域龍頭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區域內外科研機構等組建創新聯合體。 |
(二)加強現有創新平臺建設。充分發揮甘肅定西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甘肅省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現有國家、省級創新基地平臺“名片”效應,布局地方科技戰略力量,依托區域內研究機構、大中專院校、骨干企業,著力推進平臺“以升促建”,在特色優勢領域建設高水平實驗室、綜合性科學中心等創新平臺和科技企業孵化載體,突破產業發展技術難題。加快推進高新區、創新型縣(區)建設,爭創國家級、省級開發區。
專欄3 現有平臺創新重點 |
1.國家級創新平臺。發揮甘肅定西園區科技特派員星創天地等平臺作用,依托市農科院馬鈴薯、食用豆、燕麥蕎麥、胡麻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開展馬鈴薯、中藥材、草牧、現代種業等產業技術創新研究與示范。 2.省級創新平臺。依托中醫藥、馬鈴薯、草牧等產業領域現有省級創新平臺,爭取承擔省級以上科研項目,提升平臺創新服務能力。 3.市級創新平臺。依托定西市優勢作物品種選育中心、黨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市級創新平臺,加大市級財政對作物育種研發的持續支持。 4.成果集成示范基地。充分利用農業技術部門、相關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標準化、規模化良種良法集成示范基地,開展科技成果集成示范、轉化應用,培訓基層農技人員和新型職業農民。 |
(三)構建新型研發示范平臺。支持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六研究院第一〇一研究所、蘭州大學等在蘭其他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創新型企業對接,聯合建立技術創新中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產業技術研究院、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新型研發平臺,高水平建設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園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產業示范園等各類科技創新基地。
專欄4 新型研發平臺建設重點 |
1.中國農科院西北旱作農業研究與示范基地。支持市農科院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建設西北旱作農業研究與示范基地,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引進篩選、基因測序、品質分析;利用雜交育種、分子標記、單倍體育種、輻射育種等技術,選育抗旱、優質新品種;集成應用旱作農業高產高效配套技術。 2.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定西綜合試驗站。依托市農科院中藥材新品種選育及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基礎,積極爭取進入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建立定西綜合試驗站。 3.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定西綜合試驗站。依托市農科院在辣椒、甘藍、蔥、韭菜、花菜等新品種引進篩選、培育、研發和推廣方面的研究基礎,爭取建立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定西綜合試驗站。 4.氫能源產業示范園。以氫能產業孵化區、氫能應用示范區、氫能源成果展示中心、雙創大廈、西河生態恢復、航天文化廣場等為主,建設規劃面積1740畝的定西·氫能產業示范園。 |
(四)提升科研基地建設水平。面向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支持生態科技創新城建設良種繁育、示范推廣、南繁北育、食品產業技術創新、氫能源技術創新等科技創新基地,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創新發展需求,開展基礎研究、行業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科技資源共享服務等科技創新活動,提高區域創新水平。發揮專家人才隊伍的智力基礎,在種質資源創新、突破性品種選育、育種技術創新等方面實現技術突破,攻關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
專欄5 科研基地建設重點 |
1.良種繁育基地。支持開展馬鈴薯、中藥材、糧油及小宗糧豆、飼草、蔬菜等作物原種繁育、良種良法及農機農藝技術集成展示。 2.示范推廣基地。支持開展作物規模化種植、農業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以及分品種、分區域試驗示范。 3.南繁北育基地。建設海南省南繁北育基地,開展馬鈴薯、中藥材、糧油、小宗糧豆、飼草、蔬菜等作物的南繁加代工作,縮短育種年限,加快育種進程。 4.食品產業技術創新基地。依托藍天、凱凱、薯香園等重點龍頭企業,圍繞精淀粉及其制品、變性淀粉、全粉及主食產品、高檔休閑食品等產品建設食品產業創新基地。 5.氫能源技術創新基地。建設氫能產業孵化中心、氫燃料電池研發中心等研發機構,支持開展液氫生產及碳減排示范、液氫制備及氫能裝備制造等研究示范,助推氫能全產業鏈示范應用,為打造“西部地區區域氫能中心”和“全國氫能示范城市”提供科技支撐。 |
二、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一)培育集聚一批科技型企業。圍繞壯大科技型企業規模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建立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加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科技創新型企業。借鑒蘭州新區、榆中生態創新城等園區吸引企業落地的創新舉措,制定完善激勵創新創業的各類優惠政策,積極承接東中部科技型企業轉移,吸引全市其他縣區有條件的企業集中入住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打造各具特色的創新創業特色載體,快速發展具有一定實力的科技企業集群,加速形成企業創新群體優勢。
(二)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遵循創新發展規律、科技管理規律、市場經濟規律,統籌創新資源,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應用中的主體作用,提升企業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主導權;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吸納科技型企業參與科技項目決策,牽頭實施產業目標明確的重大科技項目。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開展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和相關應用基礎研究,組建技術創新平臺,聯合培養創新型人才,共享科研成果,促進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跨界融合,推動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
(三)發揮優勢企業創新引領作用。發揮各產業領域優勢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外溢和帶動效應,借助重大科研項目(工程),吸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參與,帶動產業鏈相關企業聯合開展科技攻關,推動產業鏈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鼓勵優勢企業發展供應鏈金融模式,廣泛聚合企業內外資金與信用資源,在行業內打造形成優勝劣汰、融資便利的大中小微企業協同創新發展良好秩序。加大對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支持力度,支持“專精特新”產品研發,鼓勵行業協會為中小微企業提供產品認證、培訓等服務。發揮企業家精神在全面創新中的示范帶動作用,鼓勵企業家與科研人員合作開展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三、集聚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
(一)以制度創新支持人盡其才。落實強化科技引領、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等政策舉措,建立科技人才有序流動機制,促進科技人才在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之間順暢流動、合理配置。落實科技人才薪酬和崗位管理制度,支持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離崗創業、兼職創新或在職創辦企業,選派到企業工作或參與項目合作。對科技人員利用科研成果、專利技術自主創業或入股辦企業,獲得國家、省級、市區各類科技獎勵給予獎勵。支持生態科技創新城優秀科技人才晉升職稱,享受相應職稱待遇,對科技人才配偶工作調動、子女入學等工作生活需求給予照顧。
(二)以教育培訓提升人才素質。培養適用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儲備未來人才,創造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立足現有人才隊伍實際,培養、用好現有人才,拓寬教育培訓渠道,鼓勵支持科技人才學歷繼續教育,參加國際、國內技術交流、學習培訓、學術研討。邀請高層次專家指導開展科研攻關,依托院士(專家)工作站培養培訓科技人才,在穩定現有人才隊伍的基礎上,培養一批高素質科研開發人才、科技創新人才、現代經營管理人才、黨政管理人才以及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專業技術骨干,建設一支規模大、素質高的人才隊伍。支持選派科技人才到外省、市科研機構、企業科研中心跟崗學習,進一步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
(三)以柔性方式有序引才引智。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采取兼職掛職、定期服務、技術開發、項目合作、科技咨詢等方式,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對引進的高層次、急需緊缺科技人才,本單位沒有相應空缺崗位的,可按規定申請設置特設崗位,按照“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的方式解決。對入職的博士研究生或急需緊缺的碩士研究生提供住房保障,全職引進的科技人才試用期考核合格和年度考核稱職的,由本級財政發放適當生活補貼。通過調入(聘用)方式引進的科技人才,由組織、人社部門按規定落實相關待遇。采取辭職、辭聘來生態科技創新城工作的,由組織、人社部門負責核定原有職稱職級,享受同類人才待遇。
第四章 發展區域創新優勢技術
一、提升優勢產業綠色技術
(一)現代種業產業發展技術
在現有農作物品種選育的基礎上,圍繞定西“四大產業”“八大體系”種業規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支持市農科院、定西馬鈴薯研究所、愛蘭薯業等科研單位、科技型企業,開展規模化引進、選育適合地方特點的農作物新品種,促進馬鈴薯、中藥材、糧油及蔬菜、食用菌、牧草等作物種子、種苗質量快速提升,打造定西現代種業支柱產業。
專欄6 現代種業技術創新重點 |
1.馬鈴薯育種技術。開展馬鈴薯野生種和新型栽培種利用、馬鈴薯原原種生產基質更新換代、土傳病害輕簡化防治、脫毒種薯高效低成本繁育技術研究。 2.中藥材育種技術。應用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物理輻照、航天搭載等現代育種技術,加快中藥材育種創新,培育一批道地性強、抗逆性強、品質優良、藥效明顯、質量穩定的中藥材新品種。 3.特色農作物育種技術。開展燕麥、蠶豆、豌豆、小扁豆、蕎麥、糜子和谷子等小宗糧豆優質新品種引育。引進篩選香菇、平菇、雙孢蘑菇、羊肚菌等食用菌,青貯玉米、飼用燕麥、谷子和小黑麥等新型優質飼草品種。 4.良種繁育體系完善。建設主要農作物種子種質資源庫,開展常溫保存、恒溫保存、低溫保存庫等種質資源保存與研究。完善多層次優良品種選育及原種繁育基地建設,支持企業參與良種繁育體系。 |
(二)馬鈴薯全產業鏈延伸技術
以馬鈴薯產業園和西川片區農業生態科技園建設為重點,支持藍天、凱凱、恒源清真淀粉、薯香園等優勢企業加大種薯升級、變性淀粉開發延鏈、馬鈴薯主食化新產品試制、鮮薯貯藏和市場流通體系等技術研發,發展馬鈴薯全產業鏈延伸創新,研發馬鈴薯專用肥、高效有機肥、專用農藥等產品,打造集品質創新、新品種選育、組培脫毒快繁、良種基地建設、標準化栽培、加工開發、技術培訓服務為一體的馬鈴薯產業鏈條。
專欄7 馬鈴薯全產業鏈延伸技術創新重點 |
1.馬鈴薯產業創新聯合體。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織馬鈴薯育種種植、生產加工、銷售推廣等產業鏈各相關企事業機構,組建馬鈴薯全產業鏈的創新聯合體,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帶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2.精深加工及儲運技術。加速選育早熟出口型商品薯品種,高淀粉、低還原糖加工品種和中晚熟高產主食品種,開發優勢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工藝,加強品質控制及生產效益提升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開展農產品儲運過程制冷技術,鮮活農產品采后處理、產地貯藏保鮮、物流配送及相應物聯網技術應用。 3.馬鈴薯新產品研發技術。發展全營養粉皮、馬鈴薯營養大米產品開發技術,支持各類高附加值馬鈴薯新產品技術研發。 |
(三)旱作循環農業高值化技術
以“糧改飼”、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循環利用、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農產品加工副產物循環利用、農業水資源高效節約利用、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工程為抓手,以中藥材、馬鈴薯、高原夏菜、特色牧草、優良畜禽、苗木花卉等為重點,支持市農科院、相關科技型企業,加快構建以良種繁育、種養循環基地、加工企業集群、產銷市場、品牌培育等為主的旱作循環農業產業體系、標準體系,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旱作循環農業發展高地。
專欄8 旱作循環農業技術創新重點 |
1.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開發“秸稈蔬菜”、秸稈高效肥料化利用、牛糞高效繁殖蚯蚓等新技術,開展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推廣示范,促進資源循環增值利用和多種生產要素循環轉化,提升高原夏菜無公害綠色化、高值化發展水平。 2.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支持推廣壟膜溝灌、集雨補灌、水肥一體化、地膜減量(替代)增效技術,建設墑情監測站,開展旱作節水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試驗示范。開發基質篩選、反季節高效栽培等設施種植和健康養殖精細生產等技術與裝備。 |
(四)新型建材綠色循環技術
圍繞培育壯大節能環保和清潔生產產業,結合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工業園區、廠房和住宅發展建設需求,重點聚焦新型綠色建筑材料、保溫材料、墻體材料、玻璃材料等,支持祁連山水泥商砼、鑫赫然建材、騰遠建材、北玻玻璃、華宜盛建筑建材、隆昌建筑節能等企業,開展工業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等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造,推進新型建材業向高技術、新材料、多品種、低成本、低污染方向發展,支撐建筑建材、包裝制造等產業鏈延伸,為建材產業“由大變強”奠定堅實技術支撐。
專欄9 新型建材技術創新重點 |
1.新型建筑涂料。重點發展淀粉涂料等生物質涂料、生物質水性木器漆、生物質粘合劑、裝飾性板材等綠色涂層系統,膩子粉(膏)添加劑、建筑膠漿、印花糊料、有色金屬礦粉粘合劑、淀粉基降解材料等生物質基新材料。 2.新型環保建筑材料。研發纖維素、中密度板、綠色建材板、建材膜等新型材料產品升級技術。加快構建水泥泡沫混凝土輕質保溫板、保溫砌塊生產線、輕質墻板裝備生產線技術體系。支持發電玻璃、真空玻璃等新材料產業技術。 3.綠色建筑與裝配式建筑建材。支持裝配式建筑建材、光伏一體化建筑建材和近零能耗建筑建材研發生產。 |
(五)裝備制造產業升級技術
主動承接中東部地區、蘭州等地制造業產業轉移,以農機裝備、通用零部件制造、新能源裝備和特種零部件等為重點,支持依托三牛農機、高強度緊固件、定西中建材等生產研發力量,改造提升傳統裝備產業,大力培育先進裝備產業。以智能制造和技術改造為主攻方向,加快裝備制造業研發和制造模式創新,提高智能制造和集成應用水平,逐步實現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
專欄10 裝備制造技術創新重點 |
1.農機裝備制造技術。重點發展高參數、高可靠性大中型農機裝備和中小型丘陵山地農機裝備、特色生態小雜糧和中藥材種植收獲全程機械、丘陵山區主要農作物種植收獲機械、農田廢膜回收全程機械及其它農業種植、收獲機械生產設備。 2.通用零部件制造技術。重點突破標準高強度緊固件、非標異型件等領域核心技術,支持應用于石油化工、風電、核電、高鐵等行業的中、高檔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緊固件新產品研發。 3.新能源裝備技術。重點發展太陽能光伏產品、可移動日光溫室以及軌道客車自動塞拉門等新能源裝備技術。 4.智能裝備制造技術。開展工業機器人關鍵技術及裝備產業化、專業化數控系統和集成應用等智能裝備共性關鍵技術改進與應用示范。 |
二、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
圍繞網絡強國、大數據等國家戰略實施,招引阿里巴巴商學院隴中數據港等帶動作用大、生態效益好、創新能力強的高新技術產業項目落戶科創城。集成綠色寬帶、安全智能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廣應用,支撐引領產業邁向中高端,推進研發設計數字化、裝備智能化、生產過程自動化和管理網絡化,促進信息技術向各行業廣泛滲透與深度融合,培育發展一批新業態,推廣應用一批新模式。
專欄11 人工智能技術創新重點 |
1.人工智能技術。加速建設智能科技生產與組裝基地,推動人工智能在機器人服務、智能通訊設備、物流管理、醫療服務、智能教育、語音識別及圖像處理等多方面的應用。 2.農業智能技術。發展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智能感知等技術及軟硬件產品應用示范,加強無人機智能化、農機自動化技術應用示范;開發面向田間作業的智能技術與產品,鼓勵農業科技創新基地與農機裝備企業建立對接平臺。 3.大數據技術應用。發揮青島-定西對口合作優勢,依托青島市在工業互聯網產業集群優勢,促進互聯網、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大數據資源在特色產業、城市治理、生態環境、民生保障等領域廣泛應用。 4.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尋求與阿里巴巴、華為、大唐融合通信等企業在數據儲備中心、大數據中心等方面合作,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發展服務于農業科技的專業化數據采集服務和數據加工分析業務。 |
(二)生物醫藥產業技術
搶抓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核心區建設機遇,重點圍繞中藥超微飲片、精制飲片和中藥提取、化學藥物中間體合成、重離子束生物應用等科技成果和人才優勢,支持甘肅中醫藥大學定西校區、扶正、金羚、隴脈、聚信等生產研發力量,開展動物血清、中獸藥、獸用新制劑等生物制品、生物新藥及新型診斷試劑及甘草系列產品研制,構筑以特色化學原料藥、醫藥中間體、新型藥用輔料研制為主體的產業技術支撐體系。
專欄12 生物醫藥技術創新重點 |
1.綠色防控技術。開展道地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反季節工廠化育苗、當歸熟地育苗和當歸直播栽培技術研究示范;推廣生態種植技術,開展中藥材病蟲草害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 2.精深加工與醫藥產品研發。支持發展中藥提純技術,開發當歸、黨參、黃(紅)芪、黃芩、大黃等道地藥材中間提取物(中間體)和配方顆粒及保健食品、功能性日用品,開發藥膳和藥食同源中藥材相關產品。支持肝素鈉系列等原料藥、動物血清及中獸藥新產品研發。 3.中藥材倉儲和電子商務。開展中藥材商品規格、信息編碼、倉儲物流等行業標準化技術應用,為打造國家級中藥材行業電子商務平臺、線上線下協同的中藥材電子交易中心、大宗中藥材價格形成中心、標準化倉儲物流配送中心、供應鏈金融服務中心和質量控制(檢驗)中心等提供技術服務。 |
(三)新能源產業技術
圍繞建設隴中新能源開發基地契機,發展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加強高效低成本太陽能電池、光熱發電、太陽能供熱制冷、大型先進風電機組、氫能源產業技術、生物質發電供氣供熱及液體燃料等技術研發及應用。圍繞新能源汽車、新能源電池、LED照明等領域,加強新型蓄電池、綠色照明等產品研發與產業化,推廣余熱發電、工業窯爐節能改造及其他節能新技術應用示范。
專欄13 新能源技術創新重點 |
1.清潔能源技術。圍繞風電、光伏、地熱供暖、干熱巖發電、生物質發電,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突破產業化技術瓶頸。支持新能源技術推廣應用,發展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技術,推動風光電儲一體化發展。 2.氫能產業技術。支持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第一〇一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在制氫、儲氫、運氫、加氫全產業鏈及氫電池、氫電堆等裝備制造領域的技術研發與應用合作。 |
三、壯大現代服務業新業態
(一)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
支持專業性科技服務機構和企業發展,為現代產業發展提供研發設計服務、公共技術服務和生產性技術服務。支持發展研究開發、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證、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科學技術普及等科技服務業,提升科技咨詢和中介機構服務和保障能力水平,培育科技服務產業集群,發展新型科技服務業態。
專欄14 科技服務業創新重點 |
1.現代研發服務。積極培育研發外包服務業,推進科技創新平臺的科學儀器設備設施和信息文獻資源向社會開放共享。 2.設計服務。發展工業產品設計、工程與環保設計、特色文創設計、會展設計及民宿旅游設計。開展跨界設計、柔性設計、云設計等新技術和新方法研究。 3.技術轉移服務。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在線技術交易模式,面向市場開展中試和技術熟化等集成服務。 4.檢驗檢測服務。發展面向設計開發、生產制造、售后服務全過程的觀測、分析、測試、檢驗、標準、認證等服務。 5.科技咨詢服務。圍繞重大科技需求,發展戰略咨詢、管理咨詢、工程咨詢、信息咨詢等專業化咨詢業務。 |
(二)培育通道物流服務業
結合南川物流等產業基礎與定西車站遷建形成的交通節點優勢,發展商貿服務、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在內的“臨站經濟”,發揮定西電子商務創業園的優勢,支持菜東家等重點企業培育發展跨境電商、保稅物流、第三方物流、冷鏈物流、快遞服務等商貿物流新業態,加快打造智慧商貿、智慧物流協同發展、輻射隴中的現代商貿物流集散中心。
專欄15 現代物流服務業創新重點 |
1.電子商務技術。支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和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建設,鼓勵電子商務關鍵技術研發和重點項目推廣應用。發展電子商務代運營服務、電子商務品牌服務、電子商務咨詢服務、電子商務教育培訓服務。 2.現代物流技術。開展現代物流運輸技術、倉儲技術、裝卸搬運技術、包裝技術、配送技術、信息技術、物流系統與軟件技術、物流倉儲設備等集成研發。 3.打造農產品物流大數據平臺。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等物流資源和信息主要集中區為載體,搭建全市農產品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推動農產品物流大數據中心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系統對接。 |
(三)發展文化旅游新技術
搶抓數字經濟新機遇,深挖定西文化精髓,加快文化旅游數字化建設水平,促進“文旅+科技”深度融合,在文旅產品數字化、沉浸化、IP化、場景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借助5G、超高清、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技術,大力培育新業態,助力引領、創造文旅消費新需求。
專欄16 文化旅游數字化創新重點 |
1.文化旅游數字化升級。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技術基點,重點突破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創意設計、文物保護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文化旅游等領域集成應用技術。 2.文化旅游新技術融合。支持數字媒體、人工智能、大數據與媒體區塊鏈等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創新應用,加快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 |
四、發展綠色低碳惠民技術
(一)生態環保技術
以碳達峰碳中和以及能耗“雙控”為目標引領,以生態修復和保護為抓手,通過集成、協同創新,支撐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推進,提高生態環境承載力。開展生態修復技術、水土污染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山體修復等關鍵技術研究,建設技術應用與成果產業化示范基地,促進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綠色低碳發展。
專欄17 生態環保技術創新重點 |
1.生態保護與修復。圍繞“一主三輔,兩軸多點”建設,以山體、河道、綠地等生態系統為對象,研究生態保護與修復、監測與預警技術;開發生態脆弱區治理技術,研發應對開發建設區域造成的生態破碎化、黃土區水土流失治理技術,開發適宜的生態產業技術。 2.水環境保護。加快研發馬鈴薯加工廢水廢渣低成本處理、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標準處理、飲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處理、地下水污染修復、危險化學品事故等應急處置技術。 3.環保產業技術。推動資源環境承載力協調發展、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綠色建筑性能提升與運營優化、室內空氣污染物控制等技術研發。推廣綜合回收利用、焚燒發電、生物處理等資源化利用技術。 4.智慧環保技術。支持土壤、大氣、水等環境監測預警網絡系統及關鍵技術裝備應用,固體廢棄物處理設施在線監管與安全運行系統及關鍵技術裝備應用,生態環境突發事故監測預警及應急處置技術研發,高端環境監測儀器、數據分析與服務產品研發。 |
(二)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技術
推廣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技術,從源頭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實現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推動綠色發展。重點推進水資源高效利用、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土地資源利用與保護、資源綜合區劃、海綿城市等領域技術自主創新及示范應用,努力掌握節能環保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進一步提升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水平。
專欄18 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技術創新重點 |
1.水資源高效利用。挖掘農業節水潛力,推廣先進高效的灌溉技術和設備。支持在地下水探測與評價技術、河道水沙調控研究、重大水旱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范等領域取得突破。 2.海綿城市。結合當地氣候、土壤、土地利用等條件,選取適宜當地條件的低影響開發技術和設施,主要包括透水鋪裝、生物滯留設施、滲透塘、濕塘、雨水濕地、植草溝、植被緩沖帶等技術選擇,雨水收集、儲存、凈化、灌溉等雨水儲存利用技術。 3.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技術。重點開展物理化學處理、生物處理、膜分離等城市污水深度處理及回用技術研發與應用。研究產業園區循環用水系統、串聯用水系統和回用水系統。 4.土地資源利用與保護。科學有序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治,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創新節地模式,推廣節地技術。 |
(三)新型城鎮化技術
以系統工程理念為出發點,把生態環境承載力、歷史文脈傳承、綠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鎮化建設全過程。加強信息化與智慧城市等關鍵技術應用,綠色建筑及裝配式建筑等規劃設計、建造、運維一體化技術和標準體系研究,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務關鍵技術研究。支持數字社區智能管理服務、便民惠民公共服務、綠色建筑、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推廣等新技術應用,促進智慧交通系統建設,推進“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創新融合發展。
專欄19 新型城鎮化技術創新重點 |
1.城鎮功能提升。突破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關鍵技術及裝備,開展城市地下基礎設施管網建設的地質勘測技術、城市生態修復和有機更新技術、市政管線建設—探測—維護—修復和運行技術、城鎮電氣熱能源系統和管網優化技術等應用示范。 2.綠色建筑應用。加強綠色建筑規劃設計方法與模式、近零能耗建筑、建筑新型高效供暖解決方案研究,研發室內環境保障和既有建筑高性能改造技術。 3.公共文化服務。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技術基點,重點支持文物保護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等領域系統集成應用技術研究與示范。 4.新型基礎設施。結合5G網絡建設、大數據產業園、定西市聯合大數據中心、未來科技科普館建設等,在智能制造、醫療健康、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領域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應用。 |
(四)人口健康技術
發展以中醫藥產業和康養為主的人口健康技術,重點部署疾病防控、精準醫學、生殖健康、中醫康養、藥品質量安全、創新藥物開發、醫療器械國產化、中醫藥現代化等關鍵技術突破。鼓勵發展中醫養生館,開發推拿按摩、針刺艾灸、拔罐藥浴、溫泉洗浴等中醫藥養生保健產品和服務。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個性化健康檢測評估、咨詢服務、調理康復、健康教育等為主體的健康管理服務。
專欄20 人口健康技術創新重點 |
1.重大疾病防治。發展重大傳染病、多發病、地方病、慢性病預防控制、臨床綜合診斷和治療康復關鍵技術,鼓勵合作開展醫療網絡信息平臺建設,建設區域疾病監測科技網。 2.中醫藥現代化。支持中醫原創理論及中醫藥現代傳承、中醫四診客觀化、中藥材生態種植、中藥復方精準用藥等關鍵技術研究。研制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難疾病臨床方案,開發中醫藥大健康產品,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中藥生產中的應用。 3.中醫藥保健養生。支持智能健康產品創新和應用、新型技術與醫療健康服務融合創新,支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保健器械器材研發。推進中醫治未病技術與產業體系建設,支持保健咨詢、調理和藥膳等應用技術發展,開發推廣中藥藥膳、健康養生產品。 |
第五章 拓展創新發展空間
一、打造區域創新高地
(一)生態文明創新高地
堅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依托定西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積極融入黃河水源涵養區保護和水土流失區治理,發揮生態科技創新城后發優勢,圍繞生態修復與綠色低碳發展科技需求,開展科技創新與實踐應用,走出一條綠色發展新路。開展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區綜合治理技術與示范研究,圍繞推動造林綠化、治理水土流失、引洮工程供水、增加生態補水、關川河沿線生態建設等,開展黃土高原地區林業生態建設與示范、水資源支撐能力建設與示范、河道環境整治、污水處理與中水回收處理、廢棄物回收利用化等技術研究,打造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的城市生態建設技術創新高地。
(二)中醫藥康養創新高地
圍繞打造“中國藥都”和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核心區、西部大健康產業發展試驗示范區,緊盯健康農業、健康工業、健康服務業三大領域,支持開展中醫藥技術研發與康養示范,推進中藥材良種化、藥源基地標準化、土壤有機化、產地初加工標準化等中藥產業標準化,打造中醫中藥、保健養生、藥膳食材、文旅休閑、體育健身、現代養老六大健康產業集群,實現醫養、藥養、食養、游養、住養、水養、文養、體養“八養”融合。支持中藥產業、中醫服務、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和大健康發展,推動中醫藥全產業鏈發展、全生命周期服務、全過程質量監管,形成全民中醫思維和學中醫、懂中醫、護中醫、用中醫的濃厚氛圍,打造西部乃至全國中醫藥康養技術創新發展高地。
(三)現代農業創新高地
圍繞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支持農業生物工程、現代農業裝備、智能農業、全產業鏈食品安全保障等關鍵技術創新,重點開展種養加復合型現代農業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高產優質新品種高效生產技術研發、先進農業裝備設施技術集成與研發,在現代種業、智能農業、現代農業裝備、生態環保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以中藥材、馬鈴薯、高原夏菜、特色牧草、優良畜禽、苗木花卉等為重點,形成具有較強引領示范作用的綠色高效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農業技術創新與示范高地。
二、創建西北協同創新試驗區
(一)建立雙向創新協同機制
主動對接和融入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榆中生態科技創新城建設,立足各自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發展潛力,結合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發展定位,建立雙向協同創新機制,探索加大開放力度、拓寬開放渠道全新模式。探索“飛地經濟”合作模式,推動跨區域創新合作,通過人才交流、企業對接、項目共建等方式,實現區域人才、科技、教育、醫療、信息等資源要素共享互通,創新協同、產業協同、政策協同,推動產業優勢互補、協調聯動、錯位發展,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產業發展、營商環境建設、制度創新,助推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改革開放高地。
(二)協同建設產業發展園區
借鑒蘭州產業園區發展經驗,推動定西省級高新區聯合隴西省級高新區、定西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爭創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科技服務業、現代物流業等現代服務業,增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承載能力,打造科技創新技術高地。通過教育培訓合作、創新產業鏈延伸,承接蘭州產業轉移。利用現有各類創新資源,發展有機農業、健康養生、現代服務業、新材料、新能源產業,推動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創新發展,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各具特色的創新載體。加強與蘭州產業園區合作,充分利用定西特色產業基礎,發揮蘭州技術研發優勢,協同重點產業全產業鏈轉移和技術研發,推進定西高新區創新發展。
(三)聯合打造產業創新平臺
重點圍繞中醫藥、馬鈴薯、草牧、種子種業等特色優勢產業,以及新材料、裝備制造、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發展需求,鼓勵企業與榆中生態創新城、省內外高校院所聯合建設產業創新平臺,組織開展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產出創新性科技成果和自主知識產權,培養高層次科研人才和工程技術人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創新水平。積極爭取在優勢產業領域建設國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高效運行定西市工業(產業)技術研究院,提升特色農產品高值化加工、新興產業創新培育技術水平,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三、全方位融入全國創新網絡
(一)打造區域內外開放創新合作網絡
圍繞中醫藥、馬鈴薯、草牧、種子種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和地方特色工業,支持開展創新合作。重點圍繞人才培養、技術攻關、平臺共建和成果轉化,在作物育種關鍵技術、綠色栽培耕作模式、產品高值化開發、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新興產業培育等方面合作,建設示范基地、技術研發中心和成果轉化平臺。強化與榆中生態創新城在科研管理、人才培訓、創新機制等方面的交流。深化與青島市開展東西部科技協作,拓寬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積極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鼓勵甘肅農業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定西理工中專等院校建立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創業中心。發揮引智平臺作用,開展人才培養、技術合作、資源共享,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二)強化面向技術與企業的引進合作
圍繞實施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三年倍增計劃,集成推廣現代農業新技術,開發馬鈴薯主食化、生物制藥、食藥同源、大健康等消費型產品,壯大“牛羊菜果薯藥種”等特色產業實現特色化和品牌化。以原料基地化、產業規模化、加工精細化為方向,按照“擴大規模、延伸加工、打造品牌、提高效益、循環發展”的要求,從產業鏈整體構建和高端環節入手,支持通過專利購買或技術入股形式,直接引進技術,與本地有潛力企業合作,在生態科技創新城開設分公司或布局新生產線,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進一步完善本地企業產業鏈,擴大產業規模。
(三)釋放校企協同創新成效
依托現有科研力量,支持企業、科研單位進一步加強與蘭州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甘肅中醫藥大學等省內外高等學校的校企合作,針對生態科技創新城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重點在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生態環保、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領域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發。搶抓國家“新基建”政策機遇,協同推動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發展應用與企業培育引進。鼓勵企業、科研單位參與定向委托研究,加大科技成果研究初期投入,參與承擔研發風險。技術、產業化較成熟的產業,與上游技術研發機構合作,以產學研轉化模式在生態科技創新城落地投產。
第六章 開啟創新創業新局面
一、優化創新創業孵化體系
(一)新建各類特色眾創空間
依托市農科院、市水保科研所、市林科所、市畜牧獸醫科技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基于現有國家、省、市級研發平臺,扶持建立創新孵化中心和創新創業社區,奠定生態科技創新城孵化基礎。圍繞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構建開放式創新平臺,整合外圍創新資源,在生態科技創新城布局以龍頭骨干企業為核心、高校院所積極參與、輻射帶動中小微企業成長發展的產業創新生態群落,在重點產業領域建設以科技人員為核心、成果轉移轉化為主要功能的專業化眾創空間,增加源頭技術供給,為科技型創新創業提供專業化服務。與蘭州以及省內外創新園區合作,在定西建設孵化分中心,或開展“飛地式”孵化,打造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特色眾創空間,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提升創業孵化生態體系
探索組建定西-蘭州創新創業聯盟,整合各類孵化平臺、金融機構、中介機構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對接蘭州市各類創新創業平臺,統籌整合信息、技術、中介服務、金融等資源,打破各孵化器之間同業競爭,形成信息共享、資源互補、合作共贏的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體系。圍繞企業“種子期—初創期—高成長期”需求,以企業孵化為核心,打造“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孵化鏈條。聘請高校教師、金融機構專家、天使投資人、企業家、律師等組建“雙創”認證導師團隊,為孵化器、眾創空間等提供“信息+活動+宣傳+孵化+資本+多市場服務”的綜合服務,打造數據化、鏈條化、專業化、平臺化、共享化的涵蓋研發試驗、科技金融、科技中介、創業導師等要素的全方位、多層次孵化服務網絡。
(三)探索創新創業孵化新模式
堅持模式創新,加強創業孵化鏈條建設,布局建設專業孵化器,實現孵化器發展模式從單一向多元轉變。圍繞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等特色、新興產業,完善科技創業孵化育成鏈條,實現從團隊孵化到企業孵化再到產業孵化的全鏈條、一體化服務。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圍繞主營業務建設專業型孵化器,利用其優勢產業、創新資源,圍繞產業鏈條設計、打造孵化服務能力,助力在孵企業快速成長,助推龍頭企業轉型升級。打造企業孵化“三新”模式,鼓勵行業龍頭企業通過設立創業孵化基金等方式,支持企業內部創新創業,打造內生孵化新模式;鼓勵高新技術企業通過天使投資等方式,圍繞產業鏈上下游孵化新項目,打造外延孵化新模式;鼓勵創新型中小微企業開放自身技術和市場平臺,通過為進駐企業提供孵化器載體,實現集群發展和產學研協同創新,打造協同孵化新模式。
二、健全科技金融投入體系
(一)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完善企業上市服務聯動工作機制,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依托互聯網金融擴大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積極開展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應用,推動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在互聯網征信、風險控制、精準營銷等方面的應用。大力推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創新型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掛牌和融資。建立科技型企業債券融資發行需求庫,對入庫企業實行“一對一”定點幫扶的主辦銀行制度,指導科技企業在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發行債務融資工具、企業債、公司債等債券品種,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結構。
(二)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
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和盤活財政存量,建立穩定支持和競爭支持相結合的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實施財政科技經費增長計劃,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科技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的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激勵企業等創新主體加大研發投入,撬動金融資本、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支持科技創新。設立由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共同出資的科技創新投資基金,納入生態科技創新城投資和建設體系。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強化對科技創新項目、科技型企業的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鼓勵金融機構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科技保險等科技金融產品。鼓勵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機構開展投貸聯動,為科技型企業提供股權和債權相結合的融資服務。
(三)健全金融組織服務體系
明確科技金融支持企業認定范疇,打造市級科技金融服務中心,支持生態科技創新城科技管理部門設立公益性科技金融綜合服務機構,建立市、城聯動服務體系。鼓勵將綜合服務機構設于生態科技創新城園區,導入科技信貸、創投、風投、擔保、風險池、路演、中介等服務模式,形成面向科技創新創業全過程的金融服務鏈。建立評估引導考核體系,從業務專注度、服務便利度、人員有效性、考核獨立性等維度設立基本業務指標,加強對金融機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量化評估,配套風險補償、貼息獎勵等差異化政策予以約束和激勵。
三、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一)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升行動
圍繞重點產業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集成,重點在馬鈴薯種薯升級、變性淀粉開發延鏈、馬鈴薯主食化新產品試制、馬鈴薯加工廢水廢渣處理、道地中藥材深加工及新藥研發、新型半導體材料開發、碲化鎘新技術引進、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及智能化應用、合金材料加工延鏈、5G新技術應用、數字化信息化建設等方面,部署一批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全力引進一批符合產業需求的科技型項目和優秀發明專利、優秀科技成果、優秀新產品,鼓勵企業從高校、科研院所引入科技成果進行中試轉化。
(二)優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
推進以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為重點的科技服務業發展。推廣眾包、用戶參與設計、云設計等新型研發組織模式,鼓勵研發設計企業專業化發展。進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信息共享平臺作用,開展成果匯集發布、技術價值評估、轉化效益評價等中介服務。引進國內專業機構或專業團隊,培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門服務機構,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信息交流、價值評估、技術交易、專利申請、政策咨詢、法律服務等“一站式”服務。
(三)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
圍繞特色優勢產業開發布局和科技資源稟賦,依托甘肅定西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定西經濟開發區省級高新區等各類科技創新載體,高質量建設定西省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積極爭創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支持定西現代科技園(產業服務中心)建設,促進其經濟總部、研發中心先行落戶示范區,形成知識、技術、人才和資本密集的創新資源高地和成果轉化高地。用好定西市科技創新轉化和科技扶貧基金,支持科技型企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建立科技成果試驗示范基地和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
四、加快科技體制機制創新
(一)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
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放寬項目申報時限,簡化項目中期評估,嚴格項目結題驗收。針對關鍵節點實行“里程碑”式管理,減少項目實施周期內的各類評估、檢查、抽查、審計等活動。推進財政科研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工作,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制度,采用定向組織、懸賞揭榜等科研項目組織模式。落實“三評”制度改革,建立以創新能力和質量實效為核心的科技人才評價維度。支持以創造能力、應用推廣能力、工藝流程標準開發等為主,突出評價企業人才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經營業績和綜合素質;以科技產出、向企業提供技術為重點,探索高校院所“合同科研”績效考評,作為財政科研經費支持的依據。
(二)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
創新科技資源共享方式,完善科技資源共享績效管理,加強現有試驗樣品、文獻、大型科學儀器等科研基礎設施統籌管理。在高新技術開發區、科技城、特色小鎮、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平臺,擇優建設一批行業和區域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鼓勵支持建設省級以上創新服務平臺。探索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方式,試行推廣創新券應用,為廣大企業提供科學儀器設備共享、檢測分析、質量監督檢驗、標準專利檢索等服務,促進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打造科技創新云平臺,完善統一的管理數據庫和科技報告制度。培養一批擁有創新思維、掌握創新方法和工具、服務企業轉型升級的創新工程師、培訓師和咨詢師,形成一批創新方法應用的示范試點企業。
(三)加大激勵創新制度供給
落實首臺(套)訂購、用戶補貼、普惠性財稅和保險等激勵政策,減少創新主體對資金資助、稅收減免等直接激勵方式的依賴,通過創造需求、營造環境、提供服務等手段引導創新主體構建創新生態系統,開展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研發。探索科技資源“競爭制、因素法、基金化、購買式”改革,解決科技資源“碎片化”和創新活動“孤島化”問題,實現科技數據“一網打盡”、創新服務“一步到位”和科技項目經費“全過程、痕跡化、可追溯”管理,促進有限科技資源優化配置、綜合集成、高效利用。提高科技、人才等創新要素權重,鼓勵支持高價值發明專利及轉化。探索領軍人才項目經理制、新型研發機構“團隊控股”,賦予組建研發團隊、決定技術路線、支配使用經費充分自主權,建立集管理、研發、轉化、生產為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
(四)健全科技資源配置市場化機制
持續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優化成果應用導向的科技計劃體系,突出應用創新類科技資源配置導向,加大企業牽頭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活動支持力度。探索建立面向市場的立項機制,緊貼市場需求,設計凝練一批重大項目。堅持“投貸結合、科金聯動”,鼓勵創業風險投資公司推薦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合力推進重大項目研發攻關。完善重大難題招投標的科技經費配置制度,遴選重大課題招標;健全政府-企業集成聯動資源配置機制,促進科技資源向一線科技創新主體傾斜,通過試點示范,引導企業、科研機構加大科技投入。下放項目推薦權限,支持生態科技創新城各類創新主體緊密結合產業發展重點推薦優勢項目。
第七章 保障規劃實施
一、堅持黨的領導
充分發揮黨統攬全局的核心作用,堅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規劃實施的各領域和全過程,生態科技創新城有關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落實科技創新工作責任制,從領導力量、投入保障、政策落實等多方面切入,努力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發展的良好生態。圍繞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凝聚各方力量,扎實推進規劃各項創新工作落實。
二、加強統籌協調
在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管委會設立科技創新辦公室,統籌部署和安排科技創新工作。健全協同聯動機制,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加強與國家、省、市有關部門的聯系溝通,積極爭取國家、省、市在規劃編制、政策實施、項目安排、體制創新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加強規劃與省、市、縣區科技創新規劃的銜接,強化規劃各項任務落實。建立生態科技創新城聯席會議制度,健全完善創新政策協調審查、調查評價機制,開展科技創新關鍵共性問題攻關,加強對創新發展與改革宏觀管理和相關重大問題戰略研究,不斷深化對科技創新規律的認識。
三、強化評估管理
建立健全動態監測、績效評估和優化調整機制。圍繞重點任務建立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和管理機制,切實發揮規劃對生態科技創新城的科技發展的指導性作用。加強對規劃執行進度的督導評估。建立常態化自評體系,對規劃任務完成情況和實施效果進行階段性考核,對進度緩慢或實施效果不理想的任務進行跟蹤督導。強化公眾參與力度,建立必要的公示制度和公眾參與制度,適時公布評估報告和及時反饋公眾意見。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對規劃提出的重大任務與發展方向進行制度化檢查評估,根據科技創新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和長遠發展戰略需要,作出適時優化調整。
四、完善科學決策
在甘肅省決策咨詢委員會的指導下,由相關機構負責人與國內外相關領域咨詢專家共同成立生態科技創新城決策咨詢委員會,由科技創新辦公室組織科技創新發展年會,研討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經濟社會、產城融合發展等領域的焦點和熱點問題,為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建設發展提供政策措施和建議。加強定西市高級專家協會與甘肅省高級專家協會的合作,聯合國內外院所、高校,以及行業領軍企業,聘請領域知名專家組建產業科技創新智庫聯盟,為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重點產業科技創新提供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