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是一種國際公認的可持續利用清潔能源,人類社會從未停止高效利用光能的“追夢”腳步。江蘇常州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擎,聚焦“高端產能、綠色產業”,做強光熱、光伏、綠建等綠色產業,深化產學研合作,讓更多科技成果成為低碳“風景”、服務百姓生活,做和諧共生“追夢者”,建綠色能源“逐光城”。
光熱發電光伏發電智慧能源雙星閃耀
立秋,在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巴彥淖爾草原,陽光炙熱得依然能將人灼傷。這片寬廣的草原上,一個由數千聚光器構成的集熱場,將灼熱的太陽能轉化為熱能,直至電能。
作為國內裝機最大、儲熱規模最大的中核龍騰烏拉特100兆瓦槽式光熱電站,其熱儲能系統容量達到1億瓦時。同時,創造了光熱項目單集熱場一次流量平衡調節精度等多項世界之最,成為國內同緯度下第一個實現滿負荷發電的光熱發電項目。世界見證中國能源產業的“自主崛起”,也讓參建示范電站“心臟”——集熱場建設的常州龍騰光熱科技公司成功躋身國際光熱發電市場。
烏拉特槽式100兆瓦光熱電站
據了解,自7月份投入儲熱系統以來,該站實現了5天累計發電量超過1000萬度、最高日發電量達212萬度的紀錄,達到了與火電站同等的發電水平。項目預計全年發電量超過4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近12萬噸標準煤,減少碳排放約20萬噸,相當于造林8400畝。
而作為“光電雙星”的光伏發電產業更是常州的拿手好戲,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早在1999年就研發建成了中國首個太陽能光伏建筑“陽光小屋”。20多年來,企業通過“N-TOPCon電池技術”“高效晶體硅N型雙面太陽電池組件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等關鍵技術的突破,解決了多項國內光伏領域的“卡脖子”技術。
大柴旦西臺10萬千瓦平價光伏項目
近年來,常州市高度重視光伏智慧能源產業發展,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2021年上半年,實現產值339.14億元,同比增長29.3%;實現多個“第一”:常州企業所產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居世界第一,光伏支架出貨量居全國第一,在全國第一個開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
天合光能智能制造生產線
目前,全市擁有光伏企業140余家,其中規上企業49家,主要分布在新北、武高新、金壇三個集聚區。常州光伏智慧能源產業鏈條構建完整,配套能力較強,創新動能強勁,有28個規上企業設有省級以上“三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占產業鏈全部規上企業的57%以上。常州光伏智慧能源企業也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天合光能在泰國建立了電池和組件工廠,在馬來西亞、越南設立了代工廠,在印度籌劃建設電池組件制造基地,收購荷蘭電池廠;亞瑪頓在迪拜設立工廠,在德國、日本等設立分支機構;賽拉弗為澳大利亞最大的智能光伏發電項目(Kanowna Solar Farm)提供組件,擬在越南投資興建一座750MW光伏組件制造工廠。
綠色建筑綠色農業綠能應用場景廣闊
矗立于新北區高鐵新城新龍湖國際金融廣場的風機迎風而動,綿延的光伏板整齊排列,零能耗智慧建筑、綠色能源公建、一公里充電服務生態圈、“能量海綿”低碳區域能源協同管理平臺、全域虛擬電廠、能源大數據中心……在常州未來的“城市新中心、中軸新支點、產業新高地、智慧生態城”高鐵新城,一批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建設按下“快進鍵”,智慧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工業互聯網等產業蓬勃發展。
打造“智慧供暖”長三角規模之最,被住建部列為“科技示范工程”。去年冬天,高鐵新城智慧綜合能源站開始集中“智慧供暖”。據中節能城市節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新龍分公司負責人張益林介紹,常州高鐵新城智慧綜合能源站為長三角規模最大的區域集中供暖項目,項目全部建成后,預計年減少碳排放8萬噸。“這既是‘長江大保護’的實際行動,又是‘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典范。”張益林說,項目建成投運后可以解決近2萬戶居民和1000余家企事業單位的供暖制冷問題,為南方清潔供暖提供了“常州樣板”。
走進前黃鎮的九洲漁光互補項目基地,波瀾不驚的水面上,一排排光伏板陣列靜置,不時有魚兒冒出水泡。所謂“漁光互補”,指的是漁業養殖與光伏發電相結合,在魚塘水面上方架設光伏板陣列,下方水域可以進行魚蝦養殖,光伏陣列還可以為養魚提供良好的遮擋作用,形成“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新模式。
九洲漁光互補項目
九洲漁光互補項目總體規劃100兆瓦,70兆瓦為漁光互補光伏發電,現已并網發電,年平均發電量約8300萬度。項目還添置了12臺風機,與光伏發電形成互補。白天光伏發電,晚上風力發電,實現了電站整體24小時不間斷發電,將于年底并網發電,預計年平均發電量為6900萬度。
此外,國網常州供電公司深入探究水產養殖需求,以電力提品質、增產量、促環保;以智能代經驗、減人工、增效益打造新的用能場景。“智慧能源零碳鄉村”2021年“常樂電”品牌影響力活動走進金壇數字化漁場,多項“黑科技”的現場展示,讓參與活動的嘉賓代表大開眼界。自動投餌船、智能軌道投餌系統、微孔管道增氧、水質自動調節控溫系統、物聯網實時在線監測等一系列全自動電氣化設備的精準化操作,已全方位更新了傳統的水產養殖方式,通過“智能一張網”的概念,使螃蟹生長的每一步人工工序,實現了“機器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