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表示,全球需要警惕,盡管氣候雄心有所增加,但投向清潔能源的資金仍然“微不足道”,同時應該承擔更多責任的發達經濟體在氣候行動上仍然“蝸行牛步”。
7月20日,國際能源署(IEA)發布最新報告稱,全球碳排放量繼去年春季因新冠肺炎疫情突現暴跌之后,目前已出現強勁反彈跡象。按照各國疫后的復蘇情況,預計今明兩年,全球碳排放量將進一步上升,到2023年將創下歷史新高。而最令人擔憂的是,盡管如此,仍然未有碳排放峰值即將到來的跡象。
碳排放峰值難現
IEA指出,今年,全球碳排放量有望躍升至有記錄以來的第二高;2023年,全球碳排放量將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并在隨后幾年繼續增長,這樣的上升預期使得峰值很難到來,同時也讓氣候目標無法實現。
電力需求猛增是導致碳排放量增加的一大原因。報告數據顯示,去年,全球電力需求下降約1%;預計今明兩年,全球電力需求將分別增長5%和4%。盡管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繼續增加,但仍然趕不上電力需求增長的腳步,估計只能滿足今明兩年電力需求增幅的一半。
另一方面,基于化石燃料的發電量仍然是滿足電力需求的主力軍,預計將分別滿足今明兩年電力需求的45%和40%。全球范圍內,燃煤發電量自去年下降4.6%之后,今年料將猛增近5%,恢復至疫前水平,明年將進一步增長3%,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盡管全球多國和地區承諾加速綠色復蘇,并強調利用疫后復蘇資金支持低碳能源轉型,以加速擺脫化石燃料,但此類支出遠遠無法限制氣溫上升至災難性水平。IEA指出,如果要實現《巴黎協定》控溫1.5攝氏度的目標,到2050年,地球上人為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降至零,但全球投向清潔能源和低碳技術的資金仍然有限,僅占所有投資的一小部分。而且,即便這些資金全都按時保質地實施,也很難讓世界踏上本世紀中葉凈零排放的道路。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要實現全球2050年凈零排放的目標,至少需要投入1萬億美元。
清潔能源投資占比仍太低
IEA對全球50多個國家的800多項政策措施進行分析估算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各國總計16萬億美元的疫后經濟復蘇資金中,只有3800億美元分配給了與能源相關的可持續和綠色復蘇措施,占比僅2.3%。
基于IEA的數據,發展慈善機構“淚水基金會”發現,七國集團分配了超過1890億美元的疫后復蘇資金來支持化石燃料,而投入支持清潔能源的資金只有1470億美元。可持續發展咨詢機構“生動經濟學”則發現,在疫后重建資金中,只有大約1/10,即約1.8萬億美元會對氣候和環境產生有益影響,而3.6萬億美元的資金反而會給環境帶來傷害和威脅。
IEA在報告中指出,全球疫后經濟重建計劃中的“綠色分配”實在太低了,2050年凈零目標正變得遙不可及。
“我們必須走得更遠,必須將清潔能源投資和相關部署引領至更高層面。”IEA署長法提赫·比羅爾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多國政府已經深刻意識到打造更清潔未來的重要性,但全球仍有部分國家沒有將錢投向該投的地方。”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指出,從現在起到2050年,全球對自然界的投資總額需達到8.1萬億美元,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土地退化這三大相互關聯的環境危機。這意味著截至2050年,每年的年度投資額需達到5360億美元,而目前,全球每年的相關投資額僅為1330億美元。
發達國家應盡快兌現承諾
據了解,疫后復蘇計劃在全球范圍內籌集的公共和私人資金數額遠低于實現氣候目標所需的金援,資金缺口在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內尤為凸顯。其中,大部分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面臨著嚴重的融資挑戰,業內普遍敦促發達國家盡快兌現對發展中經濟體做出的氣候融資承諾。
部分經濟體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對排放量預期走勢產生較大影響。另外,印度、印尼等亞洲國家,以及拉美多國在清潔能源投資方面持續落后,都將影響全球減碳目標的實現。
對此,IEA敦促發達經濟體盡快兌現承諾,即確保每年至少提供1000億美元的氣候資金支持發展中國家,以幫助他們減少碳排放、應對極端天氣的影響。IEA表示,預期中90%的碳排放量增長將來自發展中國家,因為這些國家財政缺口較大且技術相對落后,使得清潔能源投資和部署過慢。
《金融時報》強調,1000億美元應該是一個下限,發展中國家的減排成本比工業化國家要低,因此,發達經濟體無論是從經濟還是道義的角度出發,都應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氣候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