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光伏儲能電站突發事故,導致供電系統故障,本商城暫停營業。”4月21日,位于北京市豐臺區的集美家居大紅門商城門可羅雀,出入口處一張紫色的《暫停營業通知》格外顯眼。30萬平方米的場地僅有保安嚴守著各出入口,與往日人來人往的熱鬧景象形成巨大反差。
幾天前,該商場內的國軒福威斯儲能電站突發火災爆炸事故,消防部門出動共計15個消防站、47輛消防車和235名消防員。大火燃燒了12個小時才得以撲滅,2名消防員在滅火救援行動中犧牲。
這是目前我國發生的最嚴重的儲能安全事故。儲能電站的安全性問題隨之被推向風口浪尖。
出事項目曾創四個“全球第一”
4月16日14點14分,豐臺區三里南小區的微信群“炸了鍋”:“地震了嗎”“樓在晃”“要不要跑”……這里距離事故發生地僅有1.3公里,是最近的居民樓之一。
“黑煙很大,轟的一聲。很嚇人。”小區居民潘女士向記者表示,“平時商城人很多,自己也常去逛,但并不知曉里面有儲能電站。”
據了解,國軒福威斯集美大紅門電站為光儲充一體化項目,包括國軒高科生產的25MWh磷酸鐵鋰電池儲能設備、1.4MWh的屋頂光伏和94個車位的單槍150KW大功率直流快速充電樁,于2019年3月投入運營。項目開發商為北京國軒福威斯光儲充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曾宣稱,項目在全球范圍內創造了四個應用技術第一:用戶側最大規模儲能電站、城市中心最大規模充電站、第一個直流光儲充一體化項目、第一個區域直流增量配網項目。據記者了解,該項目此前曾多次組織參觀活動。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全球范圍內累計發生了逾30起儲能火災事故。對此,有業內專家指出,儲能是一個橫跨多個學科領域的新興產業,涉及電氣、材料、熱物理、機械、控制、信息等。電芯熱穩定性能、漏電、過電、過流、泄壓、次生災害等都可能導致化學儲能電站火災事故。
截至記者發稿,國軒福威斯集美大紅門電站事故原因仍在調查之中。
標準和監管缺失問題暴露
火災原因雖未最終確定,但事故本身已為“極速奔跑”的儲能產業發展敲響了安全警鐘。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說,儲能出現嚴重安全事故,癥結在于標準和監管缺失。近年來,儲能產業快速發展,但相關標準體系建設并沒有跟上,很多標準和評價體系仍在延用動力電池產業的內容。“但二者之間的應用場景不同、參數需求有很大區別。動力電池瞬間輸出,需要恒電流放電,而儲能電池要求恒功率放電,其標準不能簡單套用。此外,動力電池容量相對較小,而儲能電站有成千上萬個電芯,在建造設計、消防安全、交接驗收等環節都要制定嚴格的標準。”
“作為新生事物,儲能標準建設存在滯后。尤其是用戶側儲能,連消防驗收都沒有標準可以執行。”在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儲能項目開發部主任劉明義看來,業內對儲能安全缺乏敬畏,其項目參與主體如電池廠、設備供應商,都是站在部件供應的角度看待儲能。而電力產業是復雜的大系統,從電力角度來審視儲能電站,建設、運營和監管方面都必須有制度化的操作規范。
驗收環節是投入運營的最后一道關卡。“相比動力電池,我國儲能電池檢測機構屈指可數,招標文件中甚至沒有這項要求,企業自主檢測的意愿不強。”上述不具名業內人士進一步指出,驗收責任的落實部門是國家職權單位、第三方機構還是客戶,投運之前須具備哪些條件等都沒有明確說法,儲能產業安全的監管部門也有待明確,這些都是制約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短板。
強制配儲埋下安全隱患
近年來,我國儲能項目呈爆發式增長。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達35.6GW,占全球總量的18.6%。去年新增投運電化學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達1.56GW,其中新能源配儲能應用占新增總裝機規模的40%。
今年各地的最新政策更是為儲能產業發展創造了有利環境。據了解,今年約有10個省份提出“新能源+儲能”的鼓勵或強制性政策,要求新建新能源電站配置10%—20%、1—2小時的儲能項目,以平穩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和間歇性,減少棄風棄光。
但新能源強制配儲也埋下了安全隱患。“新能源項目對成本非常敏感,經濟賬算不過來,會盡量壓縮儲能投資。近年來,儲能項目建設招標報價下行非常厲害,高的有2-3元/Wh,便宜的低至1元/Wh。但這更多是為了搶市場,并不能反映產業的真實成本。”一位曾參與儲能項目建設的企業負責人說,當前儲能市場異常混亂。
“我們調研發現,大量新能源發電項目強配儲能,最大的問題是配置了一些質量相對不高、技術標準比較低的儲能設備。”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院長杜忠明對于強配儲能深感擔憂。
“安全事故的發生是偶然現象,但也存在著必然性。在規范、監管缺失的情況下大干快上必然會出問題。很多新能源配的儲能項目平時也不怎么用,一旦電網大規模調用,很可能是禁不起考驗的。”劉明義說,“十四五”時期我國新增儲能將進入“吉瓦級”時代,“一個25MWh的電站12小時才滅火,未來百倍規模的項目出了問題,其危險之大可以想象。”
目前儲能市場還處于發展初期,市場中有寧德時代、比亞迪這樣實力強勁的大企業,而更多的是實力薄弱的中小型企業。“大家把儲能電站建設想得太簡單了,電池一買,現場一堆就行了。”上述企業負責人說,實際上儲能電站建設運營門檻非常高,建議產業提高供應商準入門檻,切實保障安全。
發展窗口期更需謹慎
“我國電力系統經過幾十年發展,很多安全規范制度,都是一個個血的教訓總結出來的。”在劉明義看來,儲能安全事故的發生,為產業冷靜反思提供了契機,儲能從業者要站在電力系統的角度全盤考慮。“眼前的波折不會改變儲能長期向好的大勢。”
上述業內人士也表示:“此次事故的影響非常大,短期內企業投資會趨于冷靜。但要知道,儲能項目的安全性都能通過技術手段去解決,沒必要過度恐慌、因噎廢食。希望能盡快調查清楚事故原因并予以公布,消除公眾對儲能安全的擔憂。”
值得注意的是,儲能爆出安全事故后不到一周,4月21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對外發布了《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給予儲能市場主體身份,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在關鍵時刻“力挺”儲能。
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一致認為,儲能產業當前正處于發展窗口期,安全有序是產業行穩致遠的首要前提。“高質量發展新型儲能,不能為了配儲能而配儲能。要高度重視新型儲能產品的技術標準和質量問題。”杜忠明建議,盡快出臺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的頂層設計,包括布局規劃、技術路線、配套政策等,“下一步應將新型儲能納入新型電力系統規劃設計里,以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李冶日前也在公開場合表示,國家能源局正組織開展新型儲能“十四五”規劃研究,明確新型儲能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指導地方科學引導本地區新型儲能的發展。國家能源局將會同有關部門開展關于加快新型儲能發展的綜合性政策研究,重點破解新型儲能發展中存在的價格、市場等體制機制的約束,促進技術裝備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并積極推動完善儲能標準體系,加快重點標準的制定、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