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著力提高利用效能,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這是中國首次提出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兩個月前,國家發改委政研室主任、新聞發言人袁達曾的口徑還是“加快構建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新型電力系統”。這一突然的轉變,在業內引起很大討論。
新能源概念是相對常規能源而言,指的是尚未大規模利用、正在積極研究開發的能源。常規能源一般包括廣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大中型水電等;新能源包括光伏、風能、核能、生物質能、氫能、地熱等。
從新能源定義涉及的產業看,未來電力系統將更多地以風電、光伏為主導增量。
當前中國電力結構仍以火電為主。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全口徑發電量為7.62萬億千瓦時。其中,火力發電量5.17萬億千瓦時,占比近七成;其次是水電1.36萬億千瓦時占比17.8%;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量分別約占4.8%、6.1%和3.5%。
“要以新能源為主體”,意味著新能源發電量將從目前不足15%的比例,躍升至超過火力發電。這將對火電、新能源、電網等行業帶來巨大影響,同時也將產生其他機遇。
儲能將迎來春天
“主體地位”這一勺蜜糖,最直接投喂到的是風電、光伏企業。
在3月16日召開的第六屆中國能源發展與創新論壇中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員時璟麗提出,根據“30碳達峰、60碳中和”目標,2030年風電、光伏發電累計裝機要達到12億千瓦以上,風電、光伏的新一輪爆發式增長已經是確定性事件。
風電、光伏產業鏈上的企業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這包括以陽光電源(300274.SZ)、固德威(688390.SH)等為代表的逆變器商;以隆基股份(601012.SH)、通威股份(600438.SH)、保利協鑫(03800.HK)等為代表的光伏商;以金風科技(002202.SZ)、明陽智能(601615.SH)、遠景能源為代表的風電商等等。
除風光行業外,另一受益方則是儲能產業。因為風電、光伏具有不穩定性,高比例新能源需要大量的配套儲能。
日前,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推進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將在符合電力項目相關投資政策和管理辦法基礎上,鼓勵社會資本等各類投資主體投資各類電源、儲能及增量配電網項目,或通過資本合作等方式建立聯合體參與項目投資開發建設。
據《科技日報》報道,3月17日從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獲悉,由國家能源局委托該公司牽頭開展的《大規模儲能支撐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研究》工作正式啟動。
這是國內首次開展該項研究,將填補大規模儲能支撐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安全的技術空白。
光大證券指出,隨著新能源成為主力能源,逐步增量替代火電,電網的穩定性亟需大量儲能,配置比例和備電時長將提升。特別是在碳達峰后,儲能或在電網側存量替代火電,承擔主力電網調峰調頻職責。
目前,包括青海、山西、山東、內蒙古等多個省份已經陸續出臺“新能源+儲能”相關方案,儲能產業正臨近商業爆發拐點,即從示范性應用轉向運營性應用。
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數據(CNESA)發布數據,截至2020年三季度,全球儲能累計裝機總功率為186 GW,中國為33 GW。全球發電系統中的儲能滲透率為2.8%,中國僅為1.5%,仍有較大上升空間。
同期,全球風光發電累計裝機總功率約為1398 GW,新能源配儲功率比例僅為0.8%,中國光發電累計裝機總功率為446 GW,新能源配儲功率比例僅為0.5%。相比目前新增新能源配儲功率10%-15%的區間,均有廣闊成長空間。
光大證券進一步測算得出,未來儲能將是個萬億級市場。
根據光大證券測算,2025年儲能投資市場空間約0.45萬億元,2020年-2025年的累計市場空間為1.6萬億元;2030年市場投資可達1.3萬億元,累計規模達6萬億元;2060年市場投資為5萬億元,累計規模達122萬億元。
這一利好將延伸到儲能產業鏈上下游。
按照能量存儲形式,儲能可分為電儲能、熱儲能、氫儲能。其中,電儲能是目前最主要形式,這主要包含抽水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機械儲能技術,以及鉛酸電池、液流電池、鈉硫電池、鋰離子電池等電化學儲能技術。
抽水儲能技術最成熟、成本最低,但受到地理位置限制。電化學儲能則成為目前發展最快、產業化應用前景較大的技術。
這一涉及到的產業鏈公司,將包括鋰鈷鎳等資源及原材料商,隔膜、電解液等零部件提供商,設備提供商、儲能系統集成商、安裝商,以及電網公司、通信運營商等終端用戶。
此外,龐大的增量及體量需要科學智能的管理,也為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第三方服務商提供了機會,如華為、小米、阿里等加深參與度,共同構建能源互聯網。
重構火電價值
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除了儲能的配套外,還必然伴隨著火電在存量和增量上的讓步,火電投資也將放緩。
但電力結構的轉變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平安證券碳中和系列報告中指出,火電是占據六成裝機容量、七成發電量的主力電源。風電、光伏對火電在電量結構中的替代作用在短、中期內均難有顯現。
尤其是占據五成以上裝機容量、六成以上發電量的煤電,在氣電、抽水蓄能等調峰能源增量有限的情況下,風電和光伏仍將依賴火電提供輔助調節。因此,火電存在的必要性比消減其份額以提供市場空間更為重要。
舉例來講,2017年冬季,國內天然氣供需形勢嚴峻,為緩解北京及華北地區天然氣緊張形勢,中國華能集團啟動了應急備用燃煤機組。這就是煤電存在的必要性。
煤電應急調峰儲備電源機組,能夠在電力、熱力供應緊張、電網嚴重故障以及重大保電需要時發揮應急保障作用,這與保障電網穩定性息息相關。
在碳排放的壓力下,火電需要重構自身價值,角色定位將由基核電源加速向調峰電源轉變。
從另一角度看,隨著火電新增裝機的減少,存量火電機組的利用小時數將得到提升。這對于存量火電而言,或是一重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