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本周三,高瓴產業與創新研究院和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聯合發布報告《邁向“碳中和2060”迎接低碳發展新機遇》(簡稱“報告),報告指出,“中國的這一承諾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的一項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也開啟了中國以碳中和目標驅動整個能源系統、經濟系統和科技創新系統全面向綠色轉型的新時代。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會有許多困難和挑戰,但同時會帶來科技創新、能源和經濟轉型的重大機遇。”
高瓴資本是一家專注于長期結構性價值投資的公司,由張磊于2005年創立。張磊在其暢銷書《價值》中寫道,“真正的投資,有且只有一條標準,那就是是否在創造價值,這個價值是否有利于社會的整體繁榮。堅持了這個標準,時間和社會一定會給予獎勵,而且是持續、巨大的獎勵。”
高瓴近年來在資本市場動作頻頻尤其是對光伏龍頭企業的重手筆投資,倍受市場關注。去年11月,高瓴資本旗下的中國價值基金約5億元參與通威股份(以農業和太陽能為主業)的定增;12月高瓴資本158億元建倉光伏行業龍頭企業隆基股份,每股轉讓價格為70元,占公司總股本的6%,成為隆基股份的第二大股東。毫無疑問這次研究報告的發布,也體現了高瓴資本對“碳中和”的重視。
全球已形成碳中和共識,減碳趨勢不可阻擋
什么是“碳中和”?
報告援引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供的定義,碳中和,也稱為凈零二氧化碳排放,是指在特定時期內全球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與二氧化碳消除量相等(如自然碳匯、碳捕獲與封存、地球工程等)。
根據報告內容,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44個國家和經濟體正式宣布了碳中和目標,包括已經實現目標、已寫入政策文件、提出或完成立法程序(見表1)的國家和地區。其中,英國2019年6月27日新修訂的《氣候變化法案》生效,成為第一個通過立法形式明確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發達國家。美國特朗普政府退出了《巴黎協定》,但新任總統拜登在上任第一天就簽署行政令讓美國重返《巴黎協定》,并計劃設定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根據PBL挪威環評機構的數據,2018年全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為55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增速為2%,碳排放量前五的國家排放了全體62%的溫室氣體,依次為中國(26%)、美國(13%)、歐盟27國家(8%)、印度(7%)和俄羅斯(5%)。
分部門來看,能源活動是全球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RI)數據,2017年能源活動排放量占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73%,農業活動排放占11.8%,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排放占6.4%,工業生產過程排放占比為5.7%,廢棄物處理排放占3.2%。在能源排放活動中,發電和供熱行業排放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比重最高,占30.4%,交通運輸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16.2%,其中道路交通是主要來源,制造業和建筑業排放占全球總排放的12.4%,建筑部門排放占全球總排放的5.6%。
據此,報告認為,要實現碳中和,能源活動領域的零碳燃料替代是核心內容,同時要加快交通運輸、制造業和建筑業的脫碳過程。農業等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雖然目前占比較小,但減排路徑面臨更加復雜的挑戰,同樣不容忽視。
中國實現碳中和面臨的挑戰
目前,中國已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第一大國家。根據WRI數據,分部門而言,2017年中國發電和供熱行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占全國總排放的41.6%,制造業和建筑業占23.2%,工業生產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占9.7%,此外交通運輸和農業部門的碳排放占比分別是7.5%和6.1%。和全球對比,中國在建筑、交通和農業部門碳排放占比明顯偏低,而工業部門占比較高。
報告認為,中國在未來碳中和路徑中面臨的最大的宏觀挑戰,是其經濟增長仍將保持較高的速度,因此能源需求難以很快見頂。
相較于歐洲和日韓等發達國家,中國所宣布的碳中和實現時點晚10年,但歐美發達國家從碳排放達峰到承諾的碳中和之間,所用時間比中國長(多在40-60年之間),而中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之間只有三十年的時間,因此任務會更加緊迫,也會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報告指出,“2060碳中和”目標是在中國經濟持續增長、能源需求持續增加的背景下實現,這個過程的實現不僅需要中國能源結構的加速轉型,更是中國經濟結構的一次變革,是一場意義深遠的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革命。
碳中和帶來的投資機遇
報告認為,“2 060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全新的低碳發展轉型戰略,它將倒逼中國的能源轉型,使其逐步擺脫對化石燃料、燃煤電廠的依賴,達到突破能源使用現狀、顛覆已有技術、打破傳統工業生態,實現社會經濟體系、能源體系、技術體系的巨大轉變。
實現碳中和的八大重點領域包括電力、交通、工業、新材料、建筑、農業、負碳排放以及信息通信與數字化領域。
在這些領域,報告指出,投資者應該關注的機會包括:
?電力領域:
在可再生能源發電中,光伏和風電被寄予了厚望。根據IEA(國際能源署)預測,全球光伏和風能在總發電量中的占比將從目前的7%提升至2040年的24%。其中,太陽能光伏發電增長迅速,將在可再生能源發電中占據主導地位。
光伏和風電的全產業鏈創新和降低成本是未來實現可再生能源發電高速增長的最重要驅動力,也為創業和投資提供了重要機遇。
具體值得關注的機會包括:
光伏發電中硅片和電池片技術提升、新光伏材料鈣鈦礦技術以及光熱發電技術;風電領域陸上風電的大功率風機、大尺寸葉片開發、海上風電全產業鏈進一步成本降低以及浮式風電技術的商業化;可接納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的智能電網改造、微網系統和分布式發電;儲能技術的成本降低和廣泛應用等。
?交通領域:
交通電氣化(電動汽車、電動卡車等)、更低碳的鐵路運輸、城市公共交通與低碳共享出行、氫能和生物質燃料在交通領域的應用、海運和航空領域的低碳技術創新等。
?工業領域:
工業領域電氣化、鋼鐵行業更大比例的廢鋼利用和電弧爐應用、氫能和生物能煉鋼技術進步、水泥生產石灰石熟料替代技術等。
?新材料領域:
材料的循環利用再生、生物基材料替代化石能源為基礎的材料等。
?建筑領域:
建筑節能改造、零碳建筑、電氣化和多能互補系統、零碳采暖和制冷系統、建筑材料的零碳化等;
?農業領域:
化肥和畜禽養殖排放相關減排技術、植物蛋白替代肉類和奶制品、人造肉、精準農業、基因編輯、垂直農業、水產養殖等;
?負碳排放領域:
更低成本的碳匯、碳捕集封存和利用(CCUS)、直接空氣碳捕集(DAC)等;
?信息技術與數字化領域:
智慧建筑、智慧能源、智慧生活方式與健康、智能交通與智慧城市、智慧農業、智慧制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