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歐盟宣布的碳中和目標已在國際層面起到積極效果,推動更多國家采取減排行動。”
臨近歲末,過去幾年進展緩慢的國際減排努力突然出現轉機。
今年的12月12日是《巴黎協定》通過五周年的日子。當天,聯合國與英國、法國、智利和意大利共同召開2020氣候雄心峰會,旨在進一步推動各方在氣候行動、融資,以及氣候適應和抵御能力建設方面的雄心和努力。
在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了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包括: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此前,習近平在9月22日的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緊隨中國的這一表態,日本和韓國宣布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歐盟發布《綠色新政》,將2030年減排目標從40%提高到50%至55%,并宣布2050年實現碳中和。
2015年達成的《巴黎協定》是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重要里程碑,為2020年后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做出了安排,并確立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要在本世紀內將全球溫度升幅與前工業化時期相比控制在2℃以內,并力爭控制在1.5℃之內。
然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氣候雄心峰會上表示,“《巴黎協定》簽署五年后,我們仍然未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協定》要求將升溫幅度盡可能控制住1.5℃以內,“各國在巴黎所做出的承諾并不足以達成這一目標,而即便是這些承諾都沒有得到兌現”。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12月9日發布的《2020年排放差距報告》稱,盡管新冠疫情使得今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7%,但這種減排并不具持久性,如當前趨勢無法扭轉,預計到2100年,全球溫度仍將上升3.2℃左右。
古特雷斯呼吁全球所有領導人“宣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直到本國實現碳中和為止”。目前,已有約40個國家做出了碳中和的聲明,主要是歐洲國家,包括氣候雄心峰會的主辦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古特雷斯號召其他國家緊隨其后。
氣候雄心峰會被認為是國際減排努力的一次勝利。為了介紹此次峰會的成果并激發公眾參與減排的熱情,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英國四國駐華大使館以及歐盟駐華代表團于12月16日共同在北京舉行活動。
“說句實話,我現在對《巴黎協定》的前景要比半年前樂觀得多,因為中國做出了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承諾,這是一個非常喜人的進展。”丹麥駐華使館能源參贊安瑞說,“中國和歐盟宣布的碳中和目標已在國際層面起到積極效果,推動更多國家采取減排行動。”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也指出,由于《巴黎協定》采取的是自下而上自主決定貢獻的模式,再加上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以及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全球減排努力一度陷入低潮,但隨著歐盟、中國等主要經濟體宣布提高自主貢獻力度,全球的減排士氣得到提振,越來越多的國家做出了碳中和的承諾,國際社會正在向控溫1.5℃的目標邁進。
“巴黎承諾”:不是做不到,而是還沒做
古特雷斯表示,落實《巴黎協定》不是做不到,而是各國并沒有真正去做。“迄今為止,二十國集團(G20)成員在應對疫情的經濟刺激和援助計劃中,還將50%以上的資金用于化石燃料生產和消費,而不是低碳能源。這是不可接受的。”
UNEP在9日發布的《2020年生產差距報告》顯示,迄今,在G20政府承諾的抗疫措施相關投資中,對化石燃料生產和消費領域的投入超過2300億美元,遠超對清潔能源的投入(約1500億美元)。而要實現控溫1.5℃的目標,各國需要每年減少6%的化石燃料產量。
古特雷斯說,這種做法相當于向未來的子孫后代“借”了上萬億美元的資金,讓他們背上氣候變化和環境破壞的沉重負擔。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聯合國已將到本世紀中葉建立真正的碳中和全球聯盟定為2021年的核心目標之一”。
“現在就必須實施真正的減排,到2030年,讓全球排放水平比2010年下降45%。這一目標必須在《巴黎協定》各締約國經過修改和提升的國家自主貢獻方案中得到充分體現。”古特雷斯強調,各國須在明年于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前提交上述方案。COP26原定于今年舉行,由于疫情原因被延期。
中國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解振華16日在視頻講話中指出,COP26的推遲給各方在會前開展磋商、促進共識留出了時間窗口。另外,美國候任總統拜登提出,要在上任后重返《巴黎協定》。“這些即將發生的變化都為落實《巴黎協定》,提高各國行動力度,推動氣候治理多邊進程注入了新的動力。”
安瑞指出,在中國宣布新的減排目標后,中國低碳轉型的進程被明顯加快,“速度之快超乎想象”。“習近平主席9月在聯大發言之前,中國國內還有很多關于用清潔煤實現綠色轉型的聲音,但此后就沒人這么說了,大家開始討論如何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
不過,她認為,國際社會的行動步伐還不夠快,比如沒有盡早關停火電廠。“我們做出的中期承諾,就目前的減排進展來看,是沒有辦法達成長遠目標的。”她說,“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總是在推延做出決策的時間,到最后恐怕就錯過窗口期了。”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日前發布的《全球可再生能源展望》報告稱,在過去的一年里,全球電力新增裝機中超過一半來自于可再生能源發電,盡管成果令人矚目,但仍不足以實現控溫2℃的目標。要想達標的話,可再生能源發電每年新增裝機量需要以當前6倍的速度增長。
對于明年召開的COP26,解振華說,“談判還有最后一公里的路程。”他呼吁在大會召開前完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第6條關于全球碳市場的談判,以推動建立全球碳市場和碳定價機制,用盡可能低的成本實現全球碳組合,維護環境的完整性,防止碳泄漏,實現貿易公平。
中國將在氣候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當前,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仍然任重道遠。2020年原本是實現溫室氣體較2010年排放水平減少45%目標的收官之年,但疫情使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全面放緩。要實現《巴黎協定》目標,需要各國加強合作,進一步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力度。
世界氣象組織(WMO)12月2日發布的報告指出,2020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三個年份之一。雖然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排放和污染暫時減少,但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仍處于創紀錄高位并在不斷上升。由于二氧化碳存留時間較長,地球將在未來幾代人的時間里進一步變暖。
意大利駐華大使方瀾說,明年將是關于氣候、生物多樣性和環境的決定性的一年,中國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不僅是因為中國做出了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個雄心勃勃的目標,還因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明年將在中國昆明舉行。“這兩個重要的國際會議可以形成合力,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英國駐華大使吳若蘭強調,氣候變化已經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有些北極生物的生存已經遭到了威脅,國際社會為此正在推動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以同時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的挑戰。作為明年兩次重要大會的承辦國,中英明年將有非常密切的合作。
解振華表示,歐盟的“綠色新政”與中國國家自主貢獻和低碳發展戰略在理念和方向上一致,在各領域政策和行動有很多可以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的地方。“我們希望與歐盟進一步加強在碳市場、節能提高能效、循環經濟、可再生能源、低碳技術、智慧城市、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提高氣候韌性等各個領域的政策對話與務實合作。”
同時,解振華表示,中方也愿意繼續與美國等其他發達國家開展對話與合作,加強與“基礎四國”、“立場相近發展中國家”、“77國集團+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為落實《巴黎協定》,推動全球氣候治理,實現疫后綠色高質量復蘇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后,中美作為碳排放大國能否在氣候問題上重啟合作,對于全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亞洲開發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魏尚進12月12日在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指出,要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需要有三個新工具,分別是:制定綠色關稅和國內綠色環境稅,以增加各地碳排放成本;為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制定附加綠色條件;出臺綠色產業政策,以鼓勵低碳技術創新。這些工具的設計和實施都有賴于中美攜手合作。
無論是在技術層面、政策層面、融資層面,還是多邊合作層面,中美都需要就氣候問題展開對話合作,但考慮到兩國近年來的摩擦,前景似乎并非一片光明。“我們需要在新技術上開展更多的合作,而不是設置更多技術障礙。”王毅說,“當然,未來的低碳、零碳技術仍然會有競爭,但我們希望有一個良性的競爭,推動全球減排事業的前行。”
在魏尚進看來,中國應該爭取同美國在氣候治理上開展合作,以減輕中國產業因減排遭受的沖擊。“現在,中國是發展中大國里唯一做出相對激進承諾的國家。如果只有中國自己提高企業排放的成本,就會在很多行業損失競爭力,或許在執行時力度也會打些折扣。如果能有個全球性的框架,提高所有企業或居民的排放成本,就能讓中國、印度、越南等國在一個水平上競爭,這樣中國企業的相對競爭力也會增加。”
“一帶一路”可再生能源占比將不斷提高
隨著國際減排共識的不斷提高,許多發展中國家也不甘落后。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表示,該國將不再批準新建燃煤發電項目。“我們已經取消了兩個總裝機容量為2600兆瓦的煤電項目,并取代為水電項目。”他說,“政府還決定到2030年實現60%的能源來自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實現電動車占比達到30%。”
對于巴基斯坦的減排承諾,世界資源研究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方莉指出,這給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的投資提出了一個警示。“根據我們的研究,在‘一帶一路’沿線,化石能源投資的比例還比較高。然而,未來,發展中國家也會不斷加強自主貢獻的力度,讓燃煤電廠或火電廠逐漸退出,這將是一個趨勢。”
方莉指出,在近日發布的《“一帶一路”項目綠色發展指南》中,即便是清潔煤項目,也沒有被納入綠色賬戶,而且在中國金融機構制定的綠債標準中,清潔煤也被去掉了。另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也宣布,該行不會為任何火電廠或涉煤項目提供資金。
12月,在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和銀保監會的支持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發布《“一帶一路”項目綠色發展指南》基線研究報告。該報告將“一帶一路”項目分為三類,分別是鼓勵合作類項目(綠色),一般影響類項目(黃色)和重點監管類項目(紅色)。
根據美國企業公共政策研究所(AEI)發布的數據,2020年上半年,中國在“一帶一路”國家能源領域投資仍在持續,總投資額為88.1億美元,可再生能源占比首次超過化石能源達58.1%,而化石能源占比41.9%。
“未來,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能源投資中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將不斷提升。”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這主要受到沿線國家減排意愿提高、金融機構對氣候風險關注度增加以及中國可再生能源經驗豐富等因素的影響。
王遙指出,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20個國家提出溫室氣體凈零排放或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提出“碳中和”目標的國家總碳排放量已占到全球一半左右。其中,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埃及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取消了大型燃煤發電廠的項目。在此背景下,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必將積極調整對“一帶一路”國家能源領域投資結構,引導資金投向可再生能源領域。
與此同時,王遙指出,隨著金融機構越發關注氣候風險,包括世界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和法國巴黎銀行在內的100余家金融機構宣布逐步淘汰對煤炭和/或化石能源的投資。較之化石能源,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出于對金融風險等的考慮,更多地選擇支持可再生能源項目,這也將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可再生能源投資占比。
此外,王遙補充道,當前,可再生能源生產成本不斷降低,且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生產設備、技術和管理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對外投資可再生能源項目,能夠分享和推廣我國技術和經驗的同時,推動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走出去”,擴大市場空間。
要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綠色技術應用與投融資將發揮重要作用。“綠色技術的創新正對全球經濟向低碳轉型產生重要影響,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普遍存在技術水平較為落后的現狀。”王遙強調,為推動沿線國家的綠色發展,應當加強對于技術研發、平臺建設和應用示范的支持,提升其技術吸收能力。
明年全球焦點將從疫情轉向環境
近日,埃信華邁(IHS Markit)在“2021年十大經濟預測”中指出,2021年,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將把焦點從疫情轉移到環境上。無論是在公司債券市場,還是政府債券市場,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債券的發行量都將增加。另外,可持續發展債的發行也將增多,其票息率與是否實現ESG目標掛鉤。
“我們認為,所有的公司、政府和金融機構明年都會增加對ESG的關注。”埃信華邁金融分析師布萊恩·羅森(Brian Lawson)在線上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從歐盟制定可持續金融分類法及提供大規模綠債融資支持到美聯儲加入央行和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保護環境的政治意愿正在不斷加強。
此外,羅森指出,ESG債券的前景也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看好。“據我們所知,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專門設立了ESG基金。在國際資本市場上,越來越多的ESG主題債券能夠獲得比傳統債券更高的定價。今年,ESG工具引發了創紀錄的需求——歐盟‘緊急狀態下減輕失業風險援助’(SURE),發行規模為170億歐元,認購額超過2330億歐元。”
不僅對ESG債券的需求越來越高,羅森指出,明年,ESG債券的供應也將快速增長,這主要受到歐盟7500億歐元歐洲復蘇基金的推動,再加上為應對疫情而發行的社會債券及以環保為目標的綠色債券。他強調,ESG債券不僅發行人基礎更為廣泛,而且使用的工具也越來越豐富,除了綠色債券外,還有社會債券、可持續發展債券以及過渡債券。
羅森強調,過去一年,洪水、風暴、干旱和野火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顯著增加了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的風險。未來,能源和礦產等高排放項目可能面臨更加嚴苛的融資條件,因為新的項目要就其ESG貢獻接受審查。“目前,關于減少融資支持的焦點一直放在煤炭上,但未來幾年,這個范圍可能會擴大,并可能出臺更多抑制高碳強度投資的措施。”羅森說,“今年,能源行業已經出現大量大規模資產減記。我們預計這一趨勢會持續下去。”
荷蘭國際集團大中華區經濟學家彭藹嬈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采訪中指出,未來,中國金融機構在向海外項目提供信貸支持時,也將采取更加嚴格的綠色融資標準,以順應國際資本市場綠色發展的趨勢。綠色債券不僅以更低的票面利率備受發行人青睞,也因能拉高投資組合的ESG評分而受到資產管理人的歡迎。“不僅是對一帶一路海外項目,未來,中國金融機構在向任何可能影響環境的大型項目提供信貸時都會引入ESG評價體系。”
彭藹嬈也同樣預測,對于大多數主要經濟體而言,2021年將是加大力度減排的重要一年,中國也是其中之一。隨著中國將“綠色政策”納入“十四五”規劃,綠色產品或綠色系統(如可以減少口罩和防護服填埋的固體廢物處理系統)出口將獲得利好。此外,電動車行業將繼續蓬勃發展,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利潤率將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