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平價”節點日益臨近,風電、光伏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除了工程現場的火熱外,資本市場同樣火熱。近來,風電、光伏企業紛紛加速跑向資本市場。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已有中國三峽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三峽新能源”)、晶科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晶科電力”)、新天綠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新天綠能”)、洛陽新強聯回轉支承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新強聯”)、中國納泉能源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簡稱“納泉科技”)、浙江省新能源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浙江新能”)、蘇州賽伍應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賽伍技術”)等十多家新能源企業正在或將要登陸資本市場。
業內專家認為,新能源企業“醉心”IPO,暴露出行業正在遭遇資金不足之困,新能源行業發展或將迎來微利時代。
企業紛紛加快IPO步伐
隨著新能源補貼政策不斷調整,越來越多的新能源企業期望借力資本運作做大做強。今年以來,新能源企業紛紛加快了IPO步伐。
僅4月10日一天就傳來兩條消息:上能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能電氣”)正式登陸深交所創業板;證監會核準了湖南宇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宇新能源”)首發申請。這僅僅是新能源企業熱衷上市的一個縮影。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企業都可以登陸A股主板。不少新能源企業采取了“鯉魚躍龍門”的“迂回戰術”,即借助“創業板”“新三板”等尋找機會再轉主板。
以從事風電服務產業的中際聯合(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際聯合”)為例,該公司2014年在新三板正式掛牌轉讓,近日公告稱,擬在主板上市。這正是不少新能源企業的上市路徑。數據顯示,新三板上市公司超過11000家,僅涉及光伏產業的企業就達100家以上。
“近年來,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迅猛之勢有目共睹,新能源企業上市后市場表現總體良好。”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對記者表示,“上市對企業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一部分核心競爭力較弱的企業,上市融資恐怕難達預期。在上市過程中,企業需要注意產能過剩、公司巨額存貨帶來的跌價損失等問題,這些問題很有可能導致IPO進程受阻。”
IPO背后或是“錢荒”
既然進軍資本市場之路并非一馬平川,緣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企業對IPO充滿熱情?
縱觀行業發展,近幾年我國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新能源企業如雨后春筍,其業績也呈現爆發式增長。而快速成長之后,問題也開始顯現。有的公司業績增速進入瓶頸期,同時償債壓力驟增;有的企業疲于應對市場競爭,不斷“跑馬圈地”擴產能;有的企業現金流日趨緊張,項目建設資金開始捉襟見肘。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當前,風電、光伏企業熱衷IPO,主要和補貼政策退坡有關,一旦沒有了財政補貼支持,新能源企業將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
從企業招股書中,也可窺見一二。三峽新能源招股書稱,擬募集資金250億元投入海上風電項目;浙江新能招股書顯示,擬公開發行不超過4.6億股,募集資金主要用于浙能嘉興1號海上風電場工程項目及償還借款及銀行貸款;賽伍技術招股書稱,募資6.74億元用于發展年產太陽能背板3300萬平方米等項目;新強聯上市擬公開發行不超過2650萬股,擬募集資金約4.42億元,其中3.22億元資金指向大功率風力發電主機配套軸承建設項目;上能電氣募資金額3.97億元將主要投資“高效智能型逆變器產業化項目”“儲能雙向變流器及儲能系統集成產業化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營銷網絡建設項目”,以及補充營運資金。
在宋清輝看來,風電、光伏新能源企業熱衷IPO,根源在于“錢荒”。隨著新能源政策不斷調整,新能源企業受到的融資待遇冷熱不均,融資難問題日益突出,這是新能源企業頻繁沖刺A股的主要原因。
以遭遇融資難的新天綠能為例,該公司產業規模已較成立之初實現幾十倍的增長,而激進擴張讓其存在一定的償債壓力。數據顯示,2015年底公司總負債為180.38億元,2018年底達267.64億元,三年增加87億元。在H股難以融資、負債急劇攀升、風力光伏發電業務面臨補貼退坡等背景下,再投資建設河北建投豐寧森吉圖風電場(三期)150MW工程項目,從港股轉戰A股似乎是新天綠能更好的融資方式。
對外經貿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蘇培科認為,現金流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現金流代表著企業的血液,其充裕與否決定企業興衰存亡。不過,新能源企業“錢緊”只是一方面,這也反映出新能源產業發展周期有見頂跡象,新能源行業紅利時代已是“過去時”,企業急于變現。雖然從2015年開始,我國資本市場整體表現黯淡,但并不影響企業IPO“圈錢”。尤其是證監會再融資新規落地,條件全面放寬,更激發了諸多公司的融資熱情。
“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新能源企業IPO并非都是為了‘圈錢’,有的企業為規范公司治理結構,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借助上市謀求更大發展空間。”蘇培科對記者表示,新能源企業上市,資源配置渠道更為多樣,對有發展前景的企業更具優勢。
過度IPO苗頭已顯現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在我國資本市場上,新能源上市公司超過220家,風電概念上市公司約100多家,光伏概念上市公司超120家。在資本人士看來,從近幾年新能源企業積極籌謀上市的狀況來看,已經出現過度IPO傾向。
蘇培科對新能源行業發展也表現出擔憂。他對記者直言,在補貼退坡的情況下,部分新能源企業將不具備市場競爭力。新能源企業一定要順應行業發展趨勢調整戰略,逆勢操作往往會造成不良影響或虧錢。
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行業專家對記者表示:“曾經風光無限的新能源行業,其微利時代已經來臨。政策補貼退坡后,我國新能源行業將進入新一輪調整期。”
蘇培科建議,證監會應嚴格審核新能源上市公司,把資本市場流動性分配給有創新動能、具有真正技術含量或有隱性冠軍潛力的企業,從而促進新能源行業的優勝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