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是發展的永動力。在深刻變化的國際能源格局面前,在矛盾突出的國內能源發展形勢面前,唯有深化改革,才是解決中國能源問題的根本之道。
中國能源分布很不均衡,地區差異大,資源分布、生產力布局和能源結構等特點決定了“西煤東調”、“北煤南運”和“西電東輸”等格局在中國長期存在。能源輸出大省在為中國經濟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往往要承受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代價。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不斷增長的能源收益掩蓋了很多問題,而當中國經濟增長逐步回歸到合理區間,能源大省的矛盾更加尖銳地突顯,“資源詛咒”等問題日益暴露。
在全球能源領域大調整、大變革以及中國加快推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時代背景下,適時推動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無疑是明智之策和果斷之舉。以推動能源轉型為主線,以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為抓手,構建形成安全、綠色、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將是中國能源發展的重要戰略指向。
而要取得預期效果,未來國家能源政策需要逐步改變過去偏重剛性的、行政指令性的調控,更加注重科學規劃和宏觀指導,更多采用經濟激勵、市場機制的柔性政策,通過改革體制機制釋放制度紅利。
隨著“能源革命”大戲觸及原有利益版圖,需要的不僅僅是“壯士斷腕”的果敢和破堅冰、啃硬骨頭的勇氣,更需要在新舊觀念和制度的磨合與博弈過程中,不斷反思、修正與重建,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如此方能契合提出能源與消費革命的決心與勇氣。
早在2012年,“十八大”報告就提出“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學界和行業內部之前對此也有過很多呼吁,但最高層定調這一說法還屬首次。官方此前曾一度使用“變革”一詞描述能源戰略的調整,“變革”或“改革”與“革命”均有破舊立新、革故鼎新之意,但從程度上區分,“改革”一般指在不觸動根本的前提下進行局部調整,而“革命”則指對舊的事物、制度或思想進行徹底變更,使其產生深刻質變。
此番將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提至國家長期戰略的高度,顯示了極大的決心和魄力,其背后有著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深切意涵,也意味著中國能源戰略將出現根本性的重大變化,蘊含著非常深遠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習近平在講話中曾指出,面臨著能源需求壓力巨大、能源供給制約較多、能源生產和消費對生態環境損害嚴重、能源技術水平總體落后等挑戰,必須從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高度,審時度勢,借勢而為,找到順應能源大勢之道。
革命會帶來一些顛覆性的變化。從能源消費革命來講,如何擺脫依賴能源高消耗的發展模式,抑制不合理的能源消費?如何控制能源消費的總量,實現效率提高?怎樣實現節能優先?從供給革命來講,如何建立一個立足國內的多元供應體系?怎樣推進煤炭的潔凈化高效利用?如何提高能源供應體系的安全程度和清潔程度?從技術革命角度來講,如何以綠色低碳為方向實現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等方面的創新?體制革命更是關鍵環節,如何還原能源的商品屬性?如何構建有效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上述困擾中國能源發展的諸多問題有待各個擊破。
堅持節能優先,提高能源效率,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推動減碳與減排,是能源革命的重要內容,也是建立現代能源體系的關鍵。能源消費量的基本公式是:能源消費量=能源需求量-節能量,在能源需求量不斷走高時,要控制能源消費量,取決于政府投入和節能政策的引導。中國已將節能優先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著力控制能源強度和消費總量,但由于資金投入不夠、市場機制缺失,沒有建立起從企業到個人自覺節能的長效機制,落實情況不是很理想。
這就要求我們從戰略上、從體系上、從機制上加快減碳與減排的步伐,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費總量,減少能源結構中的碳含量;制定節能約束性目標,進一步提高能源效率;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提高低碳競爭力;減少污染排放,通過末端工程治理、發展循環經濟、源頭預防和加強監管等措施,減少廢氣、廢水和廢渣排放。通過走一條綠色低碳的工業化、城鎮化道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價格機制改革是能源領域改革的重點。能源價格市場化的核心,是讓供求發揮更大的調節作用,使價格主要由市場來決定。同時,價格信號反過來又間接地引導市場供求,使生產者能夠根據市場情況調節生產,消費者在價格的引導下合理消費。通過這樣的市場機制,使價格的“無形之手”成為促進節能減排、撬動綠色發展的有力杠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