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電15日:青海創出低碳樣本》《綠電15日:創造直接經濟效益37.59萬元》《青海“綠電15日”改寫世界紀錄》《“綠電神話”:青海太陽能發電量連續三年穩居全國第一》……
今年青洽會期間,在高原青海啟動實施的連續15天、360小時全部使用清潔能源供電的“綠電15日”行動,一度引起國內重點媒體的高度關注,致使《青海省再次刷新全清潔能源供電世界紀錄》的消息傳遍國內外,青海清潔能源建設再度成為全國焦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要把光伏發電打造成具有規模優勢、效率優勢、市場優勢的特色支柱產業,使青海成為國家重要的新型能源產業基地。”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視察時,為青海新能源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作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的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引領示范清潔能源、肩負起能源革命的神圣使命,是青海義不容辭的責任。
2018年以來,青海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使青海成為國家重要的新型能源產業基地”的重大要求,將清潔能源發展作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打好的“四張牌”之一,并提出了打造青海“電力特區”的重大舉措。
從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規劃獲批,“青電入豫”特高壓直流工程開工,“綠電15日”連續供電再創世界紀錄;到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1200萬千瓦,清潔能源發電量增長50.9%,德令哈光熱發電項目填補我國大規模槽式光熱發電技術空白;再到簽訂青電送蘇、送鄂框架協議,開工建設750千伏海南輸變電工程……
今天的青海在新能源產業發展道路上一路向前,已領跑全國。
發展清潔能源青海獨具優勢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守護好這一人類共有的生態屏障,是我們的光榮使命、重大責任。雖然青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突出,但大自然給予了青海豐富的清潔能源資源。”
今年6月,清潔能源發展國際高峰論壇在青海西寧舉辦。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董事長董天仁在論壇上說,青海水力資源是西北最富集的地區,理論蘊藏量2187萬千瓦。太陽能可開發量超過30億千瓦,相當于134個三峽電站。風能可開發量超過7500萬千瓦。且有近10萬平方公里荒漠戈壁可供裝機,綜合開發條件居全國首位。
據業內統計,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太陽能資源10億千瓦,風能總儲量超過4億千瓦,水能資源總蘊藏量接近2400萬千瓦,是中國陸地可燃冰和溫度超過200攝氏度干熱巖的首次發現地。
青海是清潔能源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境內廣闊而平坦的荒漠化土地極便于光伏發電和風電場建設,是發展新能源產業理想之地,可作為中國重要的區域能源接續基地,開發潛力巨大。
數據顯示,青海省太陽能資源約占全國的11%,水電理論蘊藏量2187萬千瓦,風能資源年利用小時在1000至2300小時,頁巖氣資源量達2萬億立方米,可燃冰儲量約占全國的1/4。
雖然不是能源大省,但青海在清潔能源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眾所周知,過去三年對于我國能源市場,是砥礪前行、步伐堅實的三年;那么,對于經濟欠發達的西部省份青海而言,則是立足于省情和資源稟賦不斷推進能源革命的三年。
采用新能源以逐漸減少和替代化石能源的使用,是保護生態環境、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之路的重大措施。清潔能源的探索開發,必將在優化能源供給、改善生態環境方面充當重要角色,極具資源稟賦和環境優勢的青海自然要首當其沖。
從2017年開始,青海省連續開展了“綠電7日”“綠電9日”“綠電15日”100%清潔能源供電實踐。在“綠電”期間,全省無論民用電,還是企業用電、市政亮化等,全部以水、風、光等清潔能源供電,實現用電零排放,連續改寫著全清潔能源供電的世界紀錄。
據統計,“綠電15日”期間,青海省清潔能源累計供電量28.39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燃煤12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32萬噸。清潔能源除滿足省內供電外,外送華東、華北、華中及西北地區,山東、河南、陜西、上海等8個省(區)市,外送電量10.68億千瓦時。
從“綠電7日”到“綠電9日”再到“綠電15日”,不僅是數字的增加,更是青海發揮清潔能源發展示范引領作用的真實體現,而且向人們展示了青海清潔能源的廣闊前景。
特別是“綠電15日”的成功實踐,在深入挖掘青海能源資源稟賦優勢,持續探索清潔能源消納新模式上,為全國和世界能源轉型提供了青海方案,分享了青海經驗,打造了青海樣本。
新能源建設青海步穩蹄疾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支持下,在青海湖畔建成青海第一座4千瓦光伏電站,拉開了全省對清潔能源的創新和探索。
如今,走過青海的共和縣、德令哈市和格爾木市的光伏產業園,一塊塊泛著藍光光伏板比肩接踵、鱗次櫛比,在塔拉灘和柴達木的瀚海戈壁矗立起了一片靜謐的蔚藍之海,敞開胸懷吸納著萬里晴空中無遮無礙的光束。
依托清潔能源資源富集優勢,青海已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分別建成了3739兆瓦并網光伏電站和850兆瓦水光互補電站,裝機規模實現全球最大。
2018年11月7日,全國乃至世界首條專為清潔能源外送而建的特高壓通道——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外送工程開工建設。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河南輸送清潔能源電量412億千瓦時,相當于替代原煤1800萬噸,減排煙塵1.4萬噸、二氧化硫9萬噸、氮氧化物9.4萬噸、二氧化碳2960萬噸。
2019年3月22日,“青海清潔能源發展研究院”正式掛牌,并首次發布清潔能源發展白皮書。研究院將致力于加強研究能力建設,充分依托電網獨特優勢,推進政企學研各方在清潔能源領域的深度合作,打造產學研用一體的科研創新共享平臺,助力和支撐青海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
同時發布的《青海清潔能源發展白皮書(2019)》,全面系統地對2018年青海清潔能源從生產到消費全產業鏈發展的數據指標進行總結發布,從服務社會的角度,回顧了清潔能源發展對推動青海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展示了全省人民共享清潔發展成果、生活質量提升的美好圖景。
青海省能源局局長車軍平介紹,截至2018年底,青海可再生能源裝機、發電量占比均超過了86%,清潔能源裝機超過2500萬千瓦,其中新能源裝機1229萬千瓦,已超過水電成為第一大電源,集中式光伏裝機956萬千瓦,居全國第一。
“‘綠電15日’期間,通過技術、機制、模式創新,引導電源側、負荷側和電網側更廣泛參與調峰實踐,將綠色發展成果延伸到供給側和需求側,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方共贏。”
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總經理祁太元介紹,一方是能源生產側,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新型交易平臺,在全省4月份試點開展共享儲能市場化交易基礎上,實現了省內335家新能源企業和1個共享儲能電站共同參與共享儲能市場化交易,有效緩解電網調峰壓力,擴大了午間時段光伏消納電量。另一方能源消費側,以電價為杠桿,先行先試,引導三江源地區蓄熱式電鍋爐作為用戶側儲能參與調峰,增加了光伏電量的消納。同時,實施的峰谷時間段互換“綠色套餐”,引導負荷側30家企業157萬千瓦負荷參與響應,累計增加光伏消納電量6582萬千瓦時。
“‘綠電15日’期間,通過電力直接交易,讓傳統的電解鋁、鐵合金行業享受到了政策的優惠。同時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上游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青海省工業正在走一條聚焦綠色發展,推動‘一優兩高’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青海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電力處處長祁延鵬說。
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乘勢而上
日前,全省首個全電景區在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駱駝泉落地,標志著集旅游觀光、體驗民俗為一體的駱駝泉旅游景區,將結束長期使用燃煤、柴薪、燃油作為主要生產生活能源的歷史。
通過實施電能替代了煤、油、氣,減少了燃煤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這是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推進“三型兩網、世界一流”戰略目標的生動實踐。也是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促進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安全、優質、可持續的能源電力供應,助力青海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的一大舉措。
“使青海成為國家重要的新型能源產業基地”。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時,為青海新能源產業發展勾畫了藍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正如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所說:“為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美麗世界,我們要肩負起能源革命的神圣使命,主動融入和擁抱新一輪能源革命。”
2018年12月底,青海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青海省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工作方案(2018—2020年)》,圍繞“使青海成為國家重要新型能源產業基地”,全省以新能源規模化開發為重點,以100%清潔能源使用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智能電網建設為保障,向打造清潔能源建設、使用和輸出全鏈條示范省挺進。
《方案》明確,到2020年,青海省基本形成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框架和發展機制,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水平達到全國前列,清潔能源生產比重達到51%,消費比重達到41%,國家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實現跨越式增長,特高壓外送通道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構建起相對完整、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新能源產業鏈,初步建成全國重要的新型能源產業基地。
同時,全省建設海南州、海西州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持續推進黃河上游水電基地建設,建設高原千萬噸級油氣當量勘探開發基地。圍繞光熱、分布式發電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搶占新能源產業主導權,穩步壯大清潔能源產業。
此外,全省還將優化開發水能資源,開展提高光伏轉化率、延長光熱儲能時間等重大技術攻關,提升風能綜合利用水平,推動核能供熱項目落地,努力構建水、光、風、核、熱等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的清潔能源體系。
“力爭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達到90%,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達到80%。到2025年,清潔能源生產能力、消費比重進一步提升,全面建成全國首個清潔能源示范省。”——構建清潔能源體系,是省委省政府推動轉型發展的重大思路,是全省能源領域一場全方位、深層次、歷史性的革命。我們堅信,青海一定能擔當起“成為國家重要的新型能源產業基地”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