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國家能源局公布的一個數據給電力行業蒙上了一層迷霧——2018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達到68449億千瓦時,同比增速創下近七年來新高,這與“十三五”規劃前期的預測大相徑庭。而發生在2017年冬的氣荒更讓業界深刻認識到能源供給安全問題并未一勞永逸地得到解決。
能源到底夠不夠用、夠用多久、要增加哪些等問題縈繞在決策者心頭。
“十三五”推進四年來,歷經過剩、淘汰、競爭的煤炭已經找到有序發展新策略,而這一策略也逐漸感染到處于下游的煤電行業,近年來新五大發電集團紛紛開始調轉“船頭”,向新能源“駛去”。同時,加速的新能源發展遇到了補貼“瓶頸”。而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用戶的多元化能源需求也在逐漸嶄露。
“11億千瓦的煤電裝機足夠滿足‘十四五’的支撐。”
“‘十四五’煤電要保持在12億—13億千瓦之間,到2030年應達到14億。”
關于要發展多少煤電的對立觀點隨著“十四五”規劃前期工作的啟動,進入了爭論的白熱化階段。與此同時,國際能源署(IEA)預測,未來五年內,中國的光伏、風電將占全球新能源裝機增長的70%,降本增效與提升電網靈活性的需求日漸迫切。
2019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國家能源委員會主任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家能源委員會會議。李克強指出,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多元發展能源供給,提高能源安全保障水平。
會議提出,根據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稟賦,要加快輸煤輸電大通道建設,提高油氣自給能力、安全儲備和應急保障能力,提高清潔能源消納水平。要加快能源開發利用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攻關,探索先進儲能、氫能等商業化路徑,依托互聯網發展能源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入推進能源領域市場化改革,放寬油氣勘探開發和油氣管網、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儲氣調峰設施投資建設以及配售電業務市場準入,鼓勵各類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推動主要由市場決定能源價格的機制。
如果說“十三五”能源規劃的主題詞是“轉軌”,從傳統能源轉向新能源,從計劃轉向市場,“十四五”的主題之一或許就是“多元發展”。而這種多元發展又是由多邊界來約束的,既要保障能源供給,又要清潔,還要低廉,同時要不斷探索新品種、新技術以滿足不同用戶的特性需求,與其他領域的改革類似,可謂是一次在復雜并聯線路板上的探索。
而大部分國家經歷的能源發展不同階段都是“串聯式”的。以美國為例,前兩波改革從自由的規模化發展到通過競爭提高投資和運營效率,實現供給保障和低廉價格的目標,由基礎設施的縱向和橫向分拆以及私有化推動;而當前進行的第三波改革主要是由減少全球變暖的脫碳環境議程,實現更多客戶選擇,由能源供應“民主化”的社會運動以及在能源供應、儲存、計量和控制領域快速發展的技術創新所推動。
更重要的是,這兩類變革背后的根本動力有著本質區別——前者是經濟效率,而后者是政治態度。思路的變化使得當前目標與美國原先的市場規則設計基本原則相悖,導致供需雙側都顯現出不合理的激勵措施,并且發生尋租行為,市場機制也日益復雜。
減輕這些激勵措施帶來的技術難點和經濟扭曲是美國目前面臨的最大課題。這一課題或許也同樣適用于處于多目標、“并聯式”改革中的中國能源“十四五”。與之不同的是,國內能源供給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新能源發展的體量更為顯著,市場化從起步就要面對多目標平衡,同時還要去掉投資規劃信號延遲等“糟粕”。
并聯式發展道路可以利用后發優勢實現彎道超車,也會導致不同階段發展任務“歷時性”與“共時性”疊加。挑戰可以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