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落實《中國科協科技部關于開展2019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活動的通知》文件精神,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在2019年第三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組織開展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科技工作者廣泛參與的科學普及活動。繼5月24日,在北京市西城區金融街街道辦事處成功舉辦了“2019年全國科技周‘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專家報告會’”之后,5月28日,中國電工技術學會聯合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和北京市西城區金融街街道辦事處,在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位于延慶的八達嶺太陽能熱發電實驗電站,再次成功舉辦了“2019‘綠色能源·科技先行’主題科普活動”——八達嶺太陽能熱發電實驗電站技術參觀。
圖:全體人員在“雄偉”的定日鏡場合影
本次活動與2019“全國科技周”活動有機結合、同頻共振,努力引導科技工作者在服務奉獻中體現自身價值,使5月30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廣為認知、深入人心,將“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動打造成為學會科學普及的特色亮點活動,切實為創新驅動發展和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發揮積極作用。本次活動由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咨詢部兼科普與培訓部主任高巍博士主持,來自電氣工程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和西城區金融街街道科普干部共計46人熱情參與。
為使活動參加人員初步了解太陽能光熱發電的工作原理,在參觀過程中看出“門道”,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特別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電工所副研究員宮博博士和實驗電站馬廣成站長兩位專家分別進行了PPT理論知識講解、視頻演示和電站現場觀摩等多渠道知識輸入,使大家通過自身視覺和聽覺的近距離親身體驗,感受科學的魅力,達到科學性與生動性有機結合的最佳科普效果。
圖:宮博博士為大家進行了聲情并茂的生動講解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設計建造的八達嶺太陽能熱發電實驗電站是國家“863”高技術科學試驗項目,是我國首個、亞洲最大的塔式太陽能熱發電電站,可謂是我國光熱發電技術發展的“里程碑”式成果。電站位于延慶縣八達嶺鎮大浮坨村西,總占地面積約19200m2,于2007年正式啟動,2012年底建成,是集科研、示范、試驗和展示為一體的全國第一座以太陽能熱發電的實驗電站。100面巨傘般的定日鏡追著太陽轉,把陽光反射到119米高的集熱塔上,安裝在塔頂的吸熱器吸收太陽能,再用這些熱能把水加熱,通過水蒸氣驅動汽輪機發電。整個發電過程不消耗不可再生資源,無污染且綠色可持續。
圖:通過觀看視頻系統了解太陽能光熱發電的“前生今世”
在119米高集熱塔底層的新能源科普展示中心,宮博博士首先為大家做了題為《太陽能光熱發電》的科普報告,從太陽能發電主流技術類別、光熱發電基本原理和技術發展史、光熱電站主要類型和特點、光熱發電系統構成、熱交換處理核心工序和發展形勢等幾個方面為大家進行了深入淺出的生動講解。然后引導大家來到展示中心各個精致的展品前,為大家逐一進行了細致講解。
圖:宮博士為大家詳細講解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工作原理
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全稱為槽式拋物面反射鏡太陽能熱發電系統,其工作原理是將多個槽型拋物面聚光集熱器經過串并聯排列,聚焦太陽直射光,加熱真空集熱管里面的介質。集熱管內介質被加熱后,流經換熱器加熱水并產生高溫高壓蒸汽,驅動汽輪機發電機組發電。
圖:馬廣成站長為大家講解新能源發電系統相關知識
展廳講解之后,馬廣成站長帶領大家來到室外展板前,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八達嶺光熱電站的建設歷史和現狀,以及光熱電站與火力電站混合運行的突出優勢。大家就光電轉換效率、導熱介質種類及優勢、工程應用現狀等問題向馬站長積極請教,現場交流互動熱烈。
圖:馬廣成站長在室外展板前為大家講解光熱發電技術發展史
在馬站長的引導下,大家陸續參觀了安裝有100面定日鏡的“雄偉”鏡場和巨型集熱塔,觀摩了槽式光熱電站之后登上119米集熱塔,從塔頂俯瞰定日鏡場。
圖:近距離觀察定日鏡結構
圖:馬廣成站長帶大家現場參觀槽式太陽能熱發電實物裝置
圖:在“巨型火炬”造型的集熱塔下仰視安裝在塔頂的吸熱器
圖:從119米集熱塔頂部鳥瞰百面定日鏡
公眾一向對高端科研機構、先進科學成果和工程化應用現場心存“景仰”,但通常苦于缺乏近距離感知的渠道和條件。本次科普活動讓公眾有機會走進國家頂級的科研實驗基地,親身感受強烈的科學震撼,對于彌合科研與科普之間長期存在的“斷層”和“割裂”,切實推進“科研過程科普化”產生積極影響。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創建于1958年,是目前我國從事電氣科學研究的唯一國立研究機構。自創建至今,一直承擔著國家能源與電氣工程領域的戰略高技術發展及電氣科學前沿研究的任務,是國內新能源利用、智能電網、電機及系統、應用超導技術及電氣科學前沿交叉等領域的核心與骨干研究機構,科研成果豐碩,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和廣泛影響。自2015年中國電工技術學會與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共建科普教育基地,兩家單位積極承擔科學普及社會責任,合作組織開展了多次科普活動,收到良好的社會反響。
注:文章轉載自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科普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