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國家聯盟(以下簡稱“東盟”)與亞洲開發銀行(以下簡稱“亞開行”)等投資機構日前宣布,將對東南亞10個國家的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超過10億美元。但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顯示,東南亞是去年全球唯一一個能源結構中煤電占比有所增加的地區。這似乎意味著,對缺乏成熟可再生能源政策框架的東南亞國家而言,廉價易得的煤炭仍是能源供給主力。
東盟和亞開行新敲定的計劃,旨在為東盟各國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包括可持續交通、清潔能源以及水資源等。據悉,亞開行將提供3億美元、東盟基礎設施建設基金將提供7500萬美元、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將提供3.36億美元、歐洲投資銀行(EIB)將提供1.68億美元、法國開發署(AFD)將提供1.68億美元。
IEA指出,盡管過去十年里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顯著增長,但東南亞地區僅貢獻了很小的一部分。東盟十國曾作出能源轉型承諾,即到2025年一次能源消費的23%來自于可再生能源,但目前這一比例僅略高于10%。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署長Adnan Amin去年11月表示:“23%是一個很好的目標,但有關國家需要將這個目標變為實際的政策措施。”截至目前,東盟國家仍缺乏相應且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框架,對投資者的激勵也相對較弱。
事實上,東南亞地區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相對多元化,光伏、風電、潮汐能、地熱能等資源條件良好。近年來,東南亞各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也作出了相應努力,泰國、印尼等國的光伏規模出現一定增長,越南則在計劃建設風電項目。不過,目前的投資力度仍不足以趕上全球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步伐。根據IRENA測算,真正達到23%的能源轉型目標,東盟國家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總額需要達到2900億美元以上,也就是當前年投資總額的10倍。
分析認為,東南亞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拖后腿”,是因為該地區同樣擁有豐富的化石能源。印尼目前仍是全球最大動力煤出口國,而泰國也正在新建天然氣管道,計劃大力開采其本土天然氣資源。Adnan Amin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表示:“因為資源豐富,東盟國家多位部長都相信煤炭是他們更為廉價的選擇。”
IEA數據顯示,去年全球煤炭需求總量同比上漲了0.7%,但東南亞的煤炭需求上漲幅度卻遠高于這一數字。在歐盟、中國、日本、美國等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燃煤發電占比都出現下降的同時,東南亞成為了唯一一個煤電占比有所增長的地區,其煤電規模增速已經超過其電力供應總量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印尼、孟加拉國、菲律賓、越南等國人口數量已超過8億,其人均消耗電量僅為歐洲國家人均消耗電量的1/7,而這些國家仍然都有新建燃煤電廠的計劃。有預測顯示,2017到2030年間,東南亞各國電力需求將上漲70%,其中煤炭發電量將上漲80%以上。盡管到2030年,東南亞各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或將出現140%的增長,但從絕對數字上來看,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增長并不足以滿足東南亞國家的電力需求增長。
《日本經濟新聞》撰文稱,長期來看,發達國家的“棄煤”政策將進一步加大煤價的下行壓力,對新興經濟體來說,廉價的煤電仍將是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