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深度參與全球治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全人類共同發展的責任擔當。
自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后,中國政府率先組織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并從國情出發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做出積極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大力推動綠色發展,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實施《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推動生態環境保護。
在經濟社會穩步發展的同時,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總體呈下降趨勢。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統計數據,1990年中國單位GDP化石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為5.47kgCO2/美元(2000年價),2004年下降為2.76kgCO2/美元,下降了49.5%,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下降了12.6%,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下降了16.1%。
“十二五”時期,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下降20%左右,超額完成先前確定的17%的目標。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我國要在“十三五”期間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下降18%這一約束性指標。而2017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46%,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0多億噸,已經超過對外承諾的到2020年碳強度下降40%—45%的上限目標。
為進一步推動綠色發展,2017年年底,我國印發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標志著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作為環境保護的倡導者,中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領導作用十分突出,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領跑”作用廣受贊譽。
美國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今年3月發表的報告稱,2013年至2017年間,中國空氣中細顆粒物水平平均下降32%。報告稱贊短短4年間,中國治理空氣污染取得的進步“不管從哪種標準說都相當卓越”,而美國完成同樣的任務用了數十年。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中國創造了很多機遇和經濟增長點,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有助于各國在世界范圍內應對氣候變化。中國長期致力于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努力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除了積極參與氣候變化談判,以大國外交和多邊合作方式推動《巴黎協定》達成,并積極引導推進《巴黎協定》后續談判進程,中國還通過切實行動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過去十多年的實踐證明,中國正在探索出一條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環境與實現經濟增長多贏的發展路徑。我國還將團結其他國家,加強南南合作,并與國際組織、多邊金融機構等加強合作,凝聚共識、落實行動、合作共贏,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