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能源電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產能合作加快推進,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然而,由于各國能源基礎設施標準體系存在差異,且有的國家尚未建立標準體系,制約了能源合作的深化。搶占能源國際標準戰略高地、掌握能源互聯國際話語權的最佳時機已經來臨。
為此,9月21日,國家電網公司舉行了“能源轉型”高端論壇暨國際標準創新基地授牌儀式,將加強標準建設、推動能源轉型,在共商、共建、共享國際標準上取得共識。
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副司長郭偉在會議致辭中表示:“隨著清潔能源廣泛推進,各種新技術開始使用,急需完善相關標準,為能源轉型提供有力支撐。當今時代,各國能源相互關聯,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僅憑自己的力量推動能源轉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潮流。”
再電氣化帶來新挑戰
國網董事長舒印彪表示:“當前正在進行的新一輪能源轉型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動態演進的過程。清潔低碳是能源轉型的基本方向,再電氣化是能源轉型的根本路徑,打造新一代電力系統是能源轉型的基礎保障。”
舒印彪介紹,21世紀開始的新一輪能源轉型,為人類社會開啟了新的再電氣化發展階段。從生產環節來看,電能越來越多地由非化石能源轉換而來,最終將主要來自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從終端消費環節來看,電能的利用范圍前所未有地拓展,電力將成為支撐現代信息社會和數字經濟的主要能源品種。預計到2030年,全球和中國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將分別達24%和30%左右。
然而,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隨機性、間歇性、波動性特征,大規模、高比例接入電網將帶來巨大的調峰調頻壓力,導致系統轉動慣量弱化,給電力系統平衡調節和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帶來一系列新挑戰。為適應能源轉型需要,推動傳統電網從功能上向能源互聯網演進,從技術上向新一代電力系統升級,成為必然趨勢。
“新一代電力系統,將是具有廣泛互聯、智能互動、靈活柔性、安全可控、開放共享特征的新型電力系統,其物理特性、結構形態、運行機理、控制方式與傳統電力系統存在明顯不同,是影響能源轉型持續縱深推進的關鍵。”舒印彪說。
將提升標準編制質量
能源轉型的復雜性、艱巨性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客觀上決定了推進能源轉型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積極發揮標準化建設的作用。
據了解,國網授予冀北、上海、江蘇、浙江、四川5家省級電力公司國際標準創新基地稱號,將總結技術成果,加強國際合作,搭建全球能源轉型交流平臺,進一步激發基層創新活力,提升國際標準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創新基地將為國網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供試驗平臺和示范場地,依托風光儲輸等一批世界領先的能源轉型工程實踐,按照“研創示編”四融合國際標準編制新模式,在“科研攻關、創新創效、示范應用、編制標準”的迭代提升中確保標準高質量編制。
“日前,我國兩項虛擬電廠國際標準獲批立項,未來,國際標準創新基地的主要工作是圍繞虛擬電廠的技術實踐和標準制定,提供技術平臺。”冀北電力外聯部副主任高會杰告訴記者,“虛擬電廠作為新的領域,空間非常大,涉及網源荷整個系統,目前兩項標準由中國主導,未來中國將引領更多的標準制定。以此加速國際標準‘點’的布局、‘線’的拓展和整體推進的國際化戰略步伐,以標準‘軟聯通’,打造共享‘硬機制’,為促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全球能源轉型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創新驅動技術標準升級
在技術革新和標準制定方面,創新一直是重要的推動力。近年來,為適應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新形勢,國網圍繞建設“廣泛互聯、智能互動、靈活柔性、安全可控、開放共享”的新一代電力系統,在推進電網創新發展、強化標準體系建設,促進能源清潔轉型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
該公司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近五年科技總投入超過1000億元,累計擁有國家級實驗室(中心)18個,在特高壓輸電、智能電網、大電網安全、新能源并網等多個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創新成果,建成多端柔性直流、天津中新生態城、張北風光儲輸等一批創新示范工程,為電網創新發展和安全可靠運行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在標準制定方面,國網依托特高壓、智能電網等領域的技術優勢,在特高壓、智能電網、可再生能源接入、電動汽車充換電等領域建立了一系列標準,推動形成行業標準1512項、國家標準701項。同時,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在IEC(國際電工委員會)發起成立5個新技術委員會,參與IEC工作的該公司專家超過600人次,推動形成國際標準59項,其中IEC標準43項、IEEE(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標準16項,成為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重要力量。
據悉,國網目前正圍繞電網互聯及大電網安全穩定、高比例新能源友好接入、智能配電及用戶互動、電力市場化機制與商業模式、基礎性支撐技術等領域,深入開展研究,支撐和引領電網向新一代電力系統轉型升級,并在國際標準制定方面,發出更多的“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