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評論 | 2919查看 | 2018-07-12 09:47:45
根據7月10日發布的《2018年中國碳價調查》,面對這一問題,只有19%的受訪者表示將在2020年前實現,低于去年調查時的47%。報告稱,這一比例的下降可能是因為在等待全國碳市場開始交易。
報告同時表示,超過七成的受訪者預計,全國碳市場或在2025年前開始實現全面實行。
該調查報告由中國碳論壇、ICF國際咨詢公司和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推出,是2017年12月中國正式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后項目組開展的首次市場調查。
報告撰寫者表示,此次調查涉及超過300名受訪者,其中超過一半來自已經或即將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的企業,這一比例遠高于去年的16%。其他調查者來自咨詢行業、學術界、金融行業、相關政府機構以及利益相關者。
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印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標志中國全國碳市場已完成總體設計并正式啟動。
碳交易即將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可以交易的商品,以求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場機制。碳交易也是促進溫室氣體減排的路徑之一。碳交易市場的參與者包括供給者、最終使用者和中介在內的三大類,涉及受排放約束的企業或國家、減排項目的開發者、咨詢機構以及金融機構等。
作為首批納入碳市場的行業,發電行業將采用基準線法進行配額總量設定和分配方案設計。按照計劃,全國碳市場建設將采取“三步走”的方式,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盡快完善三個制度和四個支撐系統,完成系統測試,并在測試的基礎上開始真正的貨幣交易。
三項制度,指的是碳排放監測、報告、核查制度,重點排放單位的配額管理制度以及市場交易的相關制度。四個支撐系統分別為碳排放的數據報送系統、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和結算系統。
調查顯示,對于正在制定中的全國碳市場法律依據,受訪者在看法上仍存在分歧。39%的調查受訪者認為已印發的政策文件足以確保履約,但超過五成受訪者表示,全國人大應進行相關立法以確保碳市場的履約情況。
對于作為碳市場關鍵影響因素之一的碳價問題,多數受訪者認為,未來幾年間碳價將穩步上升,預計平均碳價將從2020年的51元/噸上漲至2025年的86元/噸,這一數字略低于2017年調查時得到的預期價格。分析顯示,業內受訪者對價格的預期要高于非業內受訪者。
據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數據,截至目前已有45個國家、25個國內行政區域(州、省)通過碳市場或碳稅實行了碳價機制,涉及全球碳排放的20%。全球范圍內的碳價區間為139美元/噸到低于1美元/噸。其中,中國北京、深圳、天津三個碳交易試點的碳價分別為9美元/噸、7美元/噸、1美元/噸。碳價最高的三個國家分別為瑞典(139美元/噸)、瑞士(101美元/噸)和列支敦士登(101美元/噸)。
就北京碳市場而言,北京環境交易所董事長朱戈日前表示,到今年7月,北京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1884萬噸,交易額超過6.78億元。
中國在2015年的巴黎氣候大會上提出的“國家自主貢獻”中承諾,將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對此,87%的調查受訪者預計中國將在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48%的受訪者預計將在2025年或更早的時間達到。
此前,中國氣候變化特別代表謝振華在今年6月召開的一次氣候變化問題論壇上,也對中國在2030年以前達峰表示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