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 0評論 | 2755查看 | 2018-05-24 09:02:00
近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和保爾森基金會組織召開可持續發展年會,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會上表示,在未來五年里,中國每年需要投入至少2萬~4萬億元人民幣資金來應對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因此,必須構建綠色融資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資金。綠色金融這只無形之手,正巧妙騰挪,在中國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分析:政策導向促綠色金融市場崛起
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正酣。從幾組數據可探一二:2017年,我國境內外發行綠色債券合計約2500億元,綠色債券發行規模連續兩年位居全球前列;在境內,有76家機構發行了113只金融債、企業債、公司債、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和資產支持證券等各類綠色債券,總規模達2083億元。
綠色金融迅速起步與政策導向息息相關。以2016年8月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為標志,我國用兩年時間構建了較為完整的發展綠色金融體系政策框架。這些政策文件伴隨著2017年6月設立的浙江、廣東、新疆、貴州、江西5個省區、8個城市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實驗區逐漸落地。
不過,處于初期發展階段的綠色金融也自有掣肘。周小川總結,目前中國綠色金融面臨著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有待加強、綠色標準體系還不統一、環境信息披露以及第三方評估制度尚不健全等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資本市場已有破冰之舉。4月2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推進綠色金融愿景與行動計劃(2018-2020年)》,緊緊圍繞上述掣肘,提出了五大行動方案,為綠色金融的發展確立了綱領性的工作路徑。
上交所提出的五大行動方案,涵蓋推動股票市場支持綠色發展、積極發展綠色債券、大力推進綠色投資、深化綠色金融國際合作以及加強綠色金融研究和宣傳五方面。“這五個方面,最具亮點的是股票市場支持綠色發展、綠色債券和綠色投資。”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根據行動計劃,上交所將明確綠色企業標準,加強與綠色企業對接,并鼓勵綠色企業上市融資。引人注目的是,上交所首次提出將綠色企業納入“新藍籌”的概念,并將探索為相關企業提供精細化、差異化的服務。李志青對此表示,此舉相當于一個信號機制,將綠色企業標識為“新藍籌”,相對于擇優推薦,把這些企業推薦給投資機構和股民,以此推動綠色企業在金融市場具有更多主動權,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短板: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
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則涉及綠色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在過去5年里,上市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做得并不太理想,但總體而言還是逐年改善的。”李志青透露,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一套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但強制性不足,規范性也有待加強。
不過,2018年,在這方面或會迎來轉折點。2017年12月,證監會發布環境信息披露新規,要求上市企業自2018年起在年報和半年報中按要求披露環境信息,其中重點排污單位強制披露,其他企業不披露需解釋;到2020年12月將強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進行環境信息披露。
“有了強制性要求,相信未來上市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情況會有所改善,披露的質量也會提高。”李志青表示。不過,依靠強制性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的辦法,重要的是找出背后的原因,并對癥下藥,才能有效地推動上市企業更自覺地披露環境信息,讓市場變得更加透明。因此,他建議,金融機構應進行對環境信息披露背后規律的研究。
當然,環境信息披露只是綠色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的一環。李志青認為,綠色金融的基礎設施建設當前仍是短板,缺少相關標準規范。下一步,應加快構建標準體系,包括環境信息披露標準、金融產品設計標準和認證標準等。此外,還應加強信息體系、能力建設體系等基礎設施建設。
數據:綠債資金投向清潔能源領域最多
綠色債券是我國綠色金融市場的“明星”,2015年我國的綠色債券市場尚屬空白,2016年和2017年的發行量便坐上了全球第一把交椅。
根據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發布的數據,2017年,中國境內外發行綠色債券合計2512.14億元,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發行國。中國發行綠色債券占全球綠色債券總規模的32.16%。
根據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發布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15年版)》,綠色債券可以劃分為六大類,分別是節能、污染防治、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清潔交通、清潔能源以及生態保護和適應氣候變化。
在六大綠色類別中,綠色債券的資金投向清潔能源領域最多,2017年投資額共計275.35億元。與2016年相比,投向清潔能源領域的綠色債券發行金額占比由7.8%上升到14.2%,漲幅接近一半。主要涉及光伏發電、風力發電、水力發電等。
綠債更青睞清潔能源映照著能源金融市場的繁榮。當前,我國能源結構調整深入推進,迸發出龐大的能源投融資需求。一方面,能源企業對能源金融產品和能源金融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也在尋找優質的清潔能源項目。能源投融資供需對接需求強烈,將推動能源金融總量,尤其是清潔能源金融呈現爆發增長。
在此背景下,誕生更豐富的能源金融產品指日可待。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預測,“十三五”期間金融機構將不斷拓寬能源金融服務類型,延長能源金融服務產業鏈,為能源企業提供諸如能源信貸、能源債券、能源基金、能源期貨、能源保險、能源租賃,以及能源信托等能源金融服務,部分金融機構建立了專業的能源金融事業部,在未來甚至可能有專業的能源銀行出現。
在這過程中,降低融資成本至關重要。在這方面,上交所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其明確表示,將鼓勵相關政府部門為綠債、綠色資產支持證券提供貼息等方式,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提升企業融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