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能源 | 0評論 | 4233查看 | 2012-10-09 12:54:55
曾經刨地三尺爭食項目的綠金大鱷,現在齊刷刷地對清潔技術敬而遠之。這個一度風光無限的領域,還能找到點石成金的投資樂趣嗎?
從2009年至今,凱旋創投副總裁衣進在看了無數個太陽能項目后,還是遲遲沒有進入。這家于2008年創建的投資基金,從創立之初就在清潔技術領域尋找機會,而在衣進看來,新能源投資已經過了“黃金時期”。
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年間,無數資本涌入這個具有夢幻色彩的新領域,新能源上市公司的超高市盈率讓投資者趨之若鶩。漸漸地,大眾發現這些資本的寵兒似乎不厭其煩地講述著一個同樣的故事——此項新能源技術應用能替代大量的化石能源。在全球市場陷入低迷、產能過剩的現實面前,這似童話般的故事不堪一擊。
顯然,在上演了無數資本神話之后,二級市場上投資者對于新能源股票熱情跌入谷底,而這一情緒已經傳遞到了一級市場。根據ChinaVenture投中集團旗下金融數據產品CVSource統計顯示,2012年上半年,我國清潔能源行業僅披露融資案例3起,融資總額為2870萬美元,數量和金額分別較去年同期下降81%以及95%。
據衣進介紹,在美國,很多基金不再投資清潔技術。過去的經驗表明,從研發新技術到產業化,在清潔技術漫長的產業周期面前,“快錢”涌入的高風險不言自明,而如今IPO這個在過去暢通便捷的退出渠道布滿荊棘。以太陽能領域為例,今年以來已有多達10家太陽能行業企業IPO相繼擱淺,其中包括8家光伏企業,2家光熱企業。
對于嗅覺靈敏的綠金而言,不得不拓寬新的“脫身”路徑。“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這句創投界的名言,又成了當下新能源領域的生存法則。
變天
對于投資者而言,波譎云詭的新能源市場,經歷了“過山車式”的發展。去年9月,曾被硅谷風投熱捧的美國Solyndra公司宣布破產,給了創投公司當頭一棒。而在此前,它吸引了一長串的投資者,包括CMEA、USVenturePartners等著名的硅谷風險投資公司,以及MadroneCapital——沃爾頓家族的私募基金等。
雖然一大批風投對Solyndra公司情有獨鐘,現實是即使技術的故事多么完美,其高昂的成本讓其難以走向大規模的應用。“特別是在過去兩年,全球光伏市場需求迅速萎縮,風投對于光伏企業的追捧,直接導致了行業產能過剩。”一位不愿具名的風投人士對《能源》雜志記者如此表示。
而在國內,也同時催生了一批以清潔技術投資為導向的新基金。作為中國最早的一家專攻于清潔技術風險投資的公司,青云創投經歷了清潔技術投資從小眾走向主流的過程。“清潔能源行業正在經歷冰火兩重天,基金募集資金和企業融資都變得很困難。”在清科集團第十二屆中國創業投資暨私募股權投資中期論壇上,青云創投合伙人李立偉如此表示。
的確,受到產能過剩、歐債危機市場緊縮等因素的影響,世界范圍內風電和太陽能行業的發展都出現了明顯的放緩趨勢。特別是近期光伏巨頭賽維LDK以及尚德頻頻傳出破產消息,無疑是雪上加霜,令投資者對傳統的制造產業更加謹慎。
“在當前形勢下,即便企業成功IPO,其賬面回報水平也大大降低。更何況,有的企業甚至已經首發申請被否。”上述風投人士說。
根據ChinaVenture投中集團統計顯示,2012年上半年我國清潔能源行業有3家具有VC/PE背景企業上市實現8筆退出,IPO平均賬面退出回報僅為1.5倍,其中超過60%的案例回報水平在1倍以下,甚至還出現了-0.36倍的虧損情況。
“在國內,證監會對于新能源企業特別是制造類的企業非常謹慎。因而,投資者不得不重新思考其他的退出方式。”Martec(邁哲華)投資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能源電力總監曹寅介紹說。
這也就意味著,等待市場轉好,以通過IPO獲取高回報率已經不切實際。一些投資機構甚至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脫身”新路徑
從去年年初開始,輝倫太陽能營銷副總監袁全經常收到問詢收購的電話。雖然輝倫還僅僅是一家太陽能行業剛剛嶄露頭角的小企業,但其央企背景卻成為了一些企業尋求并購的對象。
“在二級市場低迷環境下,雖然上市是創投機構退出的主要方式,但是不論從美國資本市場對中國光伏概念股的反應還是國內新能源公司上市遇到的困境來看,通過并購或者股權轉讓退出,不失為一條很好的路徑。”曹寅解釋道。
而這一趨勢正蔓延到其他產業。對于風投退出主要有三種路徑:一是成功上市賣掉股份;二是轉讓給其他PE,做止損處理;在極端情況,只能發起清算。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股權轉讓與并購退出方式在中國雖不及上市退出活躍,但伴隨著市盈率的逐年下降,VC/PE回報不斷下滑,二級市場退出難度加大,投資機構選擇股權轉讓和并購退出的占比近年來也在不斷增加。2011年VC/PE通過股權轉讓和并購退出案例數分別達到46筆和62筆,較以往年份有較大漲幅;相比之下,由于管理層回購普遍存在著融資困難、定價有失公允、政府過多介入及法律制度建設不完善等問題,投資機構選擇該方式退出較少。
作為國內光伏市場開發的主體,五大發電集團接待了絡繹不絕的上門者,甚至一些國外的創投機構組團攜帶比較早期的項目或者有新技術的企業尋找買家。“以前都是中國企業到國外找資金,現在都是國外公司到中國找資金,當然其中也不乏騙子。”某央企新能源公司人士向記者感慨道。“國有企業內部有一批懂行的人,對國外技術進展非常熟悉,會對技術、管理等各方面進行多方評估。”
據上述人士透露,曾有一家歐洲光伏電站的EPC公司到中國來尋找買家,但是一直無人接盤。
從此種意義上說,尋找接盤者異常困難。在“十二五”期間,一向以主打風電開發的龍源電力提出要開發1.2GW的太陽能電站。對于是否在估價比較低的背景下,買入組件、電池制造商,龍源電力總經理謝長軍給予了直接否認。
而此前,媒體傳出賽維LDK將由中國節能環保集團(中節能)接盤。對此,中節能太陽能公司副總經理張會學認為,接收“四面楚歌”的賽維并不是明智之舉,甚至會成為公司包袱。
盡管新能源行業陷入低谷,對于清潔技術的未來前景,多位接受《能源》雜志采訪的業內人士都頗為看好。在清潔技術的投資版圖中,不僅僅局限于風電和太陽能,還有更多的新領域有進入機會,甚至在太陽能產業鏈的一些細分行業還能尋覓當年投資機構爭搶投資的情景。
走向細分
在浙江杭州,對標國內巨頭First Solar的龍焱能源專攻于碲化鎘技術,雖然目前處于中試階段,沒有實現量產,已經吸引了多個創投機構3000萬美元的投資。據公開資料顯示,第一輪投資者為晨興創投和君聯資本;第二輪為北極光創投和君聯資本領投;第三輪為2010年,由鼎暉創投和君聯資本領投。
在曹寅看來,龍焱之所以能夠吸引國內資本的潮涌而至,其創新技術是最好的注腳。在國內,投資多元化的趨勢愈加明顯,有些創投對于技術的追求遠高于對IPO退出回報的追求。
和龍焱一樣走俏的還有聚恒太陽能,專攻于被稱為第三代光伏技術的高倍聚光光伏。這家光伏新兵在去年底獲得了擁有250年歷史的金融家族羅斯柴爾德一筆千萬美元的投資。
因為擁有晶硅電池無法比擬的高轉換效率,在上述創投人士看來,高倍聚光光伏是潛在的綠金沸點,技術除非有激動人心的創新才能吸引投資者。
在飽和的太陽能市場,也有企業試圖通過創新商業模式吸引投資,比如太陽能屋頂的租賃模式。
“現在有很多的行業如太陽能和風電,整個產業鏈非常成熟,市場也非常明確,投資的方向是下一代的產品,這些產品有足夠的技術壁壘,但可以把現在的這些產能淘汰掉。此外,產業鏈各部分的利潤分配是非常不均衡的,利潤的分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競爭環境。”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楊磊表示。
在曹寅看來,由于風電市場基本在國內,對政府關系要求高,投資新能源的資本更看好太陽能。但是即使是此種情況,風電也有一些細分領域值得關注。“中國目前還沒有具有實力的生產風電變流器IGBT模塊的公司,幾乎全部向富士通、英飛凌采購。”
不可否認,清潔技術產業包括幾十個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