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和訊網 | 0評論 | 3731查看 | 2015-07-29 09:06:00
第五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于2015年7月27日至29日在中國內蒙古舉行,本屆論壇以“沙漠生態文明、共建絲綢之路”為主題。和訊網全程播報。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出席并講話。
以下為文字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
女士們、先生們:
早上好!
今天,大家滿懷綠色大愛,秉承綠色大道,肩負綠色大義,相聚庫布其,共謀我們的綠色美好未來。在此,我謹代表論壇秘書處和庫布其治沙人,
向各位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
置身茫茫大漠,我不禁要問,沙漠對人類意味著什么?我認為,沙漠是人類共同的負罪、共同的挑戰、共同的財富和共同的希望。
沙漠是人類共同的負罪。據統計,除了天然原生沙漠外,大部分沙漠都是人類造成的。像庫布其沙漠,2000多年前還是水草豐美的草原,后因戰爭、濫墾、濫牧,200年前才徹底變成荒漠。所以說,沙漠是人類對大自然犯下的罪。先人們由于歷史原因和技術缺陷,把沙漠留給我們,實屬情有可原。但我們如果再視若無睹地把沙漠傳給下一代,則絕對不可饒恕。
沙漠是人類共同的挑戰。
沙漠是貧困之源。全球3/5的貧困人口在沙漠,我國1/3貧困人口在沙漠。
沙漠是戰爭之源。荒漠化與民族、宗教并稱為三大“戰爭起因”。當今戰亂頻仍的區域大多是荒漠化嚴重地區。
沙漠是污染之源。沙漠是“地球的癌癥”。每次霧霾的爆發,背后都少不了沙塵的影子。而貧困、戰爭、污染,恰好是當今人類面臨的三大挑戰。因此,全人類必須共同審視、深刻認識沙漠。
沙漠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中國傳統哲學十分強調辯證法,正所謂“福禍相依”。這一點在沙漠上的表現最為明顯。沙漠荒蕪,但這也意味著廣闊的空間資源;沙漠缺雨,但這也意味著充足的光熱資源;沙漠形成原因復雜,這也就意味著豐富的地下資源;沙漠植被獨特,這也就意味著珍稀的食藥資源。僅就光熱來說,據美國科學家介紹,每平方公里沙漠每年可生產400萬度電。也就是說,僅一個庫布其沙漠,就可以滿足全中國1/8的用電量。這是多么誘人的寶庫,敬等著我們去探索和開發!
沙漠是人類共同的希望。這幾天,NASA宣布發現了開普勒452B“類地行星”。全世界為之瘋狂,大家親切地稱之為“另一個地球”,認為找到了人類存續的希望。我對人類探索宇宙的勇氣表示欽佩,但我更想說的是,與其將希望寄放到外太空,不如把眼光投放到沙漠中來。沙漠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4,幾乎全部未利用。與1400光年外的452B相比,沙漠簡直是近在咫尺,與耗費龐大的宇宙開發相比,沙漠開發幾乎就是唾手可得!因此,沙漠才稱得上是人類的希望!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抽象意義上的沙漠。接下來,我更愿與大家分享腳下這片具體的沙漠——庫布其。
有時候真不敢相信,庫布其治沙已經整整30年了。我就出生在這座沙漠里。看著現在的庫布其,我常常想起庫布其30年前的樣子。童年的庫布其,有三個情景讓我終身難忘。
一是三天兩頭的沙塵暴。我在10多歲時,因為沙塵暴白天找不到回家的路,父母找了一天一夜。
二是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我本來考在重點中學,由于沙漠阻隔,只能在附近的農場中學湊乎。所以,金融學的不好,賺錢不如馬云。
三是貧窮和饑餓。我家在五、六十代只能靠玉米、高梁勉強維持生計。
帶著揮之不去的沙漠噩夢,我和我的庫布其鄉親,懵懵懂懂卻又是命中注定地走上了治沙之路。30年過去了,治沙的意義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最初,治沙是為了生存。30年前,億利是這里的一座小鹽廠,時刻面臨被沙塵吞噬的危險。“不治則死”使得我們“被迫治沙”。
后來,治沙是為了發展。治沙中,我們意外發現了沙漠的中藥資源、光熱資源和土地資源。“治沙則富”使得我們開始“主動治沙”。
現在,治沙是為了使命。我生于沙漠,長于沙漠,拼搏于沙漠。這輩子注定結“沙”緣,走“沙”路,我認了。與生俱來的沙漠宿命讓我決定“終生治沙”,而且還要“世代治沙”。
30年彈指一揮間。回首30年治沙路,其實我只做了兩件事,一個是創新,一個是產業化。
創新是庫布其治沙的靈魂。30年來,我們孜孜以求,持之以恒地推動三大創新:
一是技術創新。我們研發了1000多個生態修復種質資源,形成了100多項技術成果,首創了100多個工藝技術包。
二是機制創新。早在30年前,我們就率先采用PPP模式,當然那時候我們并不知道這個時髦的詞匯。通過政府政策性支持、農民土地入股、企業商業行動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沙漠變綠、企業變強、農民變富。
三是模式創新。我們探索出“生態+生意”的商業模式。也就是我常說的“靠沙吃沙”。通過“治沙”來“吃沙”,“吃沙”之后再反哺“治沙”,實現治沙與吃沙、生態與生意的相互促進、良性循環。
在三大創新的基礎上,我們堅持用市場化手段推進沙漠治理,不斷推動治沙產業化。
產業化是庫布其治沙的動力。30年來,我們艱難摸索,推動治沙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形成了以生態為核心、以六大產業為支柱的產融網一體化格局。
一是生態修復。從荒漠化土地到鹽堿化土地、城市垃圾山、污水溝;從庫布其到北上廣、京津冀、新疆、甘肅、澳大利亞、中東、中亞,億利生態修復不斷成熟、壯大、走出去。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還承建了冬奧會生態修復工程,目前正全力做好相關工作。
二是生態牧業。依托高蛋白沙生植物資源,發展蛋白有機飼料產業,適度發展本土化畜禽養殖。
三是生態健康。因地制宜開發治沙植物藥用價值。種植甘草200多萬畝、肉蓯蓉30多萬畝,開發甘草良咽、復方甘草片、沙小甘等系列健康產品。此外,我們還采用世界領先技術,發展現代化綠色節水農業。
四是生態旅游。打造大漠星空、賽馬、古海洋溫泉等項目,年接待旅客20多萬人次。這里被評為“中國最美觀星地”和“中國第一沙漠溫泉地”。很多網友說,在庫布其,穿越荒蕪生機、穿越宇宙星空、穿越古今歷史,既有極致感官享受,更能觸發無限思考。
五是生態光能。以“板上發電、板間種草、板下養羊”模式,實施110MW生態光伏項目。與中興集團在巴基斯坦合作20MW發電項目。與深圳金釩集團合作在甘肅建設50MW光能項目。
六是生態工業。利用沙漠植物刈割管理特性,大力發展有機飼料、有機肥料。預計到2020年,肥料、飼料生產規模將分別達到1000萬噸。
正是靠著創新和產業化,我們讓沙漠變了“顏色”。綠化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相當于8個新加坡。
正是靠著創新和產業化,我們讓沙漠變了“天空”。沙塵天氣減少95%,降雨量增長6倍,生物種類增長10倍。
正是靠著創新和產業化,我們讓沙漠變了“模樣”。10多萬沙區群眾脫貧致富,茅屋破墻變成了牧民新村,愁云慘淡變成了笑逐顏開。
也正是靠著創新和產業化,我們實現了生態、經濟、扶貧的協同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可復制的“庫布其模式”。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沙漠治理是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是全人類共同的歷史使命,需要全球各界精英共同關注、共同努力。當前,世界綠色發展大勢浩浩湯湯(音同“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如火如荼,一帶一路戰略順利起步。這些都為沙漠治理、生態修復、綠色經濟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事業。在此,我呼吁成立“全球沙漠生態聯盟”。圍繞沙漠治理,匯聚全球人才,匯聚全球資金,匯聚全球技術,匯聚全球智慧,匯聚全球信息,發揮資源集聚效應與共振效應,通過共享、共謀、共創、共贏,共同打造一個無愧于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