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學時報 | 4評論 | 4502查看 | 2013-12-22 14:53:03
無論是大氣棕色云團還是霧霾,邪惡的兩“兄弟”盡管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它們還是有著共同的“事業”—使全球變暗。
全球變暗有著言之鑿鑿的證據:自20世紀50年代開展全球系統觀測以來,人們發現地球表面接收到的直接太陽輻射逐年減少,就全球平均而言,自1960年到1990年的30年間,地球接收到的直接太陽輻射已經減少了4%。
另外,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大部分地區的晴日能見度也不斷下降,這在東亞、南亞、南美、澳大利亞和非洲尤其明顯。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的羅伯特·迪克森和來自美國馬里蘭大學的兩位同事追蹤了1973年到2007年間全球3250個氣象觀測站采集的能見度,即晴日最遠目視距離的數據,得出以上結論。
人們研究發現,由燃燒化石燃料和其他能源排放到大氣中的微粒或液滴等氣溶膠顆粒物,是全球變暗的罪魁禍首。美國科學家發表在《科學》雜志的研究結論,把損害日光能見度的矛頭指向ABCs和灰霾—煤煙、灰塵、二氧化硫顆粒以及其他可懸浮物。
研究指出,懸浮在空中的顆粒污染物可以吸收太陽能,也可以將太陽輻射反射回太空,從而冷卻大氣,并會使大氣能見度降低。不過,最近一些研究顯示空氣中的黑碳也會增加全球變暖,研究者們認為黑碳可以吸收太陽的能量,然后將這些能量轉移到其他區域,比如冰川正在消融的喜馬拉雅山脈。其次,黑碳的沉降也使得北極的冰面“變黑”,從而減少了冰面的反射率,增加了對太陽輻射的吸收。
無論如何,大氣棕云和霧霾這些人類排放的大氣污染物,可能正在嚴重地影響地球的水循環,這造成降雨減少,導致淡水供應緊張。2001年,一份由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進行的研究表明,黑碳及其他顆粒物污染物對水循環有重要的影響。
“維持水循環的能量來自于陽光。陽光加熱海洋,水經過蒸發轉入大氣,然后又通過降雨回到海洋。因此,當氣溶膠大量消減陽光時,它們也可能正在減慢地球的水循環。”研究人員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指出。
值得玩味的是,全球變暗效應可能會造成“全球變冷”,從而部分抵銷一些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變暖效應。有科學家建議,應該通過地球工程學的手段來精細地操縱這種黯化效應,以用來減緩全球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