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 | 0評論 | 4839查看 | 2013-07-12 13:35:00
新能源在我國的發展速度驚人,放緩的速度也令外界驚訝,各大新聞媒體對新能源的態度也由“熱捧”轉為“漠視”。我國的新能源雖然面臨著各種問題與瓶頸,但是,很多專家都表示,這是新能源發展的必經過程,無需擔心。既然這樣,那么世界新能源發展現狀如何?其他國家發展的狀況與我國一樣還是比我國好呢?這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新能源是新一輪“工業革命”
2012年6月,美國經濟學家、經濟趨勢基金會主席杰里米·里夫金在新書《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提出,新能源將是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也確是如此,在傳統能源走向枯竭之前,搶占新能源市場,占領經濟制高點,重新洗牌世界經濟格局,這是世界各國期待的“革命”。那它的發展如何呢?
據《2012年世界可再生能源現狀報告》顯示,2011年,世界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容量約占所有新增裝機容量約2.08億千瓦的一半。其中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約占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容量的40%;光伏發電約占30%;水電約占25%。截至2011年底,世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約為13.6億千瓦,同比增長8%,約占世界發電裝機容量(約53.6億千瓦)的25%。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約為3.9億千瓦,同比增長24%。
從國家來看,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最多的國家,依次為中國、美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印度、日本,據統計,這7個國家合計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超過世界總量的70%。
業內專家介紹,各國為了提高新能源在本國的發展,曾提出了新能源發展目標。據了解,歐盟到2020年新能源的份額要達到20%;美國到2030年風力發電要占全部電力的20%,用生物液體燃料(乙醇)替代30%的石油產品;中國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將達到總能源消費的15%;日本到2050年新能源等替代能源將占能源供應的50%以上。
但是,從最近各國新能源政策調整看,似乎實現這些目標有很多懸念,理由是人們過去對新能源的弊端認識不足,放大了優點,忽視了缺點。隨著新能源諸多缺陷的顯露,人們對新能源的認識回歸理性,重新調整新能源的發展戰略。
美國新能源優惠政策引“淘金”心態
據專家介紹,美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支持體系十分完善,甚至比公認的可再生能源領袖歐盟更為全面和成體系。美國對可再生能源的支持體系可以分為政策層面和經濟層面,其中政策層面主要包括各種法律法規;經濟層面主要有稅收抵免、對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補貼、債券和貸款擔保等。除了聯邦政府層面的政策和經濟支持外,州政府對于可再生能源也有很多補貼和優惠政策,尤其是加州等資源和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
即便如此,新能源在美國發展得也并不太平。據了解,2011年5月,美國能源部稱已經停止接受新建太陽能、風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設施的貸款擔保申請,并暗示已經提交申請的企業也未必能全部獲得擔保。在2011年9月,加州太陽能電池生產商Solyndra申請破產保護,宣布無法償還由美國能源部擔保的巨額貸款。隨后,科羅拉多盛產太陽能公司(Abound Solar)也宣布倒閉,雖然該公司在2010年還得到聯邦政府4億美元的貸款擔保。這還只是兩個影響比較大的例子。此次破產大潮讓無數小型風電與太陽能企業破產。一些大型企業,比如Vestas Wind Systems、通用電氣(GE)與Phillips 66 (PSX)在今年均大幅削減了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當時美國風電協會預計,美國風電行業就業人數將在2013年減半,下降至4.1萬人,2012年的行業投資將從156億美元下降至55億美元。
那么,是哪里出了問題?Tangent Energy Solutions首席執行官Dean Musser表示,“可再生能源行業太政治化了,我認為沒有人能夠看出長期的戰略。我們看到了繁榮與蕭條。”Musser指出,問題在于,政府的優惠政策讓行業內產生了“淘金”心態,企業追隨各州政策從一個州轉移到另一個州,導致過量生產。他表示,這一模式難以持續,尤其對于清潔技術行業內大量的新創公司來說更是如此,這一模式與傳統的穩定的能源行業也不協調。舉例來說,聯邦風電企業減稅政策于2012年底結束,而太陽能優惠政策將于2016年結束。國會是否將延續優惠政策目前來看還是一個未知數,這便導致企業無法進行長期的戰略策劃。
德國的新能源之路很艱難
近日,據媒體報道,德國計劃在2022年前廢止所有的核電站,積極推行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目前,德國正在實施向新能源轉型,但是要面臨極大的困難。德國跟中國的電力消費格局相似,其發電站主要設置在德國北部,而電力的主要消費區域在南部工業帶,需從北向南架設輸電線,也需投資數百億歐元用于建設新發電廠,研發新技術及改造電網設施。據悉,德國政府對新能源的年度補貼額2013年可達180億歐元。德國去年10月發布報告說,2013年平均每戶家庭的全年電費將提高100歐元,國民不滿情緒立馬上漲。產業界也一片反對之聲,很多人擔心成本的提高會打擊企業的經營。據了解,德國現行能源政策制定于10年前,小企業和家庭一直為政府的大部分能源補貼買單,而大型鋼廠、水泥廠和造紙廠一直享受政府數十億歐元的補貼。由此,德國民眾對新能源的高投入愈發不滿,德國能源消費者聯盟也向歐盟委員會投訴德國能源政策不公平。德國環境部2012年10月也承認了固定價格收購制度的缺點,并表示要從根本上重新討論再生能源政策。
除此之外,也有媒體爆出,德國在這個追尋清潔能源、減緩全球變暖的過程,在現實中卻恰恰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面對這種矛盾的局面,德國的各個黨派及政府部門都出現了混亂,環保組織出身的綠黨不再環保,而環境部長也為了支持新能源政策忽略了本職工作。
西班牙面臨著政策“斷奶”
在可再生能源領域,西班牙一直是世界領先的國家之一。近年,西班牙在面臨經濟危機和債務危機的挑戰同時,可再生能源產業也正在經受“政策撤退”的考驗。眾所周知,2008年前,在西班牙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和政府扶持政策的雙重影響下,大量民間資本投入到可再生能源產業,西班牙整體發電能力得到極大提升。但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西班牙的電力需求出現了萎縮。西班牙IE商學院客座教授、可再生能源公司諾瑪科技的負責人蘇亞雷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西班牙的發電能力大約相當于其電力需求的兩倍,許多可再生能源發電裝置被空置,給可再生能源企業帶來較大的資金壓力。”
另外,西班牙政府還將控制“電費赤字”納入降低財政開支的重要措施。“電費赤字”指的是電費和發電成本之間的差額,據統計,截至2011年年底,這一赤字達到了240億歐元。2012年1月底,西班牙政府宣布取消對新建可再生能源發電裝置的補貼。“業界不知道這一暫時性的措施是否會持續一年或更長時間,政府也還有可能對目前的整體補貼方式進行調整,對于西班牙的可再生能源產業來說,現在是困難的時刻。”蘇亞雷斯指出。
西班牙政府在可再生能源產業上的“政策撤退”讓業界難以接受。西班牙可再生能源生產協會會長岡薩雷斯在該協會最新一期的會刊上指出,廉價能源時代已經過去,新能源結構應當建立在可再生能源的基礎上。據蘇亞雷斯介紹,面對挑戰,西班牙可再生能源企業是通過“走出去”來解決國內市場缺乏足夠空間的問題。
日本新能源補貼大 引企業逐利
日本由于自身能源條件不足,對于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效果是最好的國家之一。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后,關閉了當地大量的核電站,急需用新能源發電來彌補這一空白。去年起,日本新能源在政策的支持下,迅猛發展。
2012年4月,日本經濟產業省下屬的一個委員會正式設定了每一類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固定購入價格及購入期限。其基本原則是,在企業發電所需成本基礎上“補貼”一定的利潤空間。以太陽能發電為例,一度電的價格是42日元,購入期限根據發電功率不同設定為10年或20年。風力發電的價格為23.1日元/度(20千瓦以上功率)或57.75日元/度(20千瓦以下功率),期限為20年。
這一制度公布后,相關產業和市場信心大振。據日本太陽能企業介紹,該公司不斷接到問詢,不少企業希望在自家工廠的屋頂上鋪設太陽能電池板,制度出臺當天該公司就達成了幾十份鋪裝協議。
日本大地震后,率先跨行業參與大規模太陽能發電產業的日本軟銀公司表示,鑒于固定價格購入制度有助于企業參與新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