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提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我國能源行業加快低碳轉型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這進一步明確了新能源在未來電力系統中的主體地位。未來我國新能源產業應如何發力?在近日舉辦的新華能源沙龍上,多位專家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與建議。
國網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長、首席能源專家胡兆光認為,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決定了要減少油和氣的消費,提升終端電氣化水平。這既是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也是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的需要。他認為,當前需要集中力量建立新型電力系統,由于風電和光伏發電的不穩定性、隨機性、間歇性對電力系統形成了挑戰,發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將是新型電力系統發展過程中非常關鍵的因素。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能源資源環境研究所所長、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副秘書長毛濤說,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過程中,電力生產、輸配、消費等各環節都會發生巨大的轉變。要提高風電、光伏發電的比重,新能源與傳統能源之間的協同、不同新能源品種之間的協同非常關鍵。短期內,要處理好煤電與新能源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要發展信息技術作為支撐,儲能技術也要跟上。
中國經濟信息社經濟智庫副主任李濟軍認為,我國可能提前完成2030年12億千瓦的風電、光伏裝機容量目標,到2030年裝機規模有可能增加到16億到17億千瓦。從技術角度,要深化數字化、智能化在能源電力領域的融合創新發展,促進新能源大規模開發、配置及高效率利用。同時,處理好低碳發展與安全保供的關系、非化石能源與傳統能源的關系,加強電力系統安全控制研發。在制度上,出臺促進新能源、儲能等發展的配套政策,進一步完善電價機制,建立適應新能源大規模開發的電力市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能源安全與新能源研究室主任劉強指出,新能源發展應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有序發展,考慮電網消納能力。第二,多樣化發展作為技術、產業儲備。比如,推動光熱發電技術、生物質發電技術以及多能互補的儲能方式的發展。第三,帶動新能源制造業等相關產業發展,加大技術研發力度。
新華能源沙龍由中國經濟信息社和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聯合主辦。主辦方將會定期組織沙龍活動,邀請著名專家與學者就能源行業的熱點問題共同研討,助力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