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是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構建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區域經濟新格局可為高質量發展拓展空間,形成新的增長動能。能源電力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要素,轉型升級中的能源電力可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發展,同時,區域發展新格局也將為能源電力的行業變革提供新機遇。
為了系統呈現“十四五”區域發展中的能源電力新動態,本文梳理了能源基地、負荷中心、成渝經濟圈等主要區域經濟版塊在“十四五”規劃預研中的重點及地方“兩會”能源電力發展熱點,以期為讀者掌握區域能源發展全貌提供參考。
一、能源基地
1.內蒙古
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創建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大力發展制造業,做好資源轉化增值文章和現代能源經濟文章。緊跟世界能源技術革命新趨勢,合理布局和有序推動風電、光伏等產業規模化、基地化發展,加快地熱資源開發利用。
2.山西
圍繞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資源依賴型、粗放式、低端化發展方式中走出來;努力實現從“一煤獨大”到“八柱擎天”的轉折性變化;堅持質量與速度、效益與規模并舉,力爭在“十四五”時期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實現質的躍升。
3.西南地區
貴州
把產業發展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運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淘汰退出煤炭落后產能,基本完成煤礦智能化機械化改造,新增煤炭優質產能2000萬噸。推進智能電網建設,完成240萬千瓦火電機組節能改造,發電裝機容量超過6600萬千瓦。
云南
全面加快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建設;加強電網改造,完善電網覆蓋,加快清潔載能企業用電配套項目建設,推進國家石油煉化基地建設,加快天然氣產供銷儲體系建設,新增天然氣管網400公里以上。
4.西北地區
陜西
主動對接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一帶一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加快延長靖邊煤油氣資源綜合利用、咸陽國能煤矸石發電、陜北至湖北輸電工程及配套電源等項目建設,爭取中科煤制油等重大示范轉化項目落地。
甘肅
支持平涼煤電化冶“雙千億”產業基地建設,加大電力外送與消納,爭取青豫直流工程甘肅新能源配套電源工程年底建成投運,推進酒泉至湖南直流配套風光電項目、隴東至山東特高壓直流外送工程。
青海
建成“青電入豫”工程和兩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向山東、江蘇輸送新能源電量,推動新通道建設,推進可再生能源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和三江源地區煤炭減量化工程,持續打造“綠電特區”。研究規劃氫能核能利用項目,科學有序開發干熱巖資源,建設全國重要的新型能源產業基地。
寧夏
突出中南部地區生態定位,完善內陸開放的平臺通道和機制環境;穩定煤炭供應,擴大電力直接交易規模,加快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進一步降低企業用電、用氣、物流等成本,全年降低實體經濟成本100億元以上。
新疆
積極推進“疆電外送”第三通道、“西氣東輸”四線前期工作,圍繞建設國家能源資源陸上大通道,開工建設莎車—和田Ⅱ回、亞中—達坂城Ⅱ回等750千伏輸變電工程,持續推動準東新能源基地、阜康及哈密抽水蓄能電站、南疆光伏儲能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哈密北—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前期工作,開展準東、哈密煤電油氣風光儲一體化基地示范建設,推動新疆能源高質量發展。
5.東北地區
吉林
開工白城—向陽500千伏電網工程等11個新建電力項目,繼續抓好通榆百萬千萬風電等29個新能源項目、開工15個新建項目。
遼寧
抓好遼西北供水二期、徐大堡核電二期、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遼寧段重點項目。
二、負荷中心
1.珠三角
廣東
加大基礎設施補短板力度,推進惠州太平嶺核電、陸豐核電、陽西電廠、大埔電廠二期等能源項目,實現天然氣主干管網地市全覆蓋。加強重大項目儲備,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抓好近海風電場開發建設,推動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
2.長三角
上海
圍繞上海擔負的重大使命、重大任務,聚焦增強配置全球資源、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四大功能,謀劃提出有前瞻性、帶動性的大項目、大工程、大平臺、大民生。
江蘇
擴大電力直接交易范圍,進一步降低企業用電、用氣、物流等成本,讓市場主體有更明顯的獲得感;鞏固鋼鐵、煤電等去產能成果,加快“僵尸企業”出清,培育發展一批能耗低、排放少、質效高的綠色產業集群和一批大型專業化節能環保企業。
浙江
舉全省之力推進重大項目儲備和建設;著力擴大有效投資,加快推進三澳核電一期等重大能源項目。推動全省加快建設成為展示高質量發展、省域治理現代化、競爭力全面提升的重要窗口。
3.京津冀
北京
處理好“都”與“城”關系,釋放“四個中心”巨大能量,把“四個服務”轉化為發展動力,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經濟實力。繼續打好藍天保衛戰;繼續推進農村地區散煤清潔能源替代,進一步提高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強化空氣重污染應對,積極推進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
天津
全力推動產業、布局、能源、運輸四大結構調整,基本解決“鋼鐵圍城”“園區圍城”問題。關停整合熱電聯產電廠周邊燃煤鍋爐,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4000萬噸以下。深入推進電力“1001工程”和“9100行動計劃”,加快建設“三型兩網”世界一流能源互聯網,打造能源革命先鋒城市。
河北
圍繞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冬奧會籌辦等國家戰略和國家大事,推進京津冀人才、資金、能源、數據等要素市場一體化。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推進重點污染企業退城搬遷,加快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堅持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積極穩妥推進安全清潔取暖。
三、成渝雙城經濟圈
重慶
推動支柱產業迭代升級,繼續抓好頁巖氣勘探開發,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發展,強化能源保障體系建設。加快通信網、水利網、能源網建設,完善人工智能、智慧廣電等新型基礎設施,打造“千兆城市”;推進川渝電網和電力市場一體化發展,開展“疆電入渝”前期工作,啟動渝西天然氣輸氣管網建設。
四川
縱深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完成四川電力交易中心股份制改革,推進增量配電和輸配電價改革。完善天然氣、頁巖氣開發利益共享機制,促進能源資源就地轉化。用好精準電價政策,建設水電消納產業示范區,壯大綠色載能等特色優勢產業。深入推進長江廊道造林和生態屏障重點縣建設,完成無序開發小水電清理整頓,開展礦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治,整改提升入河排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