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10周年后,金融是否由“自我服務”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如何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這一世界范圍內的難題?3月27日下午,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金融‘突圍’”分論壇上,來自國內外的金融專家就此展開討論,并給出方向性建議。
增加小微企業融資渠道
臺灣永豐商業銀行董事長陳嘉賢認為,如果大銀行多的話,中小企業融資相對就困難,這是市場自己的演進。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認為,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企業的貸款如果不能實施的話,有傳導機制問題。但是金融和小微企業貸款困難,和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不完全有關。
小微企業融資困難本質上來說三個不對稱,一個是信息不對稱,一個是風險不對稱,一個是收益和成本不對稱。小微企業融資難是全世界難題,小微企業如何解決融資難呢?
對此,朱民分享了世界上一些先進經驗供參考。首先是德國模式:德國與中國相似,有大量制造企業,中小企業,這里由大銀行提供流動資金給區域、社區銀行,區域、社區銀行再貸款給中小企業,同時服務于政府建立的擔保、政府和民間的這一信用體系,這個案例對中國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此外,利用金融合作伙伴,促使政府和科技金融合作是有用的,譬如螞蟻金服,也可以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德意志銀行中國區原董事長張紅力認為,中國金融要二次騰飛,從融資角度來說,無論對中小企業來講,還是對實體經濟來講,都應該從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化。
注重風險預測與防控
張紅力認為,金融危機產生原因主要有“六超”,一是超前的消費文化,二是超復雜的金融創新,三是超弱的監管協同,四是超大量債務積累,五是超高的杠桿,六是超貪婪的文化。針對這些,我們金融所要“突圍”的是什么呢?張紅力說,10年金融危機過后,目前的金融風險似乎還在積累。在這樣的情況下,變間接融資為直接融資,似乎是好的“突圍”方式。
此外,還需要穩定投資率。意大利經濟與財政部部長喬瓦尼·特里亞認為,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多邊機構的幫助,特別是在宏觀經濟政策方面需要進行協調,宏觀整體經濟政策也要協調。因為實體經濟和金融行業聯系非常緊密,如果不好好協調就會有崩潰的風險。
對此,美國全國商會執行副會長兼國際事務總裁薄邁倫也從美國經受的挫折說起,他表示美國金融危機有貨幣政策的一些失誤,也有一些消費者的債務,還有樓市的泡沫,也有風險的防控不夠妥善。所以,吸取的教訓就是要多度監管,對于風險過高的地方,要用金融工具進行監管。
鼓勵實業進行技術革命
最近幾年,為什么存在產業發展脫實向虛的問題?中國光大集團董事長李曉鵬認為,這可能是因為發展實業回報率過低,不能完全覆蓋金融業融資資本,這也使得一些金融機構尋找投資項目中出現一些困難。因此,現在問題是社會發展中的實體企業創新步伐要加快。
“所以我們要大力推進工業革命,推動技術創新,培養中國的大國重器,使實體企業能夠在技術上領先,企業資本回報上也可以適應融資要求。”李曉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