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兩會”提出了“三型兩網、世界一流”的戰略目標。“三型兩網”的這一目標定位,對電網企業本身乃至我國整個電力能源領域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對此,記者日前采訪了華北電力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互聯網專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曾鳴。
記者:“建設具有樞紐型、平臺型、共享型特征的能源互聯網企業,建設運營好堅強智能電網、泛在電力物聯網”——您是如何看待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提出的“三型兩網”這一目標的?
曾鳴:自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開始后,電力市場化改革逐步深化,我國電力行業成績斐然。在新一輪能源革命背景下,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提出“三型兩網”的建設目標,讓人眼前一亮。
我理解,這一目標定位可以說“三個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推進“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順應能源革命和數字革命融合發展趨勢,二是有利于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也可以滿足社會各方訴求。三是有利于減輕資源環境壓力,改善生態環境。近年來,能源電力行業確立了大規模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方向,也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三型兩網”的目標定位,非常符合促進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方向。
我注意到,近期國資委將國家電網公司列入10家“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要提升企業全球競爭力,建設“三型兩網”正是很好的抓手。
記者:您認為“三型”和“兩網”之間是什么關系?
曾鳴:“三型兩網”,我認為“三型”是目標。
“三型”從不同角度對能源互聯網企業應具有的先進特征作出了詮釋——所謂樞紐型,是從產業屬性而言。電是一種不能夠大規模儲存、生產后瞬間完成交換的特殊商品,而電網在這一商品交換過程中,起到的就是典型的“樞紐”作用,產業屬性使之成為樞紐;平臺型是指電網企業作為網絡型企業,網絡可以形成平臺,而電網將充分發揮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共享型最為關鍵。多年來,“共享”是電力市場化改革的一個目標,也是一個突破口。從這個意義上說,“共享型”的目標定位將大大推動電力市場化改革進程——電網企業以開放的姿態,使改革中的相關利益主體在樞紐型、平臺型的基礎上實現共享。
從“三型”也可以看出,電網將充分發揮優化資源配置作用。同時也可以看出,很多對于電網的投資,并網企業并非是最終受益者,而是“樞紐”連接的上下游,是“平臺”上的參與者。因此,“三型”有利于在電力市場中,界定、定位電網企業的效益成本,為監審指明了方向,使在未來電力體制改革中,對電網企業的監審更加有效、更加有針對性。
總的來看,“三型”是全面、客觀、符合我國國情的,是高瞻遠矚、面向我國電網未來發展的先進定位。
為了實現“三型”這一目標,我認為“兩網”是實現目標的手段。
“兩網”指的是堅強智能電網與泛在電力物聯網。
堅強智能電網,主要指能源的供給側,或者說電力供給側,主要強調以特高壓為骨干網架的多級電網的協調發展,也就是“堅強智能電網”。它非常關鍵,也是中國能源和電力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必須有的基礎支撐。
我國能源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區,而主要負荷中心位于中東部地區,因此大規模的能源外送在相當長時間內仍將存在。這是中國資源與負荷布局客觀決定的。這也意味著,利用特高壓對于化石能源和清潔能源進行遠距離的電力輸送將長期存在。因此,堅強智能電網必須建設運營好。
泛在電力物聯網,側重用戶側或者說能源的需求側,指利用“大云物移智”(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智慧城市)等先進信息通信技術,促進能源需求側實現多元化、低碳清潔化、綜合化發展,提升能效的同時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從而實現用能、運維成本不斷降低,也更好滿足用戶對多種能源的需求。
由此可見,供應側的堅強智能電網和需求側的泛在電力物聯網,二者“一供一需”,密切相關、無法割裂。長遠來看將促進源-網-荷-儲的協調互動,減少“三棄”,切實彌補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短板。
“兩網”之間的互動,是需求側與供應側的互動,這正是實現電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之義,即堅強智能電網與泛在電力物聯網能夠實現協調互動,才能夠談得上電力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否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是空談——我認為,這是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提出“兩網”的重大意義。
目前,從“兩網”看,智能電網運行得很成功,得到了市場充分考驗。而主要靠“大云物移智”等新型信息通信技術支撐的泛在電力物聯網,存在著難點——電力行業有著一系列的特殊性,如電力產品產供銷瞬間完成、不能儲存、投資短期難以見效、社會效益無法用財務衡量計算等,“大云物移智”要結合電力領域中的特有屬性來應用。
記者:我們應該如何實現“三型兩網”?
曾鳴:我認為,建設“三型兩網”的關鍵,是首先要建設好將“大云物移智”應用到與物理電力系統,并密切結合的能源互聯網。
對于能源互聯網的建設,需要各方支撐,甚至包括政府配套措施的支持。其中,我們目前可以著手做的是綜合能源系統。而這同樣需要“大云物移智”技術結合物理電力系統,來實現綜合能源系統。
總而言之,目前可從“大云物移智”與電力系統有效結合,實現綜合能源系統著手,進而打造能源互聯網,最終實現泛在電力物聯網落地。
目前,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已將綜合能源服務作為大力培育的新興業務,我認為這是一個戰略轉型,更是一個正確穩妥的起步。同時,我認為,在現階段,將綜合能源服務作為未來主營業務之一時,還需要特別注重分布式能源,其中不僅僅是分布式發電,還要考慮到分布式的各種能源的耦合。只有集中式的供能與分布式的供能緊密結合,才能使“兩網”發揮更好的作用,實現“三型”目標。
記者:作為來自高校的專家學者,您認為高校在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實現“三型兩網”目標的過程中,可以發揮哪些積極作用?
曾鳴:高校應主動密切關注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此類骨干企業動態,發揮自身熱量,通過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與企業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進行合作交流。產學研三方合作,優勢互補、揚長避短是合作基本原則,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及相關研究單位,研發實力雄厚,成績驕人。高校在基礎研究、頂層設計等方面有優勢。我非常希望高校可以參與到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三型兩網”的建設中。
例如,在基礎研究中,華北電力大學有著國內唯一的綜合能源的仿真系統。綜合能源系統作為多種能源的耦合,存在多種不確定性因素,會產生多方效益、造成多方影響。迥異于以往的單一能源生產、輸送、調度仿真系統的綜合能源仿真系統,既可消除綜合能源系統中的多方顧慮,又可支撐“三型兩網”的基礎研究。另外,高校作為多學科的聚集地,有著學科融合跨界易實現的優勢。“三型兩網”需要的恰恰是多個學科的跨界融合配合,從基礎研究,到工程項目中的研發,再到將來運行中的控制,都需要多種學科交叉的支持。
產學研用深度合作帶來的效益是各方面的,若能參與到“三型兩網”的建設中,高校既可了解市場最新情況,又可將眾多實踐的經驗,上升為新的理論知識,高校的科研水平也可隨之提高,有助于科研成果直接轉換成經濟效益。同時,高校可接觸到世界電力前沿理念與技術,這對于高校人才培養大有裨益,最終高校培養的人才,又可進入電力行業企業,為企業發展作貢獻,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