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者:admin | 來源:《財經》雜志 | 0評論 | 3089查看 | 2018-08-16 10:52:00
可再生電力能源配額制,這份決定中國清潔能源長期發展方向的關鍵文件,已經歷了長達六年以上的討論和博弈,在今年3月首次公布征求意見稿后,有關部門正在征求各方意見,該文件有望在年內出臺。
今年3月,國家能源局向社會公開發布了《可再生電力能源電力配額考核辦法(征求意見稿)》,根據該文件,未來國家將對各省級行政區全社會用電量規定最低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比重,能源主管部門按年度制定各省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指標,進行監測、評估和考核。未達到配額的相關行政區域和市場主體將受到懲罰。可再生能源配額包括“可再生能源電力總量配額”和“非水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
與配額制一同引入的,還有可再生能源電力證書制度,該證書一般被稱作“綠證”。對可再生電力的生產者,每一兆瓦時(1000度)交易結算電量可以獲得一個綠證,與兩類配額對應,綠證也分為常規水電證書和非水電證書。
配額制與綠證結合,對未達到消納配額的市場主體來說,可以通過購買綠證來完成配額。這份文件意味著國內可再生能源的支持政策即將轉向,傳統的固定電價補貼政策將退出歷史舞臺,未來將施行以配額制加綠證的政策機制。
據記者了解,通過引入綠證制度,將與可再生能源基金相結合共同對新能源電力進行支持。2018年-2020年為過渡期,綠證的引入將一定程度上緩解可再生能源補貼壓力,2020年之后,新能源將迎來平價時代,強制配額與綠證將共同保障中國可再生能源在整個電力市場化交易的過程中具備競爭力。
補貼強度博弈
據記者了解,今年6月底,國家能源局原計劃公開發布第二次征求意見稿,但最終取消。其原因在于第二版征求意見稿中,關于可再生能源補貼強度的新增內容在業內傳播開來,而引起了行業巨大反響。
第二版征求意見稿要求將可再生能源強制配額與綠色證書相結合,并且按省份劃定了風電和光伏的最低保障利用小時數,在保障利用小時數之內國家可再生能源基金給予全額補貼,保障利用小時數之外的發電量不再獲得補貼支持,但發電企業可以獲得綠證并且出售獲得增量收益,但金額不得超過原先的補貼數額。
這一新增規定,意味著在保障利用小時數之外,新能源企業的發電量能夠獲得的補貼將只能依靠出售綠證來換取,且金額不超過原來的補貼數額,意味著該部分收益將受損且面臨不確定的風險。
這一信息引發市場強烈波動。一位資本市場人士分析,如果就此執行,新能源運營企業存量資產的財務模型面臨崩潰——在投資建設新能源運營資產之初,所有運營商均按照20年國家補貼強度不變的前提搭建財務模型,并作出投資決策。更為重要的是目前不限電的中東部區域,新能源消納情況良好,電網全額消納,對這些地區劃定最低保障利用小時數并削減補貼的做法,將引發投資者重估資產價值。
2006年頒布的《可再生能源法》第二十條規定,電網企業依照本法第十九條規定確定的上網電價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所發生的費用,高于常規能源發電平均上網電價計算所發生費用之間的差額,由在全國范圍對銷售電量征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