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者:walt | 來源:光熱聯盟 | 0評論 | 8132查看 | 2018-01-30 17:30:48
2012年,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獲得美國能源部SunShot計劃800萬美元資助,進行采用超臨界CO?作為工作介質的多元兆瓦級發電循環研發。其負責人Craig Turchi表示,經過此前的一系列研究,我們認為超臨界CO?作為工質的太陽能熱發電系統在高達600-700℃的溫度范圍內運行都可以有良好表現。超臨界CO?發電可以在500℃以上,20MPa的大氣壓下實現高效率的熱能利用,效率可以達到45%左右,具有提高整體發電量的巨大潛力。
在我國,北京大學工學院張信榮教授課題組自2003年開始從事超臨界CO?中低溫(200℃-500℃)朗肯發電熱力學循環研究;自2015年起,也開始研究超臨界CO?高溫(600℃以上)布雷頓發電熱力學循環。以下就北京大學工學院孫家琦同學的研究報告進行分享。
一、CO?太陽能熱力學循環建立與應用
北京大學工學院在超臨界CO?流體動力學與傳熱穩定性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臨界區域的流動穩定性,傳熱多峰現象,熱松弛與臨界不穩定性,臨界邊界熱機械效應等,構建了超/近臨界CO?太陽能集熱器及發電機組。這一突破性成果得到美國、西班牙、挪威等多國研究者的高度評價與引用。
圖:超/近臨界CO?流體動力學與傳熱研究
圖:超臨界CO?熱機械效應及其穩定性
圖:超臨界CO?集熱器及發電機組設計
課題組還在構建實驗機組的基礎上,對循環熱效率進行了實驗上的實測,為進一步的工業運用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數據。
圖:太陽能超臨界CO?發電機組性能測試成果
圖:多種超臨界CO?發電熱力學循環結構設計
圖:太陽能超臨界CO?發電采暖聯供技術對比
2003年,課題組設計搭建了一個10kW利用太陽能的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樣機;同時通過實驗與理論摸索,提出了多種基于太陽能的新型循環結構,比如布雷頓循環和朗肯耦合發電的結構;并且針對不同熱源溫度為布雷頓循環和朗肯提供不同發熱溫度。如,熱源溫度是500℃,布雷頓循環是比較合適的,供熱溫度能夠達到200℃,因為考慮到是熱電聯產,就沒有采用再壓縮結構來提高了供熱的溫度。
二、CO?跨臨界熱泵
CO?熱泵在低品質熱利用上有了廣泛的應用。使用傳統工質的熱泵存在環境問題(含氟、含氯工質)、能源問題(能效比低)及功能問題(出水溫度低等),近年來,北京大學工學院從理論到實驗,從實驗到樣機,最終成功研制出系列產品,而且能夠保證商用的一致性。
圖:北大工學院張信榮團隊研制的CO?熱泵樣機
比如,課題組正在開展的傳統燃煤電場的廢熱回收項目,預期每年能夠減排12萬噸,針對各種不同規模,不同用途的需求都有成熟的方案,CO?在日本有廣泛的商業應用,包括民用、工業領域,環境友好特性得到了認可,在國際上正處在快速市場化推廣階段。2014年完成了兆瓦級樣機的中試,并成功運用于大型工業項目。
總結發現,兆瓦級CO?商用熱泵技術具備如下優勢:
1、市場前景廣闊
1)采用常規制冷劑的兆瓦級熱泵空調機組面臨著淘汰和替換;
2)兆瓦級跨臨界CO?熱泵機組在國際上正處在快速市場化推廣階段,只有日本全面掌握其工藝,在日本已開始應用于民用、工業和能源資源領域。
2、市場競爭力高
1)大型城市(如北京)有許多大型辦公樓、商場和企業廠房,屬建筑耗能大戶,需降低耗能降,降低運行成本;
2)如果北京10%的大型建筑采用兆瓦級CO?熱泵機組進行制冷和供暖,每年節約電費超過39億元,減排氟利昂量超20000噸;建筑物能耗降低約25%。
3)應用領域廣泛:可廣泛應用于民用、工業、農林水產等領域。
?民用:超市、商場、酒店、影劇院、學校、辦公樓、醫院、地鐵等;
?工業:電力、制藥、廢水處理、紡織、橡膠、冶金、玻璃等行業;
?農林水產:種子加工、水產品加工、木材加工、牛奶加工、啤酒行業等。
圖:CO?自然循環熱回收機組
三、高溫混合工質發電循環分析
超臨界CO?在中低溫熱源研究中有出眾的表現,作為天然環保的工質在高溫區同樣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北京大學張信榮教授課題組做的工作是,通過建立CO?跨臨界布雷頓循環系統,衡量900k到1300k的熱循環效率,理論臨界點會發生變化。
針對跨臨界循環選擇適當的比例,合適種類的工質,是否可提高其循環熱效率,只是現在還沒有定論。本次報告主要探究降低臨界點,相同程度時,不同混合工質的種類對于循環效率的影響是否有差異。
圖:高溫超臨界CO?及其混合工質發電循環
由于主要探究不同混合工質的差異,為降低臨界點的溫度,選取了CO、N2作為混合工質。左邊是兩種循環熱效率分析,右邊是損失的分布圖,朗肯循環因其出口溫度較低,冷卻階段平均溫度更低,冷卻因損失更小。
圖:CO?二元混合物理論臨界點隨混合比變化(介質:從至右依次為:Xe、CO、N2)
圖:高溫CO?朗肯與布雷頓循環對比
總體而言,布雷頓循環在高溫熱源情況下,CO?其實是更有優勢的。所以,采用布雷頓循環與第四代作對比,壓縮機出口定為40MP的情況下,在相同工況下,CO?在高溫段的發熱效率比較平穩,而且是優于He。
圖:各應用類型參數對比(來源:CO? Power Cycle Technology Road mapping Workshop, February 2013, SWRI San Antonio, TX)
而混合工質臨界點降低至293.15k,壓縮機入口壓力為臨界壓力入口溫度為臨界點下10k的工況時理論效率對比。比較推薦使用氮氣的混合工質。
圖:聚光蒸汽動力解決方案
圖:聚光熱電結構
目前的聚光太陽能熱發電項目一般采用蒸汽動力機組,其效率相對較低。在不改變太陽能熱發電系統架構的前提下,CO?作為極具潛力的工質,其工業運用有極高的價值,在不同熱源溫度下呈現出更高的效率。
附:張信榮教授簡介
北京大學新型能源系統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城市熱管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能源學會會長。國家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
是多項天然工質CO?發電、制冷和制熱熱力學循環的創始人,天然工質熱力學循環及其傳熱傳質領域著名的研究者。在包括超/近臨界流體動力學及傳熱、微納米粒子相變傳熱、新型功能型流體材料等領域都有開創性研究成果。近年來技術研究開發主要集中在可再生式熱能源的生產、傳輸、儲存、轉換和利用;建筑、工業過程中的冷熱能高效利用等。
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180余篇,授權和申請專利60余項。擔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Warming等四個國際期刊編委。獲得北京市科技新星、Elsevier能源領域中國高被引學者等多個榮譽稱號。